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被科学祛魅往后,彷佛所有的鬼怪、巫术等都被以“迷信”一言以蔽,我们早就参透“死活两茫茫”的关于生命的奥义,纵然在每一个清明节仍旧屈服着一套繁缛流程去完成一场祭奠,也不过是对已经亡故的人寄以怀念和承续一种相沿下来的仪式。这种科学与理性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类那种混沌的希望和乐不雅观,当然也让后世之人能够不被咒语、邪术等的神秘氛围攫住,能够理智地剖析、乃至饶有意见意义地猎奇。下面这些书中,即呈现了学者们对付一些神秘而晦涩,但又真实地由人创造并一度在历史中掀起风暴的族群与文化征象。
《黑邪术手帖》
生动易读的博物志式随笔自从民族学、人类学对古代社会与原始民族的习俗展开研究之后,各时各地的邪术都在“科学”和“客不雅观”的视线之下被不雅观察解剖,缠绕着邪术的神秘面纱逐渐被剥离,尤其被《哈利波特》等影视作品进行“启蒙”后,我们总认为邪术是一种演绎,一种适于大众消费的文学和影视创作。
出版品牌新民说去年出版的一本《黑邪术手帖》中,日本作者涩泽龙彦认为,该当“让神秘的邪术保持神秘”。作者简笔呈现邪术的二重性切面: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漫长中世纪,教会险些垄断了统统知识的获取权和解释权。但是,人的好奇绝不可能只服从于一种教条。很多被垄断的知识便潜身于邪术、占星、炼金术等等暗流之中,一贯在民间,乃至在教会的高层秘密流传。
《黑邪术手帖》还原了一个精妙的切面来关照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如果仅仅是供应了“暗黑文化”的切面,那只说对了本书代价的一半。文中随处可见的“黑邪术”的迷狂与暴虐,那种带着恶行感的迷幻之境,会让民气悸。对付黑邪术的罪与恶,涩泽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作者认为,神秘主义与恶魔主义每每只隔了一层。这样的说法,辅以大量触目惊心的例子,也可以让读者用更加理性的角度思考文化体系特殊是民间文化体系中“邪术”的残暴一壁。
涩泽龙彦在1960年代时曾十分迷恋恶魔学和神秘学,本书是其初涉神秘学领域时的结果。本书收录了十余篇随笔,主题环绕中世纪欧洲民俗及神秘学展开,譬如卡巴拉、玫瑰十字会、塔罗牌、炼金术、星座、巫魔会、黑弥撒等,先容了有关中世纪巫术邪术的发展进程,以及干系知识。作者表明,黑邪术之“黑”,其历史及被人们信以为然的面貌,皆在与中世纪欧洲教会和民众的互动中形成。
虽然是一本随笔,但作者涩泽龙彦也着意探索了不同期间的妖怪的流变以及是若何逐渐被创造蜕变为一种面貌的,如《夜行妖鬼篇》写道:
对梦魔和魅魔的民间迷信,到了19世纪时已变得幽美很多,披上了更加奥妙的伪善外衣,彷佛已经失落去了原来弥漫在民间迷信里的中世纪的晦暗、胆怯和淫靡。然而,于斯曼对此有不同的阐明。他认为,在19世纪充当梦魅双魔的,并非妖怪或灵体,更多的是被唤醒的去世灵。
实际上,在18世纪中叶,一位叫作奥古斯丁·卡尔梅的本笃会教士写下一本卷轶浩繁的《幽灵概论》,个中写到了吸血鬼,从此,“去世灵唤醒”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和恶魔学中浮现而出,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题材。
看过《德古拉》小说和电影的读者一定都知道,吸血鬼崇奉在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欧诸国自古流传。吸血鬼可被看作是梦魔或魅魔的一支变种,在波兰叫作“Upior”,在希腊叫作“Vrykolakas”。德国神秘学专家约瑟夫·冯·格雷斯(Joseph von Gorres)认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最为残酷。塞尔维亚的吸血鬼“Vampier”,每当深夜降临,便从宅兆中出来,扼住人的脖颈吸食鲜血。如果白天打开那座宅兆,能看到吸血鬼玫瑰色的唇边还挂着一缕鲜血。因被吸血而去世去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以是这个以去世亡为媒介的种族逐渐繁衍增加,是一种被谩骂的去世不透的生物,如果要彻底消灭一个吸血鬼,必须在其心脏上钉入楔子,斩落其头颅,点火其尸体。如果做得不彻底,全体城镇就会受到去世亡的谩骂,连动物和家禽都无法幸免。
《幽灵概论》里有一章《盛行性狂热病》,作者卡尔梅试图从科学角度阐明吸血鬼征象。他认为墓地泥土中的化学身分能够永久保存尸体,土壤中的氮和硫磺通过热反应,将凝固的血液重新液化。至于吸血鬼临去世前发出的凄厉尖叫,实在是火刑时的热压将其喉咙里残余的空气挤压出来了而已。他还认为,有时因强直性昏厥而被误埋葬的征象,即所谓的“过晨安葬”,也是解开吸血鬼之谜的钥匙。
《暮光之城》中塑造的吸血鬼
《亡灵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寿福翻译的一本埃及流传至今的最为主要的宗教文献集《亡灵书》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于去年推出最新版。
《亡灵书》被古埃及人称作“关于重见天日的经文”。收录了190篇涉及去世亡和来世题材的经文,包括去世者的支属和祭司为去世者守夜时哼唱的铭文,木乃伊制作师处理去世者尸体时利用的咒文,葬礼时由祭司念诵的祷文,旨在匆匆使去世者复活的各种供品的名单,为去世者应对冥界鬼神而供应的密码和暗号,呼吁众神勾引和收受接管去世者进入来世的祈祷,赞赏诸神大恩大德的颂歌,去世者申辩自己无任何差错的自我陈述等。经文蕴含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对永生的追求、对去世亡的讨厌。
《亡灵书》的雏形涌如今古代埃及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640年—公元前1550年)的底比斯一带,在新王国期间逐渐成形和发展并一贯延续到托勒密王朝。它的根本是古王国期间,被王室垄断的《金字塔铭文》和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期间的官吏们通过采纳《金字塔铭文》并附加新的内容编纂的《棺材铭文》。
《金字塔铭文》是指刻写在金字塔内部放置石棺的墓室墙壁上的经文,个中许多篇章被稍做改动后纳入到《亡灵书》里;《棺材铭文》,指的是刻写在棺材上的宗教铭文。它从第一中间期开始涌如今中埃及一带上层人士的棺木上,系古王国被王室垄断的《金字塔铭文》的变体。
重新王国期间开始,原来刻写在金字塔内墓室和棺材上的铭文经改编往后被缮写在纸草上。写有《亡灵书》不同篇章的纸草卷同尸体一起被放入棺材里,有时被夹在缠裹尸体的亚夏布层之间。到了古代埃及历史的晚期,乃至涌现了把《亡灵书》篇章直接书写在用来裹尸的亚夏布上的习俗。之以是把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缘故原由是它便于携带和存放。古代埃及人希望《亡灵书》永久陪伴去世者,希望这个内涵丰富、无所不包的经文集成为保护去世者的最有效护身符,希望去世者在须要时大声念出干系的经文。
因佩胡夫纳赫特的亡灵书
从《亡灵书》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来世不雅观念中两个最为根本的特色:一是非王室成员设法采取与国王的殡葬干系的经文,乃至盗用被王室成员专用的经文来达到去世后复活的目的;二是一种来世不雅观念一经问世,即便它产生时的详细环境已经改变,而该经文则可能被长久地沿用下去。《亡灵书》的许多篇章把其天生年代的久远或者其撰写者的崇高身份作为其灵验性的保障。由上,《亡灵书》的根本目的便是匆匆使去世去的人再生,而如此古老的文献也颇有一些道德教养和宗教意义:去世去的人在冥界会经历来世审判。
最新版的《亡灵书》体例为先简述某一篇的概要,然后附上译文,配图为《亡灵书》古埃及经文,题解部分则对该篇涉及的神与故事背景。
如第99篇甲,概要为“本经文是为了让去世者在天空坐上渡船”,本篇的题解为:为了能够搭乘天上的渡船,去世者屡次祈求那个被称为“后视的神”的艄公,希望他把那位手握大权但又熟睡的阿肯叫醒,由于他是掌管天国渡船的神。艄公极其详细地盘问去世者乘坐渡船的意图。接下来,艄公说出一个又一个渡船不能开行的缘故原由,而去世者说出相应的对策。艄公此后又问去世者能够在渡船上替掌舵和划桨的神做什么。凡此各类都旨在表达通往来世的旅程之困难,同时也反响了船只在古代埃及人出行方面的主要性。这种必须通过无数鬼门关的场景,一方面起源于横亘在现代与来世之间的水域远大于泛滥的尼罗河水的想象,另一方面模拟了王陵当中把长长的墓道比作布满了鬼门关的来世路的做法。
第99篇《亡灵书》原文
《亡灵书》题材中关于渡船的内容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本书作者姜生紧张从事历史学、宗传授教化、科学史的交叉学科研究,近期尤致力于两汉思想文化研究。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是其出版于2016年的作品,这本书从出版以来就引发着持续的关注。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和《亡灵说》可以形成有趣的比拟,埃及的《亡灵书》旨在为去世去的人供应一种指引,顺利渡到彼岸,重见天日。而《汉鬼考》等分高下两篇,上篇题为《“炼形之宫”:汉墓的时空、神祇和仙谱》,下篇题为《“太阴炼形”:汉鬼的尸解羽化仪轨》,两篇的内容也都涉及汉代的尸解升仙崇奉。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从汉代宗教崇奉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磋商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期间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玄门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玄门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去世者太阴炼形羽化过程的空想模型。
如第四章《“阴阳不去世”:西汉“道者”的尸解仙术》从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讲起,这幅从创造之初就充满了争议的作品曾被认为是后羿射日的九日传统的再现,也曾被认为是随葬品的图像象征的凑集。姜生稽核了《楚辞》《汉书》《淮南子》等文献中的记载,同时也联系其它汉代出土文物如画像砖、汉代九联陶灯台等认为,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以城阙分割的三重空间,是汉代关于去世后天下图景的总体描述。T形下部的纵向空间,表示去世后在冥界经历的尸解转变羽化过程;T形头部的横向空间,表示羽化后上升九天的情景。帛画从下向上分别表达了人去世后经历的蓬莱、昆仑、九天等三个逐步递升的境界。
马王堆T形帛画
马王堆T形帛画线稿
该帛画相称完全地保存了汉初墓葬仪式中的尸解羽化崇奉;画面由下而上分别表达着墓主人去世后得蓬莱神药、受道书饮玉浆、登昆仑、上九天、变形而仙等生命转换过程的不同阶段。“道者”群体的涌现,清晰地展现了雄厚国力背景下的汉人正在寻求以“道”为最高依据与终极归宿的新宗教和由此而来的新生活办法。
在《马王堆一号墓四重棺所示去世后变仙程序》中,姜生提出:软侯夫人的四重棺,从内到外的三重彩绘棺LI—L3,分别代表着冥界、昆仑、九天等三种空间,与T形帛画一样象征去世后的三段转变过程。套棺实物与棺表及帛画图像合营,使入冥、变仙、成神、合道的系列程序被现实化,墓主人于去世后天下藉此成为得道仙游的“真人”。四重棺与内棺上T形帛画一起表达着去世后转变羽化“与道为一”的全体过程。汉初的黄老道崇奉在全体套棺中得到如此精微表示,遥想其时代、其思想,堪称伟大。
《巫师:一部恐怖史》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罗纳德·赫顿的巫师研究专著《巫师:一部恐怖史》最近由新民说推出。
作者以尽可能广泛和深入的视角切入近代早期巫师审判,将巫术视为从古至今全天下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谈论,追溯了巫术不雅观念和猎巫文化的发源和流变。作者综合英美和欧陆学者的不雅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稽核了天下各地人们对巫师及其他类似的崇奉的态度以及巫师嫌疑人的遭遇。其视域超过非洲、中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美洲,从古代异教不雅观察到当代社会。
在大众文化中,“巫师”作为始终与社会主流代价不雅观对立的毁坏性角色,频繁现身于影视作品、游戏设定以及儿童文学;在人类历史中,巫师想象更是跬步不离,反响着人们对付未知和不愿定性的恐怖以及对发泄焦虑的持续需求。作者广泛网络了天下各地历史中的巫术征象,深挖巫师崇奉的历史和文化源头。作者也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试图将英语国家学者和欧洲大陆学者用于研究巫师有关崇奉和巫师审判程序的不同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关于什么是巫师?作者在题记中写:1978 年,由宗教人类学威信专家罗德尼·尼达姆提出的一种标准的学术定义是:“以神秘手段侵害他人的人。”在如此陈述时,他故意识地完备不带个人不雅观点,只是对公认的学术共识做了一个总结,这类学术共识将巫师形象看作人类的“原型”的一种。他进而补充,再也没有其他能够被广泛接管的严格定义了。如果稽核仅止于此,那么他当然是精确的,由于英语国家的学者,无论是在尼达姆之前,还是自他往后,都利用“巫”这个字来处理全天下耳熟能详的这种人的形象。
近年来,唯一将欧洲的巫师审判放在环球语境下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学家沃尔夫冈·贝林格将巫术称为“当代人认识中的各种各样的邪恶邪术和妖术”。在这里,他自觉地延续了一种学术规范。这种用法一贯存在于欧洲以外天下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中:举个最近的例子,2011年,凯瑟琳·卢翁戈在研究20世纪初肯尼亚巫术与法律的关系时,在“欧美语义中”把巫术定义为“邪术侵害”。
然而,这只是这个词当前的一种用法。事实上,只管上面谈论的观点彷佛在学术界最广泛也最常见,但在英美语义中,它至少还有另三种不同形式的定义。这其余几种定义或将巫师形象定义为利用邪术的人(为了有益的目的而利用邪术的人常日被称为“好巫师”或“白巫师”);或将它看作某种基于自然的非基督宗教的修习者;或将它作为独立女权和反抗男性统治的象征。它们在当下都是有效的,把个中任何一种用法视为缺点,便是在暴露自己知识、学养上的不敷。事实上,这四个定义并存的状况,正是当今巫术研究如此令人愉快和引人关注的缘故原由之一,同时也造成了困难。
任务编辑:梁佳
校正: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