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操持建筑师事务所

高密度

深圳中小学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高速率和高密度已成为深圳的代名词,深圳是地处亚热带的中国城市。
纵然经由40年的快速发展,珠江口东侧的这座大城市的人口和建筑密度仍在迅速增长。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居住和事情已成为城市的日常。
城市里的休闲乃至是教诲也都被带进高空之中。

红岭实验小学以及其周边城市的所在地原来是福田区西北部的一座名为安托山的小山。
这座小山在城市里很有名,由于它为城市填海工程供应了大量的花岗岩土石方,终极山体被基本削平,只剩下一小部分在学校的西侧。
在采石作业逐步退出后,别的园地被平整成城市开拓用地。

红岭实验小学的培植园地约为100米见方,原方案为24个班的小学,由于学校园地不敷带来的巨大压力,目前的传授教化班已增加到36个班,总建筑面积为原方案的两倍。
建筑容积率超过3.0。

除此之外,东南角的地铁让路、道路退缩及规范上对日照间距(虽然在亚热带景象的南方常被质疑,但这仍旧是一个逼迫性的哀求)的规定,使得建筑设计面临诸多空间上的寻衅。

垂直机制

因此,校园垂直方向的设计谋略变得至关主要。
24米以上的学校建筑物(低层和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划分数量)已在深圳的小学中广泛利用,但其副浸染是垂直交通过多和逼迫封闭的消防楼梯阻碍了学生的互动。

在红岭实验小学的设计中,建筑师努力将建筑高度掌握在24米以内,以创造水平交往和在建筑/景不雅观空间上回应对儿童的身体和生理特点。

建筑被分成东、西两个不同高度的区域,险些可以完备覆盖可以培植的用地,平面上以两个镜像的E字形连接。

西半区利用学习单元之间的逼迫间距创建出了两个曲线形边界的“山谷”庭院

庭院下沉至地下一层,结合由道路退缩间隔中取得的边坡绿化,为地下一层的文体举动步伐和餐厅空间争取充足的采光和自然透风。

下沉庭院通过缓坡和露天阶梯戏院,与架空、自然起伏的底层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的地景儿童乐园。
200米的环形跑道和运动场位于建筑东半区三层屋面,与西侧主传授教化楼的三层相连,方便在二、三、四层的学生在课间通往运动区域。

运动场下方是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礼堂,悬挂在地景乐园中的半户外泳池上方。
主传授教化楼的第四层和第五层分别是课外教室和西席办公室,而屋顶是学校的园艺农场。

单元组织

学习单元——传统的教室,是小学生们学习和互换的基本空间单元。
建筑师在水平的E形平面上构想了成对组合的鼓形平面的传授教化单元,以适应深圳所处的亚热带景象,避免阻碍隔透风。
每层12间教室分成3列,6对一组。
每个单元对组合可以通过开闭连接部的灵巧隔断,以知足合班和分班平分歧空间须要。

与传统的矩形教室比较,鼓形平面有更大的灵巧性和自由度,也更有利于多种学习和传授教化模式的形成。
学习单元的有韵律的折叠曲线和庭院的自由曲线构成了线性活动空间,为孩子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半户外活动场所。

建筑师利用园地南北之间的高度差,在每层三排列学习单元之间做1米的斜坡连接,并在E形平板上创造了地景式行进体验。

终极,悬挂在两个“山谷”庭院中间的两座钢梯花园桥,连接了庭院的不同楼层,为“山谷”增长了独特的不雅观赏和游戏体验。

“山谷”庭院,动感的水平层板,疏松的单元组织以及植入的有机绿化系统是对高密度和亚热带南方景象回应的建造策略。
此外主要的是,建筑师希望通过红岭实验小学的建造过程和结果,能进一步探索高速发展之后的高密度城市公共性举动步伐的全新空间范式。

总平面图

底层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轴测图

E形平板模型

山谷庭院

示意图

模型

地式乐园

设计谋略

建筑师:广州源操持(建筑)事务所 (O-office Architects)

地点:深圳

项目建筑师:董京宇,陈晓霖

主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设计团队:吴一飞,张婉怡,王玥,黄城强,曾维,何文康,蔡乐欢,彭伟森,何振中

面积:33721.0平方米

年份:2019年

拍照:张超,吴嗣铭,黄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