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侧峻山顶极峰下的嵩阳书院,以优胜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办学历史而有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图自图虫网)
嵩山之阳
嵩阳书院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背靠峻山顶极峰,面对双溪河。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安谧,乾隆曾游历于此,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嵩阳书院,初名嵩阳寺,是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隋唐期间,嵩阳寺更名为嵩阳不雅观,成为一处玄门活动场所。
及至五代,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使孔孟思想不至没落,便把传授儒学作为己任,在嵩阳不雅观聚众讲学。后周时,嵩阳不雅观改称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央。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峻山顶极峰下(图自图虫网)
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敕令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赐良田百亩,以坚持书院日常开销。此后,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人先后到书院讲学,嵩阳书院就此名声大噪。
元明期间,书院几经盛衰,于明朝末年毁于战火。由于嵩阳书院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等人在清康熙年间先后主持重修书院。据记载,彼时的嵩阳书院“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房舍、有义田、有庖湢之所,有丽牲之碑,缭以周垣、翼以廊庑,而规制始大备”。
如今,嵩阳书院保留着清朝修复后的建筑风貌,典雅而不失落持重。
名家云集
在中国书院史上,嵩阳书院以历史悠久、名家云集著称。其从五代后唐期间开始讲学,荟萃了一大批著名学者。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期间,以深邃的历史眼力总结历朝政治聪慧,编撰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九至二十一卷。
理学奠基人、号称“二程”的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登台讲学十余年,一起创立了理学的根本“洛学”,匆匆使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程颢更是亲低廉甜头定学制、教养、稽核等条规,吸引了各地读书士子,云集者达数百人之多。
嵩阳书院内部(图自图虫网)
嵩阳书院的讲堂上,还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故事——尊师重道。
40多岁的杨时与好友游酢( 读作zuò)去拜见恩师程颐。二人见先生长西席闭目养神,静坐假睡,不敢上前打扰,也不好不告而退。于是,他们就悄悄地立在门外,冒雪期待。程颐醒来,瞥见门外站立的游、杨二人,吃惊道:“啊,贤辈就在此乎?”
此时,院内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这件事被作为尊师重教的范例而广为流传,由此演化出针言“尊师重道”。
值得一提的是,嵩阳书院的传授教化不仅限于传授古文经典,更在于弘扬经世济国的空想。北宋文学家、教诲家范仲淹也曾在嵩阳书院授课讲学,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许多从嵩阳书院走出去的学子的志向。
清代布局
现在的嵩阳书院经多次增建修补,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沿中轴线支配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图书馆,共有古建筑26座108间,多为硬山滚灰筒瓦房。
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三开间、卷棚式硬山建筑,大门两侧前檐柱吊颈挂着乾隆帝于1750年所作的对联。“近四旁,惟中心,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读作chán )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联语简要解释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环境。
先圣殿是当年学生拜会儒家开山祖师孔子的地方。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东西有孔子四大弟子的画像石碑,东为颜回和曾子,西为子思和孟子。
讲堂是书院的紧张建筑,为讲学之所,也是“尊师重道”故事的发生地。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东面的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
嵩阳书院的道统祠(图自图虫网)
道统祠内陈设有帝尧、大禹和周公的半身塑像,像后悬挂“帝尧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测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图画。书院的道统祠和先圣殿,都是供敬拜用的,通过敬拜活动,表达对古代圣贤的纪念,引发师生忠君爱国的情绪。
图书馆为嵩阳书院现存末了一进建筑,是书院珍藏书本之所。现楼内陈设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数十件。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时至今日,立于嵩阳书院内,虽听不到朗朗读书声,但却仍能感想熏染到尊师重道的虔诚求学,其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教诲传统仍在传承。
来源: 郑州 学习时报 浙江省社科联
本文部分图文网络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