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初年,当时南宁商务颇为繁盛,各省商帮云集,纷纭设立同乡会馆,作为商务及同乡聚会、议事的活动场所。

中式书院简介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新会书院别号“阖邑书院”,为书院取名的并非南宁人,而是广东新会籍人士。
这必定名背后,折射出南宁与广东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互换。
当时书院处于南宁最热闹的商贸往来之地,一来方便从广东而来的富商集会、议事,开展各种活动,二来可陪伴尚且年幼的孩童学文识字。

因此,新会书院不仅是商务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南宁·新会书院

书院并非传统的书院建筑,而是木石砖瓦构造的晚清岭南祠堂建筑。
整体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构造,分前、中、后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
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

南宁·新会书院

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
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

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构造紧密,精雕细刻。
后殿格局构造与中殿基本相同,梁架不设斗拱,三面砌墙。
花岗石台基比中殿高0.9米,台阶7级,两侧垂带设抱鼓石。

南宁·新会书院灰雕

中殿与后殿之间的两侧走廊,亦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
全体书院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持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奇丽的风格。

南宁·新会书院石刻

南宁·新会书院石刻

书院的搭配细节上同样有许多小巧思,比如为了防止竹子打仗雨水霉烂,巨大的木圆柱全部以佛珠、棱角、联形、浪形等造型互异的花岗岩底座托垫;

南宁·新会书院灰雕

屋顶上明朗淡雅的翠绿琉璃瓦片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书院外面显得更为轻巧;博识的雕刻技艺更是随处可,无论是房檐、斗拱,还是庭廊之间的朱漆屏风,山水风景、人物典故、妙趣字刻皆生动立体。

南宁·新会书院灰雕

新会书院历经两次重修,不仅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了邕剧传承基地与展示中央,以常设展览和周末演出相结合的办法展现传统戏剧文化。

这种保护与传承办法,不仅使新会书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为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宁·新会书院灰雕

新会书院作为南宁市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不仅见证了南宁商业的兴盛,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保护与传承情况的先容,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历史建筑的代价和意义。

南宁·新会书院灰雕

希望新会书院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资料声明:本文仅供欣赏学习,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部分来源于“广西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