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何缘故原由,人们越来越喜好“古旧”的东西,比如,古装、古乐、古风、古建……

或许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或许是追逐时尚的循环,又或是对追本溯源的好奇,总之,便是喜好、享受。

崇州市建筑设计讲授片企业 施工管理

墨客李白在《把酒问月》里写到这么一句话: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那本日,我们就随着这轮明月去探寻古人的足迹,去一个被众人称之为“西川第一天”的地方,去探寻它从古至今带给我们的神奇、坎坷与独特。

在四川省崇州市街子古镇,有一个叫“古寺”的地方。
一说到“古寺”,势必会让人产生千年古刹隐匿于深山密林中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固然,此处的古寺藏于深山,参天古木环抱,从隋朝建筑直至本日,一贯被众人关注、朝圣和赞誉。

但普天之下,如此般受众人瞩目的古刹实在太多,为何这个彷佛名不见经传的川西小镇的山野寺院会得此殊荣?

古语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如果说历史的耐久积淀是一个缘故原由,那么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上风,或许是吸引皇家恩典、文人墨客和历届政要的另一个主要缘故原由。

街子古镇,间隔崇州城西北25公里,毗邻青城后山和九龙山,东北于都江堰接壤,距成都50公里,地处邛崃山脉。

街子古镇宣扬片

古镇横于岷江的支流味江河边(唐五代称其为“横渠”,故名),阵势平缓,背靠凤栖山,面靠岷江支流,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有“川西水乡”之名及“青城后花园”之称。

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景象,常年均匀气温为15.9℃,盛夏气温低于成都邑区4-5℃,比较宜居,自然也适宜旅游。

如此山好、水好,便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吸引了文人墨客:

唐墨客李洞倾慕此地的“半潭秋水一房山”;

南宋范成大享受这里的“丐君荷露濯尘缨”;

陆游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希望“小筑此山中”;

卢可兆更不愿辜负“山灵”准备着越日的“登山履”;

乾隆年间的何尔大更乐意在此“静养山中草木年”——

人说没有历史的国家便没了文化,对这个小镇亦然。
它虽偏安川西一隅,但它其实具备一千多年的精彩历史。

从五代时便取名为“横渠镇”;

五代后蜀在此设永康县,并在此设县治所(即政府机关所在地),该方案一贯到元代;

到公元949年,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此设征税院,卖力同属青城县的郭信等八个乡的税收;

公元1275年,永康县并入崇庆州,更名为“四界镇”;

之后经历了一系列变故,更名为“街子场”;

建国后更名为“街子乡”;

1991年撤乡建镇至今。

在这一千多年的点滴变革里,不丢脸出全体历史演化的端倪,且总是能留下一些佐证,向众人诉说它的一起走来——

良久以前,我国的西南地区,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传播媒介的马帮在川藏线、滇藏线上来回,他们带着茶叶、丝绸以及沿途的风土民情和文化来往于各自的终点站和始发地。

这便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光彩与光辉的茶马古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在明代,街子则是茶马交易的一个重镇,蜀王府在此设茶马司,紧张统管茶马交易中各环节的详细事宜。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街子的永康茶和青城山的青城茶也便成了马帮的交易运输的主要商品,乃至被作为皇室贡品。

山好,水好,阵势好,交通好,物产好,风水好,于是便有了“古寺西川第一天”的说法。

咏古寺

【清】释万明

古寺西川第一天,神今庙古万般全。

水流风动花开谢,只计僧多不计年。

注:西川,指四川西部。
西川第一天:天,指梵天,指著名的佛教场所,这里指古寺是西川名列第一的佛教丛林,是佛教高僧来西川西部入住的首选之地。

《法苑珠林》则指出“天有三十二种,二唯凡住,五唯圣住,自余二十五天凡圣共住。

《佛祖通载》记为三十三天,个中欲界四天,分别由国王、天王、佛、菩萨居住。

而众人称其为“西川第一天”,还因这个千年古寺里面珍藏了世间少有的瑰宝以及这么多年来的有识之士、云游高僧、皇亲贵族以及宦海要员与这里的分缘际会。

说来,就不得不追溯古寺的渊源了:

相传古寺始建于晋代,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个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无可考史料);

据可考资料,它始建于隋朝,也叫“常乐寺”,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额;

唐武宗时毁坏,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思和尚重修;

宋时更名为“翠围寺”;

后又一贯利用“常乐寺”直至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规模还仅有上古寺)。

为避讳“乐”字之讳,蜀献王朱椿奏请敕赐寺名“光严禅院”,到了明代便具有了上、下古寺的规模,且此名一贯沿用到本日。

西川第一天揭秘

1.皇家赐名、赐宝以示重视

自隋朝始,皇家赏赐的珍宝多全都存于此。
紧张有:

隋文帝赠予常乐寺“光大严明”匾额;

后多次被毁,多次重修,直到唐懿宗咸通五年(846年)才由善思和尚组织重修;

到了明太祖时,因御赐此地名字为“光严”,永乐帝赐名“光严禅院”;

感念于法仁和尚的乐善好施,明太祖还亲自为古寺题写了“纯洁不曲”四个大字。

同时还赐予了皇锅、撞钟、三藏金经、藏经车、藏经楼、琉璃瓦,以及耗时二十五年才刻印完的《洪武南藏》。

《洪武南藏》共六百七十八函、一千六百部和七千多卷,这是对中国佛教有主要影响的文籍。

当时官方仅刻印3个版本,古寺所存的这一本是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另存于国家藏书秘阁的那一,本,早已在永乐六年(1409年)毁于一场大火。

1951年夏,崇庆县(今崇州市)县长姚体信组织人力将这部重达3吨的佛典运送到四川省图书馆保存,现存在寺中的仅是影印本。

到了建文帝期间,皇家不仅赐法仁和尚徽号“悟空”,更赐予古寺用印度贝娑树叶刻制的梵文《华严经》、銮驾半副、龙凤旗四杆、琉璃瓦五间、皇锅两口。

相传,照样以境遇,曾受援于此(第2点会详叙)。

明末,受战乱影响,古寺再次遭毁坏。
清朝康熙年间,该寺又承蒙皇恩,康熙帝不仅将古寺修葺一新,且融入了西方建筑明丽清新的风格。

康熙帝还为古寺亲笔题写 “光严禅院”四字,这四字横额现在依然悬挂在寺门之上(只是这个“院”是后人依照康熙字迹刻上的)。

同时,寺内还有清朝期间的道光云板,今放置于古寺斋堂的“五不雅观堂”前。

(云板,击奏体鸣乐器。
也称“钟板”、“响板”、“铁板”,铁铸厚板,常日制作成云形,上系绳,悬而用槌击板发声。

旧时官署用来调集群众或富有的大家族有事关照内宅有敲击之用。
今放在斋堂,是提请众人开饭的韶光到)

2.皇家王室在此圆寂、驻跸

先理理故事发生的韶光、地点和人物关系。

韶光:元末至明朝永乐年间

地点:自然发生在古寺

人物:1.悟空大师;2.蜀献王;3.建文帝;4.永乐帝

如果说以上四位主角都跟明太祖朱元璋属于亲族传承,而蜀献王朱椿则是将明太祖和以上三号主角与古寺串连的纽带指引。

先来说说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贫苦农人家庭,有过入寺为僧的经历,也有过沿街讨要的体验,后因参加元末农人叛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成为明朝的开国天子。

悟空大师:原名朱五六,是朱元璋的叔父(是朱元璋父亲朱五四的弟弟),出家法号为“法仁”,曾云游西藏、印度等地,奉回珍品《贝叶经》,因其长相仁慈,待人和蔼,街子人十分爱戴他,亲切地称他为“蛮娘娘”,后圆寂于古寺。

寺中建有其肉身宝塔,其肉身无缺,一贯保存了600余年,后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留下一张悟空法师的肉身照片和今人依照他的照片雕刻的塑像。

蜀献王:原名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朱元璋共26个儿子、18个女儿),任蜀献王,多次来到古寺,并多次为古寺向皇家争取名誉,百姓称之为“贤王”。

建文帝:原名朱允炆,系朱元璋最看重的宗子朱标的次子(宗子早故),朱标病去世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自幼熟读儒家经书,聪明好学,温文尔雅,为明朝第二位天子,年号建文,后因燕王朱棣的背叛,在靖难之役中着落不明,在位韶光仅4年。

永乐帝:原名朱棣,朱元璋四子,在靖难之役后,推翻建文帝,称帝,为明朝第三位天子,年号永乐。

事情经由

蜀献王上奏明太祖其幺叔在古寺——

上古寺祖师殿《上古寺悟空祖师碑记》提到:“原悟空祖师是明太祖洪武之叔,在元末英雄辈出时出家,在藏得道……及蜀王游江,访知悟空祖师所在,上奏洪武太祖。
太祖因敕赐寺名曰光严,又赐三藏金经,修藏经车一座,两旁殿宇,修有藏经楼……”

蜀献王奏书建文帝法仁和尚与古寺的渊源——

建文帝赐法仁和尚“悟空”,并赐古寺五大珍宝(上文已注明);

据传,在建文帝受燕王朱棣夺位的危急时候,逃到古寺,寺中全体僧众恭迎建文帝来此驻跸,可朱棣穷追不舍,四处派兵征采,建文帝只好离开古寺逃到云南。

在离开之前,在古寺粉墙留诗一首:

沉沦腐化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

常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清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后来,街子百姓为纪念建文帝,相继建筑了朝元寺、晓皇寺、万寿宫、回龙寺、昊天不雅观等(参考资料:聂作平《穿越街子》)。

蜀献王奏请永乐帝为常乐寺赐名——

燕王朱棣夺权后,改年号(明太祖规定一世一元制,即一个天子在任期之内,只用一个年号)为“永乐”。

当时古寺还叫常乐寺,为避讳,也综合考虑到历朝历代古寺与皇家的关系,直到永乐十四年才赐名“光严禅院”。

3.民国政要分缘际会

◆ 辛亥革命元勋级人物尹昌衡题赠对联

尹昌衡,原名昌仪(1884-1953),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人,曾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教习、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四川军政府都督,逮捕赵尔丰,后被袁世凯诬陷入狱,后被黎元洪开释后感慨风云变幻、物是人非,退出政治舞台,归隐成都,潜心修佛。

1932年,他来到古寺,当时古寺正在建筑,他便写了一副对联:

不从者里来,焉知清闲光明路;更于何从去,染着拖带泥水心。

现这幅对联悬挂于下古寺大雄宝殿两侧。

◆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访《洪武南藏》

林森书法墨迹

林森,原名林天波(1868-1943),福建闽县人,晚年自号青芝老人,近代政治家,先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主席。

1943年,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在一起

1934年,林森在光严禅院主持的陪同下,登上藏经楼,亲眼目睹了保存了六百多年依然无缺的《洪武南藏》,并理解了这么多年来古寺承蒙皇恩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了不起啊,了不起!

◆ 于右任题壁藏经楼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1964),陕西三原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当代政治家、教诲家、书法家。

于右任从前是同盟会成员,常年在国民政府担当高等官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既林森主席访经之后,古寺的名声更远扬,许多民国政要都纷纭慕名而来,如冯玉祥、杨森等也再次留下足迹。

于右任也到此一游,并在藏经楼粉墙上题写“藏经楼”三字,后这三个字被复刻至下古寺大雄宝殿后藏经楼正中心。

4.今人重修上古寺

“文化大革命”后,上古寺惨遭灭顶之灾,建筑全被拆毁。
2011年,《高下古斯落架维修记》记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寺主持灯宽法师千方百计,高下行走,在遗址上重修燃灯殿、不雅观音殿,虽甚简陋,但终使其喷鼻香火得以传承。

尔后,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西藏生钦活佛亲临稽核,盛赞此地为空门瑶池,崇州之福,同行的崇州建安公司经理李元庆师长西席决意规复此文化古迹。

2002年,四川省公民政府将上古寺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上古寺获省主管部门批准落架维修……

主体殿堂由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庄裕光建筑师设计,由成都圣元房地产开拓有限公司及崇州市建筑安装有限任务公司全额捐建……

2011年秋,主体殿堂圆满落成,移交庙方。

接引殿、燃灯殿分别由德瑞公司严玉德董事长和大东公司黄亚慧董事长捐建。

千年上古寺,盛世得重光,善莫大焉,功德无量。

众人将这些历史编成了偈语,以供后人理解——

从古至今一千年,古月照着现代,记录着这一页页的历史画卷,西川第一天带着岁月的积淀,愈发庄严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