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110号是上海市公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三批精良历史建筑,保护种别为三类,建筑的紧张立面、紧张构造体系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本建筑建于1917-1921年,原设计方为马海洋行,新古典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构造,共5层;1997 年加建2层,现为7层。
历经百年风雨,大楼的建筑构造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大楼机电设备老化,系统混乱,逐渐无法知足目前的利用需求,亟待修缮提升。自2021年始,大楼启动本次修缮工程,个中内容包括保护修缮外立面,修复墙面缺失落与空鼓部分;梳理屋顶设备,展示第五立面;整治入口广场,提升环境品质;全面更新机电系统,重做室内装饰等。
01
城市区位
中南大楼位于汉口路110号,东面紧邻外滩。中南大楼的所在地自租界时期迄今一贯是上海的中央区域,在租界时期,中南大楼的所在地属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中心捕房统领区,本日则属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街道。
1936年外滩地区城市鸟瞰旧影中可见中南大楼
中南大楼南面(主立面)面临的汉口路、西面面临的江西路、东面面临的四川中路,均是各种商业贸易机构和市政管理机构云集之处。19世纪在此开设的有1号阿加刺银行和有利银行。到20世纪上半叶,东亚银行、美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日资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 德资德华银行以及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也设于附近。
中南大楼北侧背靠大陆银行及东亚银行,江西路对面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及圣三一堂,大楼东侧为四行储蓄会,西侧汉口路126号小楼为早期洋行建筑留存实例。
近代外滩金融聚拢带 图中红框建筑均为金融机构所在处(1947年上海市行号图)
02
历史沿革
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马海洋行即上海圆明园路英商建筑工程行,由1907 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准会员马矿司(Robert Bradshaw Moorhead)与原玛礼孙洋行(Scott & Carter)职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准会员海氏(Sidney Joseph Halse)合资开办。承办建筑设计、土木工程及干系测绘业务。1922 年古人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准会员鲁宾逊(H. G. F. Robinson)入伙,启用“Moohead, Halse & Robineon”新西名。
根据上海市城市培植档案馆所藏的该楼初始设计图纸,中南大楼原是为里斯公司设计的办公楼(Messrs. Reiss & Co),1917年8月设计。1919年12月15日的The Shanghai Times上,一篇名为《里斯公司新大楼》(New Building For Messrs. Reiss & Co.)的宣布称,大楼已开始动工,并简要先容了大楼的设计,大楼培植时的门牌号为汉口路7号。现有资料称,大楼1921年培植完成,1922年起的《字林行名录》中,大楼第一利用者为里斯公司。当时,新开业的中南银行地址在不远处的汉口路4号。
初始设计效果图
大楼历史图纸上的马海洋行设计图签
1927年开始,行名录中汉口路7号末端增加了中南银行的字样,表明中南银行1926-27年间开始利用该大楼。
1930年开始,大楼更名为中南银行大楼(China & South Sea Bank Bldg.),汉口路4号则不再标记为中南银行。
1935年开始,大楼更新的门牌号为汉口路110号,该门牌号延续至今。
1921年6月,正值第一次天下大战结束之后,南洋华侨黄奕住返国独资创办实业,在上海创设了中南银行,为祖国经济发展树立了先声,起有一定的浸染。中南银行于1921年6月5日正式成立于上海,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开设后的十年间,中南银行联合盐业、金城和大陆银行成立四行联合业务事务所,筹建四行准备库,制订了“十足准备”的发钞原则,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这在中国商业银行史上是一个创举。
四行准备库的印票照片
大楼原设计为5层银行大楼,底层为业务大厅,别的皆为办公用房及库房。大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框架构造。立面初始设计呈严谨对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横向竖向均为三段式构图。南立面底层中部为一个开间的入口大门,其两侧有塔司干式双花岗石柱,大门两侧墙身有横缝装饰;2至4层中部三开间有贯通3层的4根多立克式花岗石巨柱,窗洞四周有花环纹章、束棒饰等深具古典象征意义的雕饰。大楼外墙面紧张装饰材料为水刷石,底部勒脚和主入口及上方石材装饰为德山(tokuyama)花岗岩。
初始设计图纸中的立面局部
根据1930s鸟瞰图,大楼可能实际建造有局部6层,或在建成不久后即有加建。
1940s历史照片,可见顶部女儿墙较设计效果图有过加高
1997年大修时在原来的根本上加建至7层,仿照2-4层设计改造了5-7层立面;一层北侧加培植备机房,并将原有入口区域楼电梯取消,改为一二层通高大堂,并于东侧增设一组楼电梯;南立面原有一开间门廊改为三开间门廊。
1997加建至7层后,南立面照片
中南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后,大楼先后被上海市化学工业局、爱建相信、天津银行上海分行利用,现天津银行已迁出,本次大楼整体修缮后,将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会利用。
03
修缮设计
大楼修缮过程中,在充分尊重保护建筑的历史原貌的同时,也慎重对待保护建筑的现今状况(包括历史缺失落与不同期间改扩建)。大楼的修缮设计根据历年利用后历史材料的不同状态,采纳了不同的修缮策略,保护设计和研究贯穿于工程全过程始终。
针对外墙饰面的前期调研过程中,局部洗濯水刷石表面所附涂料后,所见水刷石饰面模样形状冗杂,经拜访大楼曾经的利用方和施工方后得知,此前历次修缮过程中,对水刷石修补重做范围较大,使原有水刷石饰面有大块面色差。为了确保外墙修缮后的不雅观感效果,并延续城市影象,本次修缮工程仅修复外墙面空鼓及裂痕,洗濯现状涂料外表浮灰,脱落缺损部分以同色涂料修补。
修缮前后南立面对比
外立面细部
外立面细部
外立面细部
原始设计中,大楼对汉口路有退界以形成入口广场,这一做法在该路段较为少见,表示了原设计者对建筑城市界面的空间思考。大楼近百年利用进程中,入口广场逐渐被围墙、花坛、堆放物等蚕食,大楼东西两侧通道也搭有塑料雨棚,城市界面形象不佳。
修缮设计中,对入口广场功能进行梳理,将水泵接合器、电信线缆等整合至沿街面以外,并结合铺地设计,在地面嵌入历史信息铜条,使街前广场可溜达,建筑故事可阅读。
修缮前入口广场状况
修缮设计中对广场材质的选择
修缮后的入口广场
嵌入历史信息的铜条
施工过程中拆除后加的吊顶后,露出了始建时的精美线脚,设计中结合当代办公空间需求,将机电管线隐蔽于增加的假梁中,局部展示历史天花。通过精心修复后,大面积展示的历史天花彰显出1920年代上海一流办公空间的气度和风貌。
兼顾空间舒适度需求与历史保护的天花设计剖析:历史天花局部露明,别的部分吊顶,新增吊顶样式与历史构件有明显识别性,空调与喷淋等机电口侧出。
拆除过程中创造的历史天花
结合新增吊顶办理机电需求,局部展示历史天花的天花设计
1997年大楼大修并调度格局后,原有室内装饰除天花外几无留存。本次修缮设计中,考虑建筑功能转换的空间需求和历史建筑风格的整体性,保留部分吊灯、栏杆、门窗套等装饰构件,重做非历史原物部分的装饰设计。取材用色多用与建筑外立面折衷的金色、黄色、褐色等,另增加米灰、橄榄绿、灰蓝等具有金融气质的色彩,使空间更柔和通亮。
修缮前后的首层大厅
修缮前后从二层回望首层大厅
3-6层的开放办公区域采取简洁通亮的装修风格,改变了原有全部吊顶的办法,展示被掩蔽的原有古典主义的装饰线脚及夹腋梁。
修缮前后办公区域
建筑的七层多功能会议厅为室内又一大型空间,本次修缮提升了原有舞台和会议设备,天花同样采取了软膜灯光,营造出自然、通亮、均衡、柔美的效果。
多修缮前后功能会议厅
修缮前后的露台
修缮前后的晒台
保护修缮工程提升了历史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利用品质,使这栋百岁建筑有肃静地活在当下,使人在溜达街区阅读建筑时,深切感想熏染到外滩乃至上海真实的历史厚重感。
项目信息
建筑名称:汉口路110号(原中南银行大楼)
构造形式:钢筋混凝土构造
保护级别:上海市第三批精良历史建筑,保护哀求为三类
项目类型:精良历史建筑修缮
设计/竣工韶光:2021年4月/2022年8月
履行单位:上海久事置业有限公司
修缮设计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室内设计单位:S&A思岸国际设计事务所
监理单位: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拍照:许一凡、王吉祥
团队成员
建筑:张颖、吴欢瑜、周天邑、任宇恒
构造:沈忠贤、张喆、程露、郝泽春
机电:常谦翔、包昀毅、方飞行、秦育、陈天炜、王华星、江涛、卢贝尔、温勇萍、盛安风、任怡旻、王丹阳
原文来源: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