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境·外象”展览海报
【编者按】
“建筑不是理论、抽象的东西,而是戏剧的空间,是人类情绪的容器。”在台湾和大陆的建筑界,姚仁喜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人物,从业三十载,作品横跨各种建筑类型,在海内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在宗教、电影等方面,姚仁喜也有所体悟,他更是将诗与哲学的美学体验融入到建筑之中。2016年2月28日,姚仁喜个展“内境·外象”将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透过本展,不雅观众将看到建筑空间不但是设计、营造的领域,更是承载人们生活、影象的诗意舞台。
【“内境”和“外象”呈现建筑的情绪内涵】姚仁喜的建筑模型展示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内境”和“外象”两个主题。前者通过一系列的多元展示,以电影、音乐融入大型装置的手腕来呈现建筑师的内在思想、哲学理念;后者精选姚仁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草图模型、记录影片、细部模型、绘图纸本等一气呵成地呈现于不雅观众面前,也将神态迥别、各臻其极的建筑作品与其博识的哲学思想和情绪内涵垂垂道来。
台北故宫南院设计模型
屏东演艺厅设计模型
水月道场设计模型
乌镇剧院设计模型
新北市美术馆设计模型
【姚仁喜:关于建筑中的“堂奥”】
姚仁喜
姚仁喜,出生于台湾,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197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硕士学位,1985年在台北成立“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自80年代起,姚仁喜师长西席的建筑形式和措辞一贯是当代主义,又随着其叙工作况不断发生变革。早期他以纯粹的西方当代主义而著称,坚持与国际团队互助、极其重视建筑细节;到了2000年前后,姚仁喜开始在当代主义设计中加入当地风貌、民俗文化以及历史元素,随之在建筑界引起巨大反响。
法鼓文理学院
姚仁喜用“堂奥”二字代表建筑的整体,“堂”即是厅堂、正堂,是洞开大门时就能瞥见的景象;“奥”则指闺阁、深院,或隐蔽于大门之后、无法当下见到之处。建筑虽然是利用钢材、砖瓦、木石、玻璃进行的构筑游戏,却能创造触动人心的空间,并能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可言传的文化、精神和意涵。从台北故宫南院、兰阳博物馆、乌镇大剧院、水月道场、台湾高铁新竹站、法鼓文理学院、新北市美术馆、苏州诚品书店这些姚仁喜的代表作品中,我们或许能一窥姚仁喜关于“堂奥”的秘密。
台湾高铁新竹站
“我们不仅要将空间营造出来,还想要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姚仁喜
台湾高铁新竹站
建筑师姚仁喜深知,建筑须要讲故事,而车站讲述的便是关于分离与相聚的故事。2006年落成的的高铁新竹展大概就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新竹是台湾客家文化的重镇,高铁新竹站的设计选取了客家人传统建筑中“围龙屋”的元素,宛若风帆的平行四面形屋顶覆盖于铁轨与车站主体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屋顶曲面应新竹地区著名的强大时令风而成型,轻盈薄透的量体如同一张对角弯折的纸片,而姚仁喜的设计灵感即来自于凹折的名片。
台湾高铁新竹站
新竹高铁站项目方案曾被姚仁喜作为参展作品带去2002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进行展示。在紧张展厅里,他设计了一个平行线仿照月台空间,人们站在有玻璃地板的当代地面,可以看到对面墙上古旧的月台剪影。“我紧张谈的是车站的情绪,车站都不是目的地,而月台是最大略的建筑,两条平行线和一个屋顶。反而正是在这么大略的地方上演感情最浓郁的场景,悲欢离合。”
台湾宜兰兰阳博物馆
“要把人类在宇宙中定位,唯一能用的便是几何形。”——姚仁喜
兰阳博物馆
秩序井然的几何空间,被认为是姚仁喜设计的主要特色之一。2010年落成的兰阳博物馆,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几何建筑作品之一。这个项目是一个以宜兰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构思源发于当地的自然元素,它的几何外不雅观,从附近海岸常见的海蚀地形“单面山”撷取造型元素,转化为简洁有力的几何量体。而极简的建筑造型外墙,却极尽繁芜之能事。设计师采取经由不同表面处理的花岗岩和铸铝板,宽窄不一、色彩不一、质地不一,整洁铺嵌在墙面,从远处不雅观望,斑驳花纹与大自然侵蚀的礁岩相合相融。
兰阳博物馆建筑外墙
兰阳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乌石港遗迹水域中的乌石礁之上,姚仁喜在博物馆的参不雅观路径中融入了当地森林、草原、湿地变革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圣严法师水月道场
“如果建筑流于某种形式,那创意就去世了,这是非常不安定的。”——姚仁喜
水月道场
姚仁喜近年来的作品常与禅理干系,而他也一贯考试测验打破传统,布局当代化的寺院模式,2013年建成的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水月道场便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件代表作。设计之初,圣严法师交给姚仁喜的任务书仅有6字——“书中月,空中花”,听说这是圣严法师在禅定之中所见寺庙的面貌。而根据这六个字,结合自身对禅的理解,姚仁喜设计了水月道场。
道场的设计颠覆了传统佛教圣地的仪式与视觉感想熏染,呈现出一派当代化的寺庙建筑。进入道场钱,访客需先穿越两面高度不同的墙,作为与表面高速道路之间的缓冲;进入道场后,访客即能看到远方的主讲堂,悄悄伫立于宽阔的荷花池中。高大的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随着飞扬其间的金色帘幔,自成一派虚幻文雅的风光。
阳光透过外墙的镂雕将佛经映照在殿内
在这个项目中,姚仁喜将佛经与光芒结合。他把《金刚经》和《心经》的经文刻在二楼的墙体上。夕阳快速着落时,光字透过镂洞,投射到大殿的内柱之上,犹如藏传佛教中的转经筒,仿佛为众人揭示无声之法。禅院建成之后,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默默的在池塘旁和内殿中静坐,感想熏染这奇妙而神圣的氛围。
乌镇剧院
“许多建筑是为了人的聚合而存在的,因此它该当是众人活动的戏院。我们在个中,既是不雅观众,又是演员,相互参与、相互不雅观赏、相互演出,不露痕迹。”——姚仁喜
乌镇剧院
乌镇剧院的设计源于赖声川导演的一次邀约,对付姚仁喜来说,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乌镇就像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梦境。这个设计中的最大寻衅在于如何将这个巨大体量的戏院融入于这片古典风雅的水乡却不显突兀。终极的方案是是将戏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1200席的主剧院,一个是600座的多功能戏院,这两个部分作为一实一虚的两个椭圆量体背对背放置在一起,重叠并蒂的部份则为舞台区。这个设计后来被赖声川导演喻为“并蒂莲”。
水乡中的乌镇剧院
由于独具的风情,乌镇大剧院被网友推为“中国最美的剧院”,乃至有媒体说,它可以与悉尼歌剧院相媲美。河道上远眺,远处的乌镇剧院没有违和感地融入个中,好似它原来便是水乡的一部分。
台北故宫南院
“故意是创作的一个障碍,无意才是自由的状态。你有直觉想要用,然后你去剖析到底该不该用,这杯水就浑浊了。”——姚仁喜
台北故宫南院
姚仁喜近年的创作总在无意中融入东方元素。2015年底落成开放的台北故宫南院是姚仁喜最新完成的一件作品,这一次他选择了“书法”这一古老元素,对此他阐明道,“故宫”是展览古文化的博物馆,直觉见告他该当和传统文化有所联系,而中国书法艺术中的浓墨、飞白和渲染的笔法理念,适值能构成行云流水般的弧线建筑造型。
台北故宫南院夜景
台北故宫南院的书法意见意义
作为展览亚洲艺术文化的国际级博物馆,国立故宫博物馆南部院区采取三笔中国书法的浓墨黑白笔触展示博物馆的观点设计:第一笔是典藏跟展览,第二笔是黑白交融,第三笔贯穿,取“桥”的意念。不雅观众在到达博物馆时,需先走过一座桥,缓缓上升,穿过建筑,看到湖面,然后转头,即可回望原来的路径,遂参不雅观展陈空间,旋即从建筑的下方出来,形成“回”字形路线,刚好完成参不雅观全过程。
【姚仁喜:建筑是人类情绪的容器】
从业至今三十余载,姚仁喜的建筑始终充满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每一处空间的营造都包含着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绪。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付与姚仁喜“名誉院士”的仪式上高度盛赞他的设计精神:“利用建筑元素的创作,详细节制了人类情绪与生命状态、文化语境与历史涵构、场所精神与人性尺度,充分彰显了他的人文精神。他以来自东方的美学与心灵的涵养,以素材、造型与自然光的交互照映,加上高度的创意与专业的实行力,建筑因而盈溢诗意。”
对姚仁喜来说,建筑是人类情绪的容器,若何创造一个空间去支撑、彰显人们日常的生活,一贯是他的兴趣所在,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也记录了其建筑思想从抽芽到残酷的主要阶段。
作者:陈敏
编辑:高静
更多收藏类信息请扫描二维码,下载“雅昌兜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