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小镇

除了女巫文化,萨勒姆小镇还拥有一座美国顶级博物馆:迪美博物馆。
而博物馆的明星馆藏当属有200多年历史的荫馀堂,它是美国博物馆唯一的中国民居建筑完全陈设。

国外徽派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周围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冒出这么一座青砖黛瓦古色古喷鼻香的徽派建筑,难道是几百年前有国人定居于此?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荫馀堂

并不是!
它之以是涌如今大洋彼岸的美国,还要从一个美国姑娘提及。

白铃安(Nancy Berliner)

1993年,白铃安到安徽稽核旅行,被面前一座座别具特色、饱含中国文化的古建筑深深吸引,大概那时就在她心中种下了搬座徽派建筑到美国的“荒谬”想法。

徽派老建筑

作为一名精通中文的中国迷,白铃安醉心于中国文化,彼时她还是迪美美术馆的中国部主任。

1996年,齐心专心顾虑着徽派建筑的白铃安,再次前往安徽黄村落欣赏古建筑,经由一座几近废弃的老宅,目光瞬间被其吸引,忍不住好奇心推门而入的她,碰着了黄家人。

原来黄家子孙在90年代初已迁离安徽黄村落,祖宅久已无人居住,基本处于废弃待拆状态,而此时他们正商量,看能不能把这老旧屋子卖出去。

看到有人推门进来,便下意识地问了句:你是来买屋子的?而有点懵的白铃安竟阴差阳错地回答了句:是。

便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这座即将被拆的古建筑命运才被改写。

这座古建筑便是荫馀堂,它足有400多平米,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马头墙、小青瓦,石雕、木雕、砖雕将它装点得富丽堂皇,而它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

当白铃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将当初荒谬的想法变成现实,更是愉快地不能自已,赶紧跑回美国四处筹资。

谁也没想到的是,她竟拉到1.25亿美元的投资,在跟当地政府协商签订协议后,买下了荫馀堂,作为中美文化互换的一个互助项目。

1997年繁复、浩大的拆迁开始,单是拆就拆了100多天,2735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以及包括衣服在内的各种生活、家具用品被全部拆走。

单单这些东西,就装了足足19个集装箱,而在拆除的过程中,工人们还不断创造各种惊喜:各种宝贵的文物书本,地板床缝间的邮票发簪,每一样都弥足宝贵。

1997年末所有物件装船,运往美国萨姆勒的迪美博物馆。

此后5年间,博物馆请来中国的木匠和工匠,同美国建筑公司一起,在迪美重修这座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古建筑。

从建筑本身到宅院里的植物,力求分绝不差地还原每个细节。
不管是窗镂雕花,

还是马墙头、小青瓦、青石板,

从外而内的点点滴滴,都原封不动地进行还原。

欧洲花式的壁纸搭配古风古色的家具;

铜盆、暖水瓶、美人图,彰显那个时期独占的气息。

钟摆、学雷锋的海报、毛泽东语录,光阴仿佛从未走去,而是静止凝固在了这里。

这样能近间隔地打仗饱含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建筑,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都是第一次,也难怪2003年6月第一次开馆,参不雅观人数就破万。

而博物馆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中国古建筑,不得不采纳限流方法。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代家宅里,无论你来自于哪一个文化背景,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习的物品开始作为出发点,理解中国文化。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荫馀堂,博物馆还特地做了网站,将荫馀堂建筑、历史和家族的来龙去脉搞了个清清楚楚。

时隔多年,荫馀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参不雅观迪美博物馆后说:“我们的屋子在我的影象中已被拆掉了,这时候溘然展示在我面前,我以为非常激动。
当时,天下顶级提琴大师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里面拉大提琴,音乐声很美妙,感触非常大。

马友友正在演奏

荫馀堂就这样保住了,以不菲的本钱与代价,在大洋彼岸得以重生。

但转头想想,如果没有当年美国姑娘白铃安的误打误撞,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荫馀堂命运会是若何?又是从哪一天开始我们不再珍惜我们的文物与历史?大概我们真得好好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