狭缝。城墙上的铁炮(火绳枪)射孔。射孔在石块上凿开而成,整体呈漏斗形,外小内大,外部被弹面积不到10×10厘米。射孔内有一梯形斜坡,长约40厘米,宽约50厘米,高低差约25厘米,士兵可俯卧支肘稳定射击,内壁调皮,人机工效良好。射孔间距约2.5米,多绅士兵可轮番从一个射孔射击。大阪城不同武器的射孔也有差异,铁炮射孔呈正方形,弓箭射孔为长方形,大小相称于两个铁炮射孔,便于弓箭瞄准发射。主城天守阁上还有多个伸出城墙约半米旁边的射击台,用于打击攻到城下、位于墙根去世角的仇敌。
扇坡。与很多日本城池类似,大阪城城墙呈陡坡状,带弧形,尤其是城墙垂直交卸处弧度更大,明显拉长,使敌方攀爬间隔更远,越往上越靠近垂直。扇坡处城墙采取体积更大的整体石块,打磨光滑,石块之间的缝隙小,难以攀爬。
错层。大阪城的城墙并非四四方方,而是采取错层设计,以制造防御纵深、加大火力打击面、分散仇敌力量。面对一字形城墙,敌方兵力可一线平推,增援火力可覆盖全体城墙。错层城墙可将敌兵力分割为多段,增援火力也会受到错层遮蔽。错层城墙构成L形阵地,将正面接敌变为正侧结合接敌,从正面和侧面构成交叉火力打击敌方,火力发扬效果远超一字形城墙。打击攻到墙根、位于正面射击去世角之敌时,一字形城墙防守者不得不探出很大身体才能完成,而错层城墙可直接以侧射火力保护。同时,错层长度约在20至50米,恰好在铁炮或弓箭的有效射程内。
此外,大阪城的部分主要城墙采取整体巨石构筑。听说城内还设有暗室,武士可通过秘道对仇敌突袭。
由于人多地少、机动空间狭小,日本军事思想强调正面硬抗,因此必须在战术细节方面细致严密。这种日式军道理念,在二战沙场也有表示。《松山战役条记》记载,日军松山地堡群机枪射孔外小内大,射界极小,火力密度极高,与大阪城狭缝设计极为相似。
在日本明治年间的西南战役中,叛乱武士依托繁芜地形对明治政府军队发动白刃冲锋,松山战役中日军也曾依托草木掩护利用冷兵器对中国军队发起突袭,这些与大阪城暗室中冲出埋伏武士的设想相似。日军在松山战役、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依托坚固地堡打出相对较低的伤亡比,或许也可从大阪城的城防设计中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