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汇丰银行大楼

原汇丰银行大楼(现为浦发银行办公地)

上海远东建筑设计公司 知识问答

压倒一切的财富堡垒

1845年11月,根据上海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签订的《地皮章程》,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的外滩地块,被辟为英商在沪居留地,绵延百年的租界历史由此起步。
但实际上,章程签订之前,外滩已经涌现了一些独立的英国式庭院,皆为英商开办的洋行所建。

上海公共租界地皮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些建筑多为砖木构造,看重实用,外不雅观相对单一,兼具住宅与商用的双重功能。
此后两三年间,类似的欧式建筑在外滩渐成规模。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陆续涌现了120多家洋行,且主要的险些都集中在外滩,大兴土木遂成一时之尚。

这些新起的建筑开始摆脱商住合一的格局,朝着专一的商用功能转移,内部构造开始向钢筋混凝土和钢框构造过渡,外不雅观也不再拘泥于住宅式的大屋顶,变得参差嵯峨起来。
一韶光,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芝加哥学派等等风格互异的大楼纷纭破土、竞相争秀,时人惊叹:“崇楼杰阁,尽成外洋之不雅观。

外滩旧影

说到汇丰银行,大家该当都不陌生,由于直到本日,它依然是环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
汇丰银行的全称叫喷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65年由宝顺洋行、大英轮船公司、老沙逊洋行、琼记洋行等十余家洋行在喷鼻香港成立。

19世纪末喷鼻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创立后的汇丰银行很快便在上海开设分行,最初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东路外滩的中心饭店底层,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
借助于“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汇丰在中国的业务突飞年夜进、如日方升,迅速扩展为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私营金融机构。
据记载,清政府在1874-1890年间举借的26笔外债中,汇丰独占17笔。

在旧中国,汇丰不仅有权发行货币,1911年和1913年,还分别取得了当时中国关、盐两税的存款权;中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官僚富商,也视汇丰为最安全的庇护所,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存入个中。
衡量一家银行的业务,顶要紧的便是存款额。
有了稳定的存款来源,汇丰的腰杆日肥夜壮。

1917年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到1928年,汇丰向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放贷累计已达3.5亿多两白银,旧中国的金融命脉尽在其把握之中。
据1932年的统计,汇丰的存款量达93亿港元,险些是当时146家中资银行全部存款的一半,全体远东压倒一切。
在1938年以前,旧中国仅有的16条铁路中就有9条的经营权为其所掌控。

随着业务的做大,汇丰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屡屡扩容。
1874年,以白银6万两在外滩买下海关大楼南面的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改建成3层楼。
1921年,又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南边11号的别发洋行和10号的美丰洋行的房产,将老房拆除后开始兴建留存至今的新大楼。

1921年汇丰银行大楼在外滩开工,图为建筑正立面设计图 (上海城市培植档案馆藏)

1921年5月5日,汇丰银行大楼开工,由公和洋行卖力设计、德罗·可尔洋行承建,历时25个月,于1923年6月3日竣工。
大楼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耗资达1000万银元,差不多是汇丰银行两年利润的总和。

太平洋战役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侵略此楼。
四年后,日寇缴械雌服,汇丰银行重返原址。

太平洋战役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略汇丰银行大楼,在楼顶升起太阳旗并设监视岗哨

远东最讲究的仿古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甫经建成,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这是一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弘大的矩形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1930年代的汇丰银行大楼

大楼主体五层,中部七层,地下一层;一楼四面有夹层。
大楼正门与中部顶端蓦然耸起的半球形希腊式屋顶,挑出明显的中轴线,标志感分外强烈。
以中轴线为界,大楼南北两侧严格对称。
主立面外墙采取巨大的花岗岩石块镶饰,两道粗犷的横行线条在二、四层楼间通体横贯,层次分明,韵律十足,在视觉上给人以粗犷、稳固、典雅、持重的多重感想熏染。

横行线的居中部位增加了六根爱奥尼克立柱,以单、双、双、单的办法排列,立柱背后的墙面则大块向内凹进,使整幢大楼富于变革,既严格对称,又错落跌宕,立体感尤其强烈。
底层三门并立,门框上端砌成圆弧形的罗马石拱状,犹如隆起的天穹,神秘幽邃;六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掩身于石拱之内,撩拨着众人强烈的深窥之欲。

黑白影像中的汇丰银行大楼大厅(上海市档案馆藏)

进入大门,是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顶,从地坪到顶部,高挑20米;分高下两个断面层,下层断面是构成八角厅的8根大理石立柱,上层为券门。
从八角厅入内是1500平方米的业务大厅,屋顶为巨大的玻璃天棚,皆以小块彩色玻璃镶拼而成,承重由两排大理石柱担当,这些石柱均以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为当时亚洲独例。
大厅中心铺设柚木地板,四围则以大理石坪环抱。
墙沿底部还暗敷冷暖排风设备。

黑白影像中的汇丰银行后部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藏)

据载,这幢纯英国式的建筑物当年开工时,却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顿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

同样出于风水的考虑,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顿于大楼正门前,作为镇兽,镇守出入煞气。
个中张嘴吼叫的叫史提芬,以当时汇丰银行喷鼻香港分行总经理A. G. Stephen的名字命名,另一尊叫施迪,取自当时上海分行总经理G. H. Stitt之名。
1935年汇丰银行仿照这两尊铜狮又铸造了两尊同样的狮子,安顿于新建的喷鼻香港皇后大道中1号汇丰银行总行大楼前。

20世纪初,汇丰银行门口的铜狮

抗战期间,日本曾于1943年物资紧张时,试图将两地的铜狮运到日本熔化取铜。
喷鼻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和维多利亚女皇及喷鼻香港总督昃臣的铜像一起,的确已被拆卸下来运往横滨,存放在码头仓库。
但没来得及回炉,1945年日本业已屈膝降服佩服。
后被美军创造,麦克阿瑟敕令将其又运回了喷鼻香港。

上海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虽遭日军锯割,但不知何故没能卸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对铜狮被上海市文管会移至上海风趣剧团仓库,现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可供游人参不雅观。
1997年浦东发展银行得到汇丰银行大楼的利用权后,曾希望将原狮移回银行,但未果,后由浦东发展银行出资仿铸了两尊新铜狮。
因其连铜狮背部的日寇锯痕也一并拷贝,仿真度极高,几可乱真。

如今的新铜狮

神秘壁画解密

1997年,上海市政府为重修外滩金融一条街,主动迁出大楼,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成为了大楼的新主人。
在此之前,汇丰也曾有过重返故地的打算,终极未能如愿。

浦东发展银行对饱经风霜、内外俱损的大楼进行彻底整修。
当工匠们撤除覆盖在八角厅穹顶及环壁上的厚厚的涂料时,竟意外地创造了多幅大型彩色壁画。
这些壁画均以着色马赛克镶拼而成,表现的内容宗教意味浓郁,一望而知非泰西莫属。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上海市档案馆藏)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穹顶壁画(上海市档案馆藏)

汇丰银行大楼内创造被覆盖的泰西壁画的,经媒体宣布表露后,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心:究竟是谁、在什么韶光、为什么要将这些壁画刻意涂盖?一韶光众说纷纭。
实在事实并不繁芜。

1949年往后,汇丰银行在华各分支机构停业,1955年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和麦加利银行一同迁往圆明园路兰心大楼,新生的公民政权将中山东一起10-12号大楼收归国有。
1956年5月1日,上海市公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将办公地点正式从江西中路215号迁往原汇丰银行大楼。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及壁画(上海市档案馆藏)

据档案记载,为使这幢建筑适应政府机关办公的须要,市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于1956年1月开始,对其内部举动步伐和部分建筑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修缮和改建。
初步方案包括拆除底层前后两个大厅原有的业务柜台、补铺同式木质地板、对“彩色图画加以油漆”“八角亭圆顶改变色彩”等等。

后来,在时任上海市方案管理局总建筑师陈植师长西席等人的发起下,采取了丝麻石膏捣摆的方法,厚厚的涂饰层使得这组彩色壁画暂时偃旗息鼓,完全地保留了下来。
动工之前,机管局还专门委托上海国际大摄影馆,对其原貌进行了拍照留档。

彩色壁画解读

这些彩色壁画均以彩色马赛克为材料,分别镶嵌在八角厅穹顶和上层壁面。
穹顶上的大型壁画幅面达200平方米,堪称巨制,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
画面中央为巨大的太阳和玉轮,并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笔墨样,周遭有太阳神、玉轮神、谷物神相伴。

修缮后的八角厅穹顶壁画

画面外圈的十二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大型壁画。
每幅宽4.3米,高2.4米,图案分别是汇丰银行当时在环球设有分行的八座城市,依次为上海、喷鼻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加尔各答。
每幅壁画都分别以这些城市所属国家的神话人物、自然地标、标志性建筑物、国旗等组成。

修缮后的门厅及八角厅壁画

例如上海的图案主体为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妈祖,两侧为象征长江和东海的神话人物,背景为上外洋滩。
东京的背景为东京皇宫外壕、霞关官厅建筑群和富士山,纹饰为日本国旗和皇室旗。

以上海、东京为背景的壁画

伦敦的构图中有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
纽约的主体人物无例外地属于自由女神。

以伦敦、纽约为背景的壁画

曼谷有湄南河和曼谷王宫。
巴黎则首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女神。
据称这些壁画当初均出自意大利工匠之手,技艺甚为了得。
浦东发展银行在修复时将画面中的汇丰银行标志改成了自己的标志。

以曼谷、巴黎为背景的壁画

杂志编辑:周晓瑛

新媒体编辑:方亚琪、施雨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