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杨帆 供图 / 白郎 等
“地胜异、锦里风骚,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公元1033年,年届五十的柳永来到成都,亲睹此地的富贵尘凡景象,作词《一寸金》,将锦里的风骚、蚕市的繁华、浣花溪的畔景、武侯祠的勋业、文翁石室的风华,逐一写进了这首著名的“应制之作”。
宋代成都,名胜及各种建筑多不胜数,如今,我们仍可通过南宋时成书的《成都文类》来寻迹。《成都文类》,由时任四川安抚使袁说友组织编纂,是一部关于成都的诗文总集,网络了南宋以前历代文人墨客对成都景致的刻画与描摹。透过两宋诗家词人的记载,我们可理解当时的世情民俗,追忆那些曾盛极一时的风雅之所。比如,北宋期间名臣、时任成都府知府吕大防曾作《西园辨兰亭》,成都转运使李之纯和梓州知州李大临则依此而作《西园辨兰亭和韵》,你来我往,相继唱和园中清丽风雅、群英荟萃的景象。
除了《成都文类》,范成大的《吴船录》、范镇的《东斋纪事》、元代史学家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等作品,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两宋期间的建筑情形。本文按照亭台楼馆、寺院道不雅观、陵庙学府的顺序,梳理了宋代成都较为著名的建筑。
影视剧中的宋代衣冠
亭台楼馆逐落花
锦官城内外,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亭台楼馆,虽已埋没在历史的波涛中,但凭借古人流传下来的诗文,依然可以依稀不雅观瞻它们当时的格调与风采。
西园
西园,是两宋时成都的著名园林,园有十景,席卷了西楼、众熙亭、竹洞、方物亭、翠柏亭、琴坛、流杯亭、锦亭、辨兰亭。
据宋人吴中复《西园十咏》,登临西楼,可赏皓月,远眺岷山、锦江风景。此外,众熙亭池水空灵,方物亭林荫飒飒,竹洞杂花异卉。
这些胜景,都是会来宾、为其接洗风尘的好去处,每逢佳节,众人相伴来此,登览之风盛行。
《流杯亭》一诗记道:
结客承公暇,流觞逐浩歌。
乱峰晴倒影,曲水宛回波。
小海逢元巳,兰亭记永和。
西洲行乐事,应比晋贤多。
合江亭
锦江是古代成都的水路经济大动脉,两侧亭台楼馆林立,平日里就像柳永游览过的蚕市一样热闹纷繁。沿锦江而上,最为有名的建筑,当属合江亭。公元1177年,时任成都路制置使的范成大受召返回南宋都城临安,便是从合江亭出发,后来,他将此行的沿途见闻写成了《吴船录》,开篇道: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这天,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
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尾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傍。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监司预焉。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
根据范成大的记载,尾月里成都人在合江亭一带赏梅,是一项源远流长的风尚。
合江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是合江园的标志性建筑。合江园建成后成为“一郡之胜”, 宋人蔡迨的《合江园记》记曰:“楼阁台榭,参植美竹异卉,荟翳参差,而春芳夏阴,波光月晖,以时献状,无不可爱,故为成都园亭胜迹之最。”而据吕大防的《合江亭记》,合江亭本是“唐人宴饯之地,绅士题诗每每在焉”,但到了北宋一朝,亭子已经残破,吕大防于是命工匠修葺。重整之后,“俯而不雅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高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不雅观也。”
合江亭既是文人墨客的兴怀地,也是普通众人的赏景处,这种传统,一贯延续到了如今。
今年农历新年,初二夜,陪家中长辈在合江亭坐船游览河景,只见两岸人声鼎沸,原来,除了乘船不雅观光,河堰上还在举行打铁花演出,这猜想外的节庆气氛,一下子拉近了古今的间隔。
宋人郭熙的《早春图》(局部)
锦院
吕大防是北宋名臣,他管理成都,既重视不雅观游兴化,也重视水利、经济。据费著《蜀锦谱》记载:
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元丰六年(1083年),吕汲公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榜曰“锦官”。
蜀人擅织锦,成都人以织锦、售锦为业,吕大防兴建的锦院,相称于宋代的地方国企。
成都的府治,自唐至南宋,一贯坐落在本日的公民中路正府街口一带,据此,也可大致推算出锦院即是在公民中路与府河之间的位置。
锦院规模伟大,颜色残酷,五百人同时织造的场面,很随意马虎让人遐想起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
琴台故基
除上述名胜,两宋期间的成都,还有大量有名亭台楼馆,频繁载于诗文的,如草堂(杜甫草堂)、万里桥、琴台、诏亭、汲虚亭、万岁池亭、锦亭、浣花亭、求瘼亭、遥亭(郊祭场所)、开园、富春坊(酒楼,在今春熙路一带)、五门楼、笮桥门、石鱼桥,等等。
这些建筑,有的留存至今,如杜甫草堂。有的只留下了盛名,如万里桥。有的在宋朝时就只剩下一个名字,如琴台。
琴台,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旧地,位于本日的成都琴台路一带。北宋名臣、曾任成都府知府的田况有《题琴台》一诗传世,诗云:
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闳丽冠当时。
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故基。
据此可知,琴台在北宋期间已沦为遗迹,景况冷落,凡人游览至此以为乏味,但文人仍可凭吊故基,吟咏着司马相如的词赋,怀想这位大汉士子的风采。
西南地区现存唯一的宋代建筑在江油云岩寺内 白郎 摄
西南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宋代建筑——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的斗拱 白郎 摄
西南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宋代建筑——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的宋代玄门造像 白郎 摄
古钟回荡着寺院道不雅观
成都自唐代起开始成为佛教圣地,至北宋淳化年间,时任益州知州张咏为了规复王小波、李顺叛逆后的蜀地经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浩瀚僧人,举办大型法会,以敦化民心。自此,成都的佛教走向繁盛。翻览宋人诗文,可见一长串的寺名:福寺塔、移忠寺、大慈寺、昭觉寺、圣寿寺、祥符寺、信相院、净众寺、大智院、宝历寺、金绳院、梵安寺、郫县西禅院、海云寺、崇圣阁、重光寺、清凉院、显曜院、护国寺、四天王院、正法宫塔、西台院、开元寺、龙西岳寺、保福寺、安福寺、华严阁、净名院,等等。
现存宋代期间壁画上的建筑 白郎 摄
昭觉寺与大慈寺
这些寺庙中,以留存至今的昭觉寺和大慈寺最为有名,这两座寺庙,也是有宋一朝的流量担当,每逢佳节,文人雅士和平凡百姓争相趣集。元代史学家费著曾在《岁华纪丽谱》一文中记载宋人环绕两寺展开的节日盛典:
(上元节)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不雅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
由此处的文献记载可知,在两宋期间,佛教已经深入地影响到了众人的思想流变与日常生活,乃至上元节(元宵节)、七夕、盂兰盆节(玄门节日)这样主要的传统节庆,都是在昭觉寺与大慈寺达到高潮。
大慈寺历史悠久,至唐玄宗时,这里成为蜀中第一大寺院。大慈寺屡经兵火,又陆续重修,如今,依然在两大著名购物中央的拥簇中。2013年前后,大慈寺右侧的IFS兴建时,唐宋期间成都著名的江南馆街遗址得到进一步发掘与保护,如今我们透过IFS南侧广场上的玻璃板所看到的古迹,正是宋时建筑之遗存。这掩埋的街市,也从考古上印证了宋时大慈寺一带的繁华。
崇圣阁
其他寺庙,如今虽已埋没无闻,但根据两宋文存,依然可以探得它们的些许风貌。
比如,司马光的石友、北宋重臣范镇曾作《登崇圣阁》一诗,专门描述他登临此寺的见闻与感想熏染:
金地环回半锦城,累年斤斧一直声。
远村落民舍烟未起,满寺僧筵钟尽鸣。
栏槛高低资眺览,市廛说笑尚分明。
阿房昔日徒虚语,壮丽应亏此画楹。
登临崇圣阁,俯览锦官城,禅院与市井的活气不绝于耳。历史上人们争相想象秦朝阿房宫的样貌,那不过是些虚幻的描述罢了,跟崇圣阁的壮丽程度比较,它该当是要差一点了。听上去有些夸年夜,但范镇也曾亲临武侯庙(今武侯祠),他想起杜甫写庙前古柏树的诗句,“杜工部甫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言盖过,今才十丈。古之墨客,好大其事,率如此也”(《东斋纪事》)。范镇以为杜甫浮夸其事,由此不雅观之,他描述崇圣阁的笔墨,该当较为客不雅观,足见这座宋代寺院建筑的雄浑壮伟。
崇圣阁的位置,今已不可考,从诗句中,我们仅知道它规模伟大,处闹市区。历史远去,本日的人们很难想象一座寺庙何以成为盛景,不过,根据北宋官修的《营造法度模范》一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线索。《营造法度模范》是一本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书中记录的建筑规制,会运用在宋代全国各地的大小建筑中。因此,借助书中的寺庙图例,我们也可以想象出当年成都寺庙的大概样子容貌。
宋画中的文士
现存壁画上的宋人 白郎 摄
影视剧里的宋代插花女
宋人的墨迹,透着浓浓的逸韵
严真不雅观
与寺庙建筑的繁盛比较,两宋时,成都的道不雅观建筑要少得多,留存于诗文的,有青羊宫、严真不雅观、保国不雅观、玉局不雅观、三井不雅观、天长不雅观、龙兴不雅观等。
个中的严真不雅观,是人们为纪念西汉末年隐士严君平而建,在今支机石街一带,旧貌不可闻,只能从诗句中领略其大概风貌:古木共幽意,长廓亦萧如。(喻汝砺《游严真不雅观支机石而璧有记古鼎丹砂茅事》)古木参天,庭院悠然,人迹罕至,不似空门盛况。
保国不雅观
保国不雅观在双流,宋哲宗元佑年间,时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胡宗师游览至此,留诗云:孔明庙前古柏奇,此木气候犹过之(《题双流保国不雅观古柏》)。
根据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知道,武侯祠前的那棵深深震荡的杜甫的古柏,在北宋期间依然健在。此外,比较故意思的是,胡宗师仅有两首诗流传至今,都与成都有关,其一是写保国不雅观,另一首则是记录他在大慈寺赏花的《和王公觌望日与诸公会于大慈同赏山茶梅花》。
玉局不雅观与三井不雅观
其他道不雅观,以玉局不雅观和三井不雅观名声最大,苏轼将前者写在了《送戴蒙赴成都玉局不雅观将老焉》诗中,这首诗里有一句“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他晚年遇赦时,末了一任官职便是回到蜀地主管玉局不雅观,这是朝廷优抚老臣的闲职,不料尚未到任便去世了。范镇亦曾作《送罗胜卿同年提举玉局不雅观》诗;范成大和陆游则各为三井不雅观赋诗一首。
玉局不雅观,大致在今五块石一带;三井不雅观在“古城东”,详细位置未知。
在宋时成都的浩瀚道不雅观中,最著名确当属青羊宫,而在众诗人为其留下的诗句中,最著名确当属陆游的“二十里中喷鼻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笔者年轻时选择来成都读书,正是受陆游“小雨骑驴入剑门”和“青羊宫到浣花溪”两句诗的影响,然而来蓉十几年间,即便青羊宫近在咫尺,也尚未去过,为此常常被亲朋“讥笑”。去年尾月,岳父岳母请从山东远道而来的母亲到文化公园喝茶,岳父指着西侧树木掩映的院墙说:“那便是青羊宫了。”我恍然大悟,这一次,离历史更近了。
宋人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局部)
陵庙学府,那些旧时麟凤
成都因是蜀汉故都,因此先主(刘备)庙、武侯庙常成为两宋文人的凭吊之地。除了这两座陵庙建筑,江渎庙、蔡伦庙和睿圣夫人庙,也常涌现于宋人文章之中。
江渎庙
江渎庙,是敬拜水神的场所。古人以江、淮、河、济为四渎,《史记》里说:“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成都依江而建,靠水用饭,濯洗锦缎,集散货色,都离不开江神的照顾,故为之立庙。
蔡伦庙
蔡伦庙,是敬拜蔡伦的祠庙,据费著《笺纸谱》:“蜀中乃尽用蔡伦法(造纸)……于是造纸者庙以祀蔡伦矣。庙在大东门雪峰院,虽不甚壮丽,然每遇岁时,敬拜喷鼻香火累累不絶,示有良心也。”
山西太原现存宋代期间建筑圣母殿大殿 白郎 摄
山西定襄现存宋代期间建筑洪福寺大殿的斗拱 白郎 摄
山西太谷现存宋代期间建筑安禅寺大殿的斗拱 白郎 摄
河南登封现存宋代期间建筑初祖庵大殿 白郎 摄
睿胜夫人庙
睿圣夫人庙,是敬拜北宋元祐皇后的祠庙。元佑皇后,是宋哲宗的夫人,在宫廷权斗和新旧党争中两次被废,两次复立。靖康之难后,她被金人所立的“楚帝”张邦昌迎入宫中,以“宋太后”的尊号接管百官朝拜并垂帘听政,后迎立康王赵构为帝,于是有了南宋一朝。元祐皇后对延续宋朝文脉有着至关主要的影响,加上她是曾任眉州防御使的孟元的孙女,故川人为其立庙。
在中国古代,专门为女性立祠的情形不多见,但北宋一朝,先是宋仁宗在晋祠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大修圣母殿,后经哲宗补铸、徽宗重修,遂成大不雅观。再后来,徽宗被掳,浊世中南宋建立,川人立睿圣夫人庙纪念元佑皇后,算是接上了前朝的传统。
睿圣夫人庙如今已不存在,但根据晋祠圣母殿的建制,我们如今也可以想象出这座南宋成都祠庙的样子。
府学
府学,是古代的官办教诲场所,属于官方建筑的代表。据范镇《东斋纪事》载:“成都府学有周公礼殿,及孔子像在个中(唐以前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玄宗后奉孔子为先师)……其屋制甚古,非晚世所为者,相传以秦汉以来有也。”
范镇说,当时礼殿的墙上,画着三皇、五帝和三代以来君臣的画像,阁下书有一封王羲之写给当时蜀地太守的信,信的内容,则是王羲之向太守求这些画。礼殿的柱子上,还刻着三国绅士钟会的隶书,写的是什么内容,范镇却没有记录。礼殿下方,有名为“温故”“时习”的两间堂屋东西相对,堂前立有碑刻,上面刻着西汉时在此学习的儒生们的姓名。再走近一看,“温故”的门上画着麒麟,“时习”的门上画着凤凰,“盖取‘感麟叹凤’之义。其画甚精,亦不知何代所为。”
礼殿的西侧,是大名鼎鼎的文翁石室——中国第一所官办学府,石室之南,还有一座东汉时兴建的“高朕石室”,也是办学场所。
礼殿的南面,有后蜀期间刊刻的石经,据范镇记载,石经当时只刻了“九经”,后来北宋在此根本上连续补刻,一贯到徽宗宣和年间,整部十三经才全部刻完。如今,远近有名的石室中学就建立在文翁石室的旧址上,这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也是一种文脉的延续。我曾多次在石室附近的一家饭铺用饭,隔着窗子看见青色的屋瓦,岳父说:“那便是石室中学。”我又是恍然大悟。
成都,是一座沉浸在历史里的城市,有太多的遗存,等待着我这个外地人去细细发掘。
宋人画的《春宴图》局部(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卷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现藏于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撰文 | 杨帆
供图 | 白郎 等
主编 | 晨曦
责编 | Jamie
美编 |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