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地点

项目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新村落,紧邻武汉市民之家,北靠三环线,东面为武汉大道(金桥大道),附近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市民中央站。

人字型建筑设计 施工技术

项目定位

长江传媒大厦因此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主,领悟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制造等多类型文化业态的大型文化家当集群基地。

作为武汉文化创意家当的新旗舰,长江传媒大厦也是武汉市引领文化家当转型升级,推动文化成为支柱家当的重点根本培植项目。

设计理念

形态构成

建筑造型遵照传媒家当“信息密集、高速流动”的动态特色,呈现出一种汇聚、向上、流动的形态,对武汉未来的飞速发展和长江传媒奇迹的节节攀升,寄托了美好的欲望。

观点构思

成长、腾飞的建筑意向:造型自下而上依次收分,授予建筑一种“直上云霄”的动势;形体自上而下依次展开,授予建筑一种“展翅欲飞”的姿态。

以人为本的深刻表达:表皮肌理以“人”字形为母题,呈现出汇聚、领悟的形态,符合网络时期新媒体的特质。

地域文化的全新诠释:从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城市特点出发,提取“自然流动”这一极富时期韵律的当代建筑元素,抽象概括了未来传媒“无处不在,自由流动”的动态特点。

设计特点

项目净用地面积为29041㎡,总建筑面积146843㎡。
类型为超高层高档办公楼,包括:

主楼(高档办公楼)建筑高度为243m,属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主体构造设计利用年限为50年,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

副楼(附属办公及商业餐饮)建筑高度为23.85m,属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主体构造设计利用年限为50年,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

地下室(设备用房、停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防水等级为一级。

建筑与城市

设计采取收分的建筑形体,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上,将更多的上部空间留给了城市,弱化了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迫感,细长而挺立的建筑形象丰富了城市空间,营造标志建筑与城市的积极对话。

设计通过一体化的手腕将裙房与塔楼领悟起来,形成整体的建筑形象和视觉感想熏染,统一的造型措辞构筑起独特的建筑地标。

功能与形体

作为一栋48层的超高层建筑,因采取收分的建筑形体,一半的建筑面积分布在13层以下。
同时,将利用人数较多的商业、报告厅、餐厅等支配不才部楼层,减少塔楼垂直交通负荷,增加空间利用效率。

竖向公共空间

设计充分利用超高层建筑在高度上的上风,建立起垂直方向的公共空间序列,从底到顶分别设置有三层通高的首层办公大厅、多个通高的空中庭院和顶层多功能厅。

采光的内聚空间

在大进深的体量中部嵌入内聚的外部空间,形成了塔楼与裙房共享的一个可以自然采光、透风,又兼具交通集散功能的“类庭院”空间。

竖向交通策略

塔楼由中央的核心筒和四角的交通核组成,核心筒内分为高、中、低三个电梯分区,个中四角的交通核与核心筒内的四部客梯共同承担低区的竖向交通。
这一特点使得上部塔楼的核心筒比同高度的超高层建筑更为集约高效。

建筑构造一体化

项目为存在高位桁架转换、斜柱转换、屋顶大空间无柱支承、高度超限的超限高层建筑。

建筑塔楼共进行三次斜面收分,收分的位置通过斜柱形成塔楼外围的主体构造。
建筑与构造的一体化设计,提升了功能空间的品质。

形态与节能

建筑立面采取了逾50%的实体幕墙,被动节能更为精良。
同时,竖向的实体金属幕墙自然成为竖向遮阳构件,作为东西朝向的建筑,对夏季烈日进行了有效遮挡,减少了建筑能耗。

幕墙与节能

建筑幕墙以单元式幕墙为主,与主体构造同步施工、工厂组装,节点采取雨幕等压事理防水,设计更为科学。

在幕墙靠近楼面处设计排风系统,空调时令封闭,过渡时令启动,形成幕墙换气系统,提升室内空间舒适度。

综合效益

项目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力争创造具有文化性的公共场所和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项目的培植将极大地表示城市经济开放程度,为提升城市形象做出突出的贡献。

绿色设计是本方案的主题,长江传媒大厦将成为武汉市最“绿”的超高层办公楼。

长江传媒大厦获奖状况

2019年全国精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公共)建筑设计二等奖

2019年精良勘察设计奖湖北推介项目(公共)建筑设计一类项目

2019年武汉市精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一等奖

项目详情

项目名称:长江传媒大厦

项目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设计/竣工:2012/2017

总建筑面积:146458.89㎡

设计团队:陆晓明、郭雷、李鸣宇、张强、罗淞、高婷、孙吉强、温四清、彭宁、张志刚、李传志、雷建平、肖冰、胡峻、高独立

本文资料来源: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