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下》2008年06期 李玉民 刘宝兰
泽州冶底岱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村落镇冶底村落西,距晋城市区15公里。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势分作上、下两院,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鱼沼、舞楼、天齐殿。下院东侧由南而北依次为虫王祠、五谷神祠、高媒祠,西侧依次为后土祠、五瘟殿;上院由南而北依次建有东西云水楼、东西道舍、东西廊庑;龙王殿、牛王殿、关帝殿、速报司神殿东西对称建于天齐殿两侧,天齐殿与两侧配殿另建有夹殿各1座,整座庙内共建殿宇21座,总建筑面积1685平方米,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1986年山西省公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齐殿建筑形制
天齐殿为岱庙的主殿,坐落于庙内中轴线最北部。前檐石柱及石质门额上的题刻为该殿历史供应了确切依据,是一座主体构架属于宋代(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而局部木构件及装修等历经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的木构古建。大殿坐北朝南,建于高1.6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檐两椽出廊,单檐歇山顶。其建筑风格挺立古朴,集宋金石雕、砖雕、栱眼壁画、各种瓦件、琉璃吻兽、木雕神龛、彩绘为一堂,具有较高的文物代价。
1.平面:台基东西宽15.24米,南北深13.79米,建筑面积210.16平方米。四面台帮(明)砌筑办法及高度各不相同:前檐台明高1.635米,系27层砍磨条砖干摆而成,上覆青石质地的压沿石(断面51厘米×15厘米)一层,东南角与西南角各施平面为方形的角石一块,其上原有雕饰,今不存。台明两端立设角柱各一根,踏步砌在台明两侧,各设石台阶七步;两山台面与东西院面高差仅14~15厘米,施压沿石一层扎边,其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形,边长最大的为1.88米,最小的为0.82米;后檐无台明,檐墙直接由地平上砌(檐墙之外另砌墙体一道,墙头于柱头斗栱的头昂一平,该墙体与天齐殿两侧耳殿后墙为一体筑成,故疑为清代增筑,其目的一是统一岱庙北部建筑后墙,二是出于防盗、隔潮考虑)。台面与殿内地面用30厘米×30厘米的方砖十字缝铺墁而成。
殿身面宽与进深各三间,平面近于方形,明间面阔4.56米,次间面宽3.19米,通面阔10.94米,总进深10.36米。周檐立柱12根,前檐明间金柱两根,共用柱十四根,除前檐檐柱为青石质地外,别的皆为黄砂岩质。平柱高4.5米,角柱高4.54米。柱头向纵轴线方向侧脚5厘米,向横轴线方向侧脚2厘米,柱身收分2.5厘米。前檐柱断面长方形44厘米×45厘米,别的柱子断面亦为长方形,除明间两金柱做一寸三錾斜纹外,墙内柱子略加处理即用。柱脚均施以宽大的础石,前檐柱础为覆莲式(双层莲叶),础盘上部也做出弧形,总宽1.28米,总长1.26米,总厚26厘米;别的础石素平无饰。周檐柱头以阑额、普拍枋四面交圈连构,上承檐部斗栱,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普拍枋出头垂直斫截。
该殿装修位于前槽金柱之间,明间为青石门框、抱框的实榻版门,次间于下槛墙上置破子棂窗。两山与后檐砌檐墙间隔内外。檐墙由下槛墙、大墙身、墙肩三部分构成。下槛墙总厚93厘米,由地坪起为十皮砍磨条砖淌白丝缝、叠涩收分砌成,高66厘米,上覆以仞砖一层;槛墙之上,大墙内收15厘米,墙为土坯垒砌,外壁抹红泥,内壁为白灰罩面,墙身收分比率为4%;墙头至阑额底皮向下斜抹出墙肩,在平面上,墙身两端至角柱内侧斜抹收头。
殿内依两山明间北侧檐柱轴线(近于后檐上平槫中线),在两山墙之间,通开间方向设置砖雕束腰式须弥座神台,神台上立设落地罩式神龛。神龛顶部向外挑出三层花板,内部以天花板盖顶。神台高下塑像共计十一尊,全为近年新塑。
2.檐部斗栱:檐部斗栱总计二十六朵。按种类形制分:转角铺作、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两山柱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两山与后檐各间柱头枋上隐刻斗栱计六种;在总体平面分布上,除四角角柱及平柱上的铺作外,前檐明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施一朵,两山南次间补间铺作一朵,别的后檐及两山明间、北次间无补间铺作,仅在二层柱头枋上由下而上分别隐出泥道栱、慢栱,其间设散斗隔承,形成扶壁栱。
(1)前檐柱头铺作:五铺作计心造,外出双昂,蚂蚱形耍头,里转四铺作偷心造。单材高19.5厘米、宽12厘米,足材高27厘米、宽12厘米,斗栱总高1.395米,总出跳74厘米。栌斗内头昂与泥道栱十字相交,昂嘴琴面式,身下刻华头目,昂身里转制成抄头,置散斗托榻头;泥道栱为足材,其上以散斗隔承共施柱头素枋(单材)三层。头昂上设交互斗,斗内二昂与瓜子栱十字相构,瓜子栱上以散斗托瓜子慢栱及罗汉枋一道;二昂里转制成榻头扶托于乳栿梁底皮。二昂之上、交互斗内令栱与耍头相交托承撩檐槫。
(2)前檐补间斗栱:外转形制与柱头铺作同等(栌斗为圆形讹角栌斗)。里转偷心造,共出华栱三跳,再上置斜向上挑的挑斡一道,挑斡与第三跳华栱之间嵌塞靴楔与异形栱十字相交于抄头上的交互斗内;挑斡下脚做榫与柱头枋相构,上端挑托下平槫结点襻间斗栱的栌斗,挑斡两侧再施襻间枋纵向联构,挑斡尾部制成上昂形。
(3)转角铺作:45°方向外转角昂两道、由昂一道。角昂里转制成角华栱两跳,由昂为斜向上跳的真昂,其后尾挑承于大角梁底皮,由昂的尾部与二跳角华栱高下间隙施角靴楔、抄头塞垫,故角部斗拱里转呈现为三跳华拱的形制,本色第三跳不出头,仅作为一个三角形嵌塞构件,成为由昂后尾的一个支垫构件。大角梁前端置于搭交檐檩之上,后尾由角衬枋(斜置)、由昂共同扶承,属于一个独立稳定体系,角梁后尾伸至系头袱与下平樽搭交处,在梁背施骑袱拱分别承托平樗、系头袱端部。角昂两侧的搭交正昂及昂形耍头分别与正面泥道拱、两层柱头枋相列出头;瓜子拱与搭交华拱出头相列;瓜子慢拱与蚂蚱形耍头出头相列。
(4)后檐柱头铺作∶外转同前檐柱头。该殿明间梁架为后四椽袱压前乳袱梁用三柱,前乳袱梁出头为斗拱中的蚂蚱形耍头,而后檐无乳袱之制,为使四椽袱底皮平置斗拱上,在后檐斗拱二跳昂上加施独立的耍头,其后尾制成榻头托于四椽袱底皮,因此后檐柱头斗拱较前檐斗拱里转便多出一跳,形成了二跳华拱、一跳榻头的构造。
(5)两山明间北侧平柱柱头铺作∶殿内纵架在北山柱柱头铺作与四椽袱背上架设爬梁,爬梁前端较明间南侧柱头斗拱的耍头高起一个足材的高度,故该攒斗拱的耍头也是一个独立构件,尾部制成榻头,爬梁置其上,头部抵于撩檐博内侧不出头。
(6)两山明间南侧柱头铺作外转同前后檐形制。里转双抄托丁袱,丁袱出头为耍头,其尾部构造于金柱头铺作内。
3.前槽金柱柱头铺作∶两根金柱柱头之间纵向施阑额一道(无普拍枋之制),柱头之上各施斗拱一朵四铺作,泥道拱与榻头木十字构于栌斗内,泥道拱明间一端以散斗隔承素枋两层,至次间一端托接山面丁袱后尾;榻头木前向托于乳袱底皮,其后尾制
成抄头承乳袱。乳袱梁后尾也制成榻头式托于四橡袱底部,四椽袱叠压乳袱梁上,超越金柱中线,出头处垂直斫截。
4.梁架布局;天齐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横架为后四椽袱压前乳袱,通檐用三柱,四椽袱上立蜀柱承平梁,柱身与下平博结点处施达牵梁构造,平梁上竖脊瓜柱,通过双层襻间枋及两侧叉手承载脊部荷重。纵架于东西两次间前后槽分别施丁袱、爬梁各一道,梁上立柱承系头袱,系头袱上的梁架布局同明间,丁袱前后分别构于两山明间南平柱柱头铺作与金柱斗栱内;爬梁前端构于两山明间北侧平柱柱头铺作耍头之上,其后尾穿过蜀柱柱脚搭压在四椽袱背部。
明间四椽袱两根,断面椭圆形,后尾覆压在后檐柱头铺作的耍头上,抵于撩檐梅内侧不出头;前端与乳袱梁后尾呈高下叠压式构造于金柱柱头铺作之上。在四椽袱、乳袱梁上依下平梅所居位置,设置下平穗结点斗栱,由袱背所立的蜀柱支顶。蜀柱断面方形,四角斜抹,柱脚设三卷瓣式的引嘴合橙稳固;柱头施栌斗,斗内捧节令棋与达牵梁十字相交,达牵梁后尾穿构于上平博缝的蜀柱身内,前端垂直去截;捧节令棋两端置散斗托承随樽枋及下平槽。因四椽袱高于乳袱梁,故后檐下平槽结点处以高度小于前檐蜀柱的梯形垫木替代瓜柱支托于栌斗底皮。
四椽袱上立设支承平梁及上平博荷重的蜀柱,柱身亦为方形抹棱,前后檐各立四根。个中两次间
各两根立置于系头袱上承次间平梁,柱身之间设顺身串纵向联构,柱头上施上平穗襻间斗栱。上平梅结点处的单材枋、替木与平梁端部十字交构于栌斗内,将上平樽荷重通报于蜀柱上。明间单材枋内外侧隐刻瓜子慢棋,至次间半棋在外;两山瓜子慢棋半棋在内,另端随出际长度制成枋子。另在明间襻间枋坐中位置也隐刻出棱形棋,以散斗一枚扶托上平博中段的替木。
平梁中段竖蜀柱,柱脚施双向斜抹的合楷稳固,两次间柱头之间纵向施顺脊串联构。
蜀柱头置栌斗,斗内丁华抹亥棋、襻间枋相交以散斗隔承随樽枋。棒间枋双材造,明次间各用一材,隔间高下相闪;明间襻间枋伸至次间瓜子棋在外;次间襻间枋隐刻瓜子慢棋,出至明间也制成半棋。明间裤间枋上隐刻异形棋,棋子托承由大斗、令棋、耍头组成的脊部补间斗栱两朵。
在纵向布局方面,该殿各结点处的瓜柱、蜀柱、合榻之间均施以顺身串联构;前檐金柱柱身之间、金柱头铺作之间施以襻间枋联结;各樽下除上平穗施短替外,别的均为随樽枋。金柱柱头铺作于相应的山柱斗栱间架设的用以承接系头袱的丁袱梁制成月梁式。
二、天齐殿建筑与艺术风格刍议
天齐殿为宋代遗构,建筑构造合理,艺术风格独特,紧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柱身雄浑,比例恰当,台明及础石古朴大方柱身质地分青石与黄砂岩两种,平柱高4.5米,角柱高4.54米,柱身断面深45厘米,宽44厘米、与柱高的比例为1∶10。柱角混棱起线,棱面略向外弧,青石柱身表面光洁无錾纹。明间开间与平柱高度之比为1∶0.987,符合《法度模范》"柱高不越间广"之规定。
前檐台明为砍磨条砖27层干摆砌成,属于档次较高的砖做砌体。明间未设中阶,二阶设于两端,形如上古"祚宾"之制;且台于上院地面垂直而起,高度近人,与宋制"陛及肩齐"相若;台上在角部施角石,石上卧狮各一只,古意犹存。
前檐柱下施用青石雕成的方形础石,边长为1.28米,总厚26厘米,其宽近于柱径之三倍,大于《法度模范》规定的"方柱径之倍"。宽大的础石增加了柱脚与地面的打仗面,均匀地使柱上负荷向四周扩散,近千年的柱额保存至今,无明显沉降歪闪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础石的优点。础石上部的础盘整体雕作双层覆莲,莲叶分瓣层次分明、叶片端部微翘,形制颇具古趣。
2.柱额框架稳定
周檐列柱十二根、前槽立金柱两根。柱头用阑额、普拍枋四向围合形成圈梁构造;各柱子的柱头较柱底向殿内倾斜5厘米,柱脚开间大于柱头开间;斗栱上的梁袱与之成直角构造,四角角柱又赶过平柱4厘米;这几方面的处理将柱额框架组合成了一个稳定的梯形受力布局。
3.檐下斗栱简洁古朴
斗栱五铺作出两跳。棋枋用材约宋《营造办法》规定的六等材,由柱中至檐博中总出跳74厘米,将平出2.3米的檐部荷载通报到柱头。檐部斗栱总高与柱高之比为31;100。柱头铺作中头昂、二昂及耍头的里转随所承袱身的位置及高度分别做成抄头与榻头起承托浸染;其耍头、衬枋随丁袱、乳袱、四椽袱、爬梁的位置高度而分别做相应调度,在保持外转形制同等的根本上,具备了扶托各种梁袱的实用功能。而且没有附加的艺术件和刻意的润色。
前檐及两山南次间的补间斗栱后尾利用挑杆事理,挑承分解了一部分下平博(系头袱端部)的荷载;而两山、后檐则仅于每间柱头枋上分别隐刻泥道棋与慢棋,在高下枋子之间设散斗隔承,形成了立面为一斗二升或一斗三升的扶壁棋,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补间斗栱,但也属于艺术上的简洁处理。
转角铺作中的角昂、由昂、角衬枋、里转抄头及三角形垫墩等由下而上叠加,且逐层向内外加长,将大角梁稳固托承(大角梁前端叠压在搭交檐博上),使斗栱与其上的角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受力体系,从而省略了诸如抹角梁等赞助构件。
4.殿内梁架布局合理
天齐殿的梁架为宋金期间晋东南歇山顶木构架常见的山面施爬梁、丁状的做法。明间两缝梁架为后四椽袱压前乳袱通檐用三柱,两袱首尾构造于金柱头斗栱内,并由其支撑。四椽袱袱长8.08米,断面高64厘米,其长度与断面直径之比为12.6∶1。次间前槽由金柱头斗栱与山柱柱头斗栱之间设丁袱;丁袱梁制成月梁式,其两端底部的琴面份数、背部的卷刹长度、总体立面的弓起尺度,与《法度模范》规定相差无几,为晋城地区早期月梁的实物例证。
后槽由山柱柱头斗栱耍头上架设爬梁,爬梁后尾搭压在四椽袱背部。丁袱、爬梁中段各立蜀柱通过结点斗栱承托系头袱(系头袱既是山面梁架的梁袱、又要承托两山檐椽后尾),系头袱两端与前后下平樽搭交于角梁背部的骑袱棋上,另在两山南次间的补间斗栱后尾也加施挑斡,承挑系头袱,这样系头袱的着力构造点总计为五个,足以担保该缝梁架的安全。
四椽袱上以蜀柱支承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支承脊部荷重,脊部滞间双材造,瓜柱两侧设大型叉手支戗,叉手断面30厘米×8.5厘米,其下端踏入平梁背部;上端戗捧攀间枋、随檩枋,不直接插戗脊博,材高约合25分,戗捧角度约合42°,应为早期叉手风格及利用方法的沿袭。有效地缓解和分散了脊部荷载。袱与袱之间,袱与穗之间,各结点处的裨间斗栱多为栌斗内出足材棋、捧节令棋、替木十字相构,扶承博袱,减小了梁袱的净跨间隔。各蜀柱柱头均采取襻间枋纵向连构,使梁架趋于严谨稳定。
举折∶前后撩檐樽水平间隔为11.76米,由檐博至脊博的总举高为3.87米,总举高与总步架的比例关系为1∶3,大于《法度模范》规定的厅堂造折屋之法,而与殿堂造符合。第一折近于总举高的1/10,第二折为总举高的1/30。这种折度比例使得该殿屋顶略显陡峻。
5.屋顶瓦作别具特色
天齐殿为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计前后坡正身筒瓦31垄、翼角16垄,两山正身各计31垄,筒瓦长32厘米、直径15.5厘米、厚3厘米,滴水为花边重唇模样形状,长33厘米、前宽28厘米、后宽22厘米;翼角升起67厘米、斜出45厘米,各脊均为瓦条脊,鸭吻、垂兽、套兽、宾伽等为黄绿琉璃质地。瓦件质地周详;鸱吻为黄绿两色琉璃质地的四爪龙,身体向前波折,张口吞脊,头上有角,龙身扭曲,尾部起翘,形制古朴,气韵非凡,总高2.35米、宽1.6米、厚32厘米,由下向上分作四层,共计六拼组成。垂兽为仰天兽,二目瞪天,别具特色。屋顶瓦件脊兽85%以上为宋代原物,历经千年多次维修仍无缺保留至今,实为幸事,弥足宝贵。
6.装修、石刻地方风格浓郁
前檐明间板门的门额、地伏、立颊、抱框、门砧石全为青石雕成,石材高(宽)46~52厘米、厚21~31厘米,石质细腻,是一种取材于当地的青中泛黑的俗称"大青"的石灰岩,各件立面采取浅浮雕与线刻两种手腕满雕花卉、动物(个中门砧石为圆雕透雕石狮),构图严谨,动物形象生动,花卉残酷,枝叶疏密有致,是金代石雕中不可多得的佳构。所雕内容如下∶
a.立颊,下半部为卧狮、上半部为行龙各一对,腾跃呼应于牡丹花从中。
b.抱框,大幅莲花中间设形态可爱的化生童子。
c.屋顶瓦交上额,以四枚门簪为界,门簪周围绕以牡丹,门簪之间为单独的盘龙、升龙共计三条,上额底皮石刻楷书为该装修的历史供应了确切依据(金大定丁未年,公元1187年)。
d.石地袱高42厘米、厚21厘米,素面无饰。e.门砧石,立面为扁长方形,其上圆雕雌雄卧狮各一只,做呼应守护状。雌狮怀中幼狮一只做嬉戏状,雄狮前爪抚绣球一个。所雕狮子盘卧石上,体形弧形波折头部向前翘伸,前爪突抓石边沿大有呼之欲动之感。与常见的狮子比较较,该门砧石上卧狮尖嘴、长鬣、盘屈伏卧,呈现出一种水中动物的苗条调皮的体态,别具异趣。
7.神座、神龛雕刻精细
殿内山墙之间顺开间方向筑砖雕神台,台上设木雕神龛"三间"。神台总高83厘米,立面为束腰须弥座式。束腰部分以间柱分隔成二十七块陡板,浅浮雕荷花、芍药、夜来喷鼻香、牡丹、银杏、鸾凤、鸳鸯、龙、马等奇花异草、祥禽瑞兽。上枋两层分别连续雕刻牡丹荷花,下肩涩线刻卷草,混砖部分雕作覆莲。
神台之上架设落地罩式的木雕神龛,总体立面以所立的小柱及隔扇分作三间,隔扇上方置迎风板,板下设通间花替,并在梁袱之间架设龙骨,通过水平设置的挑杆悬挂三层快意花板,顶部施以天花板覆盖。
每扇隔扇以抹头八道分隔出绦环板与裙板,绦环板上高浮雕相向的夔龙与麒麟,明间裙板上浮雕大篆"福"字,次间裙板上浮雕大篆"寿"字。门头板上自东而西雕刻楷书"继参赞之体"、"岳峙肃静骏极于天"、"助化育之功"。通间花替为落地罩形制,镂空雕二龙戏珠图案。三层悬挑的花板以垂莲柱相
隔,隔开部分由内而外分别区界为镂空雕长方形、圆形、扇形边框,其内雕刻内容繁多,紧张为四季花卉、松竹梅兰、龙凤禽鸟等。关于神龛的创建历史遍查庙内碑碣并无记载,从形制造风雕刻手腕内容结合周边同类构件剖析,可能为明末清初之物。不论该神龛究竟是何代所创,其高超的艺术代价是充分肯定的。
8.壁画写实画风强、艺术性高
天齐殿梁架斗拱构件的间隙之间,以砖坯封闭,内外白灰抹面,满布壁画。大面积画法为水墨写意各种花卉,画面四周以墨线画出拱枋轮廓。个中前檐板门上方与襻间枋之间的壁画三幅,不论其面积、绘制方法、内容还是保存情形均为阖殿壁画之冠。壁画内容为山水木石、渔樵耕读,经多方面专家鉴定为宋代原物。东幅较大,内容为平野田园,远处高山云绕,近处石松之间茅舍数楹,画中二人,老者顶笠、合衽单衫、扶犁执鞭、趋牛而耕,少者盘髻竹簪、交衽深衣、膝缠胼裆、倚锄不雅观书。中幅峰峦特立,柏木苍苍,小院一所,山溪板桥之上一樵夫纶软巾、上着短衣、下着散脚裤、担柴荷斧而归。西幅渔父一人于水边持杆而钓,水波淼淼,鱿鲤济济,周环山石树木。三幅壁画皆为水墨浅绛小写意,山石披皴,浓淡墨的不同变革而深浅得宜,清新宁静幽雅之境跃然壁上,表示出宋代乡野生活的恬淡安然,具有极强的写实主义画风。
综上所述,该殿近于方形的平面布局,所用立柱全为石质,两次间前后檐分别采取丁袱、爬梁承载系头袱及其上荷重,这些均属于晋东南宋金建筑的固有风格明间檐柱加础石的高度大于开间8厘米,而角柱高度大于次间开间135厘米,由此可见,柱高与开间的比例已远大于宋《营造法度模范》规定的“柱高不越间广”了,结合高1.635米的台明与略显陡峻的屋顶,使该殿立面呈现为雄浑挺立;而斗拱分件的长宽已远远大于规定的份值,可以看作是地方建筑手腕不拘泥《法度模范》的灵巧表示;除此之外,该殿集石雕、木雕、砖雕、壁画、琉璃等附属文物于一堂。因此不论其建造技能还是其艺术造诣,均具有光鲜的特色,反响出泽州地区宋金建筑的一些共性,成为研究本地区早期建筑的宝贵资料。
(作者事情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