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历史文化遗存,有句话说得很切实,“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据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一万八千余处,个中山西大院古建筑遗存就特殊引人瞩目。但是,一提到山西大院文化,人们无一不将它们和晋商联系在一起,晋商家族曾显赫一时,而保留至今的大院建筑也是有名天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院有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山西长治的申家大院,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山西榆次的常家庄园,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等。
这些大院建筑气势恢宏,若不是富商大贾,在当时的社会能够拥有这样一座大院那险些是天方夜谭。可见晋商在当时的中国赫赫有声,而这些大院的主人富比陶卫,作为晋商的代表,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更可谓是赫然耸现。在封建社会,人们做生意致富后,每每都会建宗祠、盖豪宅、修族谱,目的是为光宗耀祖,就当时的文化环境来看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示,不仅仅在山西,便是全国其他地方亦有类似于这样的豪门宅院,大概由于现在遗存不多,鲜为人知而已,就目前的创造来看,任何一个地方的宅院建筑,也从来没有像山西这样的数量和规模以及气势。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超级大院”都出自富商大贾之手,笔者在山西孝义市下堡镇薛颉堡村落创造的田家大院便是一例。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现存韶光最早、面积最大的明代城堡式宅院,全体大院依山临水,岭嵤蕴秀洁之媚,草木藏柔艷之色。
田家大院为长方形的古堡式民居,城堡内布局为规则的几何形,高大厚实的夯土版筑堡墙,且全部采取青砖包砌。该城堡仅开一门,未设瓮城,后期设有数量不等的羊马墙用以保护城垣。田家大院城堡由十五 个相对独立的分院组成,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现存元末明初堡墙近百米,一座明初较完全的堡门,另有完全的窑洞式院落15处,房屋193间,还有残余的多处碑刻和题记。
据考证,城堡式田家大院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兴盛于明万历元年至万历七年(公元1573 ~1579),中道衰落,又至清代“康雍乾”期间复兴,并经由后期不断扩建和修葺,才达到如今的建筑规模。
“堡”是军事防御举动步伐。清·薛福成《书金宝玗团练御贼事》曰:“古于用兵扼要设守之处,大者曰城,小者曰堡、曰戍,又曰围。”又《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四十·前秦录·苻登传》载:“据险筑堡以自固”,多指堡垒和堡垒。堡类建筑性子各不相同,除军堡外,又分镇堡、村落堡和庄园,我国古代时北方的堡寨聚落,皆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纵然无战事,也有明显防御目的,或用于防匪防盗,堡内普遍由寺院、戏楼和民宅等建筑组成。然而城堡式田家大院却更为迥然,它的显著特色为堡便是院,院即是堡,它虽然具备城堡的所有特色和功用,但从它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来看,并不是故意用于防御,而事实上它能够完全地保留到现在,也解释它并未经历过什么战事或者劫夺。
庄园式田家大院具有规整的布局,虽然它矗立于乡野山间,但其规模之大,设计之独妙,使之分歧凡响,与一样平常诸如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等因血缘与地缘而起的传统民居有明显差异,不论从建筑风格还是建筑面貌上皆独具匠心。田家大院于中国传统民居来说尤难堪得,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传统审都雅念和人文精神,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晋地乃至全体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造聪慧以及履历,成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发展史和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实例,并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和建筑供应了主要代价。
城堡式田家大院的堡门的建造独具特色,显示了当时作为主体的田氏家族积极的文化代价取向,康健的审美情趣,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城堡式田家大院的堡墙高大而厚实,堡墙基座宽达6米,中间部分宽达3.5米,顶部宽度达2.5米,这紧张起到了防御的浸染,外部全部用青砖包裹。
城堡式田家大院堡门
堡门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雕饰华美的门楼,下部为略带收分的条石砌筑的墩台,下方为青砖砌筑的拱形门穴居中作为通道,其高度与城台总高比例为1/3,门洞上方有具有标识浸染的额题池,池中题有 “安善”二字。
一样平常来说,城堡门的额题多为地名,而庄园式田家大院的额题却与众殊。安善,有“安吉、安好”之意,如隋炀帝《赐书召释慧觉》:“法师安善,寒暑惟宜。”清龙启瑞《上梅伯言师长西席书》:“伏维遯迹休闲,兴居安善。”又有“循分良善”之意。它的堡门额题既不是地名,也不是诸如“田堡”、“田家堡”等村落名称,而是对全体堡子和居住在大院里的人给予切实其实定,斯地乃是安善之地,斯人乃是安善之人,同时也寄予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斯堡能够安吉安好。
堡门上的门楼虽然已经不在,但可以推断出设于门楼中的有一正两耳“硬山式”建筑,如不雅观音殿、关帝庙、文昌阁等。从现在创造的情形来看,这里还有不雅观音庙、龙天庙等建筑残余。
田家大院内上保存有基本无缺的窑洞式民居,院门基本无缺,建筑细部设计精美,有砖砌的十字透花,俗称女儿墙,砖壁上雕有匾额、照壁等砖雕,还有檐、斗拱、枋等木雕。堡内建筑多为窑洞式民居,装饰端庄而文雅。建筑构件以及五花八门的装饰纹样非常讲求,如石础上依稀可见手腕纯熟的“麒麟瑞兽”和“花鸟鱼虫”等浅浮雕,具有很好的艺术性和不雅观赏性。
上屋正对影壁,有大影壁,或者两面较小的影壁,这些都表示了建筑上的风水不雅观念,在建筑上反响了阴阳学说。“天虽不优人暗, 辟户储必取明”(见《管子》),在我国古代,民间建造房屋都讲究要有充足的阳光,而勘舆家把寓所称之为“阳宅”,而将去世人所在称之为“阴宅”。在建筑上,不但要讲究建筑的“数”,还要讲究建筑的“气”,所谓数,即数字, 乃为“阴阳”之代表:“阳卦奇、阴卦祸”(见《周易· 系辞下传》)奇为阳,乃单数;偶为阴,乃为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见《周易·系辞上传》)故而人们一样平常喜好阳而厌恶阴,在民间建筑上一样平常都采取奇数制。
我们随便走进田家大院的某一处小院子,就能创造它的上堂房屋的开间数一样平常都是三、五间,而下堂的一样平常都是六间,上堂和下堂房屋数量加起来为十一间,仍旧是奇数。
“室大多阴,台高多阳。”(见《慎子》),古人主见人所居住的室内面积不要太大。而田家大院的每间房屋的面积并不算太大,这也反应了田家先祖具有丰富的阴阳学知识。数字亦代表吉或凶,就开门步数,《鲁般经》曰:“宜单不宜双, 惟一步、三步、五步、七步,十一步吉, 余凶。”以田家大院为例,个中一宅院的台阶数,有下十九级和上五级组成,总体来看也是奇数,被视为吉祥。
为了使宅院阳气充足,田家大院的先人们对房屋的方位和朝向,以及高低和前后,乃至色彩等,都有很多的讲究。如普遍所说的“坐南朝北”,如“前堂后寝”等,这里指住宅,堂一样平常是客厅, 而寝则是寝室所在,田家大院民居是窑洞式建筑,上堂房屋为客厅和长辈所居住的房屋,而下堂的耳房则是晚辈住的房屋,田家大院有些大户人家,乃至有三层建筑,最上为家中长辈所居,中为主人所居,下为下人所居,每所建筑在阴阳和风水学说上都发挥到了极致。
堡内有很多寺院,还有戏台和宗祠。已知的就有龙天庙、关帝殿,地藏王庙、不雅观音庙、真武庙等。清乾隆四十二年该村落生员任鸿运所撰的《金妆圣像完葺重修功绩碑记》载:“圣像俯察地基,难免不免有遗漏,泡饮者因扵今年春,復合村落施金八十余两,将圣母、十王神像俱重金以肃不雅观瞻……”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里不止一两处寺院,碑记中所记载的是重修龙天庙的功绩,龙天庙为道不雅观,不雅观内有玉皇殿、圣母殿、东岳十王殿等。
龙天廟
田家大院依山就势,地形起伏多变,外围与吴山形成环抱之势,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使田家大院拥有一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大院内主体部分是元末明初和明、清以及与民国年间的建筑,民居和街道等都具有光鲜的特色,堡内除田家祠堂为公共性建筑外,别的部分皆为民居。
从目前的建筑群现状大致可看出,田家大院在清代“康乾雍”兴盛期间的布局状况——“三维”是其整体空间构造的紧张特色,即自然地形构造与人工构造相互领悟,充分表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不雅观和生态不雅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示。
晋中地区传统的窑洞式构造为建筑空间供应了延伸的可能,它使建筑与街道之间,自然环境与建筑群体之间相生相成,衔接紧密,因而形成了族群式整体空间的构成,并与自然地貌奥妙地领悟起来,形成了和谐完美的统一体。
田家大院的大部分建筑呈不规则的形式,自由灵巧,因时制宜,竖向布局与地形紧密结合,布局奥妙,丰富多样。大部分民居建筑都是下层洞顶作为上层房屋的根本,下层房屋为上层房屋的回院,洞顶上又加盖房屋,成为上院,上院又再向后,培植明窑或暗窑,这样就形成了“窑上有房,房向成院”的格局,以及“窑、屋、楼”相结合的分外的民居群体。
田家大院由诸多“合院式”住宅组合而成,四周的房屋都被连接在一起,中间围成天井,这种庭院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四合院”,奇特的是,纵然单体的宅院,表面上看去被高大的院墙隔开,彷佛是各是各家,而实在不然,笔者创造每个单体的院落实际上并不是完备独立的,在正方东西两侧都开有用青砖封去世的暗门,而且每个单体的宅院都有这种暗门,这就意味着田家大院大小15处院落实在都是互通的,若碰着紧急情形,东西两侧院墙的暗门就可以被打开,每个宅院的人都可以在第一韶光组织在一起,相互照料。
田家大院的建筑奇特,大对数厢房都没有前檐廊,立面略显呆板,但这种形式的建筑大大提高了透风和采光的功用,更加实用。宅院透风纳气,承接日月精华,阳光雨露,宽敞的院落空间不但是气流的汇合处,对流的空气使人呼吸保持新鲜,既能吸除尘埃,又能渗出雨水,也成为居民的活动场所。
整体来看,田家大院的建筑可谓“贵而不丽,雅而不俗”的特点,层楼叠院,气势非凡;看似独立成居,实则珠联璧合,“门中有门,院内有院”,看似富贵无比,但又有不显山不漏水的低调,给人一种主人故意藏锋敛颖的觉得。毋庸置疑,从这些弘大的建筑群来看,田家大院无疑也遵照了贵贱分级、尊卑分等和内外有别、高下有序的封建社会建筑礼制,同时,尊祖重教的家训传统在这里表示的尤为明显。
田家大院的砖雕和木雕颇具特色,无论窗棂、雀替,还是翼拱、门檐,尽皆秀美精细,上马石、拴马桩、抱鼓石、柱础、踏跺等石雕也是造型互异,精美绝伦。
田家大院在内庭空间处理方面也颇具特色,回廊朝向天井,连廊隔整天井,形成韵味无穷、形状互异,大小有别的空间。柱廊上的斗拱、梁架等装饰,变革多样,极具韵律;花池、小品和井台等支配,随意自然,丰富多采。繁简有度的建筑装饰,其重点紧张集中在中轴线上的廊檐和天井、厅堂,以及大门一带,别的皆简约。通过大门跨过二门,方进入庭院, 整洁的柱廊整洁,梁架精美,窗扇新奇,如柱础和隔扇、屏风和窗栅、澹下和漏窗、雀替和垂花、斗拱和梁楹等,皆绘有花鸟鱼虫和灵兽瑞物;壁画彩绘,砖雕木雕,泥塑石雕等,工艺精细,装饰精純,其色斑斓,维妙维肖。
田家大院是从元末明初开始建筑的传统民居建筑,是范例的封闭式院落,上有厅堂,下有正房和偏房,高下严整,层次分明,这正是田氏家族体系中的尊卑贵贱的详细反响。建筑细部如滴水和瓦当等常常会看到一些惩凶避邪的纹饰, 如虎头,也有龙头,这些在平凡人家是难得一见的,也是不应该涌现的图案。
田家大院建筑
更为奇特的是,从影壁、砖雕木雕等点缀,以及诸如一些院落门额上题着“守先待后”、“德臻纯嘏”、“虔诚传家”、“敦厥素”、“居庆恭”等字样来看,田家大院显然不是富商人家,更像是书喷鼻香门第,棋琴字画和梅兰竹菊是其装饰的紧张元素,传统儒学文化在这里有广泛的表示,这些民居中的牌匾和题字也反响了他们的伦理和道德,以及崇奉追求和生活不雅观念,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个中一壁最大的影壁为例,影壁的内容为梅兰竹菊,影壁上部有五个砖雕斗拱,下部为九个砖雕图案。这个创造给我们带来新的谜团,笔者不禁发问,田家大院的主人究竟是谁?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尤其至唐宋元明清期间,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更加紧密和明朗。笔者查阅《明史·舆服四》创造,个中有百官第宅的各种规定,例如,禁止官民房屋雕刻古帝后和圣贤人物,以及日月、龙风、狻猊、麒麟、犀、象等形象的图案,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藻井。
而在田家大院,这些规定显然形同虚设,很随意马虎认为主人故意违制,不说其它,除非田家大院的主人是皇亲国戚,否则但就这面影壁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制度对各级官员宅第的等级也有详细规定,什么品级的官员才能配享用什么样的规格。
在笔者未稽核之前,对付田家大院的主人,其后人传说是清康熙时期的田丕黼一夜暴富后所建的,而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也不是一夜之间所能耸立的,若不经由几百年的经营,纵然富可敌国,也不可能在短韶光内完成它。
又据《孝义县志》记载,田丕黼在康熙时期是一介布衣,而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建筑制度,不说达官显贵,就说布衣百姓,规定颇为苟刻:“庶民庐台,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尤其强调了“不许造九五间数”,对涌现“九五”数字更为敏感,而这显然和田家大院的“创始人”为田丕黼之说抵牾。
(注:本文揭橥于《中国民族博览》2017.8期,作者:殷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