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浮山南麓有一座花岗岩石砌的二层小楼,它一贯默默无闻,悄悄地矗在那里。
最近它周边平地建楼,已被许多在建高楼所包围。
因担心此楼命运几何,特发此贴。

这栋德国屋子,刨花设计的墙面、整洁的窗户、花岗岩的烟囱让这处屋子充满了德国风情。
最让人称奇的是,小楼正面正门之上,还保留着德国纳粹的标志。

青岛柏岁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花岗岩雕刻的纳粹标志无缺如初。
德国纳粹党是1920年景立的,而德占青岛的韶光是1897年到1914年,这个标志是从何而来的呢?

小楼在一个独立的小院中,这是大门。

小楼的东侧和北侧,北侧有个后门。

据资料先容,德国建筑师马维利教授的父母在上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传教,马维利教授就出生在青岛,直到1946年,他才回到德国。
由马维利奉告,这些建筑都属于曾经的德国俱乐部,兴建于1936年,由在青岛的德国侨民自发捐款建造。
由于来自礼和洋行的德国贩子库尔特·柏麦出资最多,就以柏麦命名,被叫做”Boehmehaus”(Boehme house)。
当时的德国、军官、贩子、外交官、传教士常常在这里聚拢,还有许多来自华北、华东地区的德国侨民都前来避暑消夏。
1942年,马维利和家人在“柏麦屋子”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还在附近的拍浮池里拍浮。

小楼的西侧

小楼的北侧(后侧)

现在小楼的管理归属青岛社会福利院。
大门紧锁,人去楼空。
冬天去看时,藤叶掉光,可清晰地看到纳粹标志。

前些天再去,牌子已摘。
院子里已被藤叶完备遮蔽,标志也很丢脸到了。

这处德国屋子的院子里有10多棵老树,个中紫藤和白藤,还有冬青、丁喷鼻香等树已有近百年树龄了。

这棵老滕树枝叶依旧茂盛,院内有藤架,小院被藤叶遮盖的严严实实,这可能是人们看不见纳粹标志的缘故原由之一。

冬天去,方便察看。

青岛的一战专家衣琳老师见告我,这楼里原来有块大地毯,上面绣着一个巨大的纳粹标志。
因小楼房顶落雨,楼里的事情职员就把地毯拿出来,盖到了房顶上。
等衣琳老师得知此事去看时,地毯已经弗成了。
经日晒雨淋,地毯已经拿不成个了。

小院有一位老者看守。

小院大门对面十几米处,有座石桥。
这座石桥下面还压着其余一座小桥。
小桥的历史更久远。

可以想象,当年山涧里小桥流水,郁郁葱葱,风景宜人。

石桥的下贱约50米,是青岛现存惟一的一处德国人建造的露天拍浮池。
但遗憾的是,自2008年开始,附近建筑工地就往拍浮池所在的山涧里推土,现在拍浮池已被完备填埋掉了。

据专家先容说,拍浮池的南北长近20米,东西宽16米,池壁厚约65厘米,2008年之前水深1.5米,清澈见底。
它位于荒草庵水库的下方,是在峡谷的底部,是借峡谷的山势和泉水形成的,水流北进南出,原来有泄洪的浸染,现在已经全被松软的黄土和垃圾盖上了。

这是2008年时拍下的照片。

这是德国人拍的老照片,池水该当不浅,池边还有跳水木板。

2008年时,山涧里尚存一些树木和小房子。
可以看到左边的填土,正在向右推进。
现在这些屋子和树木都埋在地下了,全体山涧快被填平了。

泳池边的屋子已被埋没。

这周围有多棵30年到60年树龄的大树和大片植被,也被建筑垃圾掩埋在地下。
被埋掉的大树包括喜树、枫杨树和一些景不雅观石等有代价的东西。

德国浮山俱乐部的创造,对付研究1930和1940年代德侨在青和在华的历史,以及同期青岛社会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代价。

本文作者为网友“山海石友”、崂山石刻研究者许健师长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