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滴血教堂位于涅瓦大街不远处的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旁,名为基督复活教堂,又称“滴血教堂”、“滴血大教堂”、“圣彼得堡滴血教堂”、“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复活教堂”、“复活大教堂”、“喋血教堂”、“喋血大教堂”、“圣彼得堡喋血教堂”、“圣彼得堡喋血大教堂”、“基督喋血教堂”,以及“基督喋血大教堂”等等。
无论是滴血还是复活,听起来总是让人觉得不太舒畅,事实上这座教堂确实是与一起凶案有关,凶案的主角不是普通人,而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公元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宣告改组国家委员会的法令,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
当他的马车经由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意党”极度分子的暗杀。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旁边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被送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因医治无效而去世亡。

滴血年夜教堂建筑设计介绍 常见问题

1883年,亚历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点建筑这座教堂。
基督复活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响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范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
教堂轮廓俏丽,装饰花花绿绿,与古老俄罗斯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光鲜比拟。
教堂高度约81米,宽阔的形状,采取了与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布局,与圣巴西尔教堂的差异在于镶嵌繁芜、颜色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图案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
基督复活教堂的建筑风格迥异于圣彼得堡的其他建筑,该市紧张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但喋血大教堂特意设计成中世纪俄罗斯建筑,类似于17世纪的雅罗斯拉夫尔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天下大战爆发,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围困,由此引发严重的饥荒,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得到了“马铃薯上的救主”的外号。
1968年滴血教堂被列入天下文化遗产名录,1970年7月教堂管理改属圣以撒主教座堂。
二战结束后,滴血教堂一度沦为一座破败不堪的荒废之地。
1997年8月,教堂在关闭27年后重新开放,但尚未祝圣,不作为全韶光的星期场所。
2004年,滴血教堂重新变成一座富丽堂皇、功能齐备的大型教堂。
2010年滴血教堂规复了弥撒等宗教活动的传统,不仅成为俄罗斯教徒朝圣的目的地之一,也成为俄罗斯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色彩缤纷的滴血大教堂外不雅观由金箔、宝石、彩釉瓷砖、搪瓷、青铜、大理石、彩色玻璃与无数的马赛克等拼贴而成,鲜艳俏丽的建材装饰出一幕幕宗教故事,因此这个教堂又被称作是马赛克博物馆。
教堂正面的拱型屋檐上,是耶稣基督仙游的画面;教堂西面的墙上,以金色与彩色的马赛克描述了基督被盯上十字架的情景;教堂地板以从意大利入口的彩色大理石,镶嵌出大小达到608平方公尺的几何图案与花纹;穹顶描述了“全能者肖像”;支撑教堂的柱子们则是陈设了贤人与天使的图案。
教堂内部所用马赛克装点的图画更是直达教堂顶部的“洋葱头”,听说象征着一支支烛炬,从人间向上帝举起。
不同数量的“洋葱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两个代表天人合一的耶稣基督;三个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五个代表耶稣和《福音书》的四位撰写者;十三个则代表耶稣和十二使徒。
巨大的教堂顶部镶嵌着许多大小不一,颜色互异的“洋葱头”圆顶,整体外不雅观就像一座童话里的城堡。
圣彼得堡的滴血教堂便是宗教与艺术相互领悟、相互渗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