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陵园规模伟大,格局严谨。
孝陵建筑自下马坊珍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环绕,周长2.25公里。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元勋墓被列为天下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建筑设计特色 常见问题

南京明孝陵创始了封土及宝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
大金门、碑亭、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大多利用石构须弥座作为基座,显得朴实、持重,而大型建筑的顶部则根据自身在陵寝的主次位置予以不同形制,并覆盖了互异的琉璃构件,显示出不一般的皇家派头。

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
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精良典范。
这些建筑安置在山净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建筑与地形阵势的完美结合。
建筑气势雄伟,工艺博识,整体布局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高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首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明孝陵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喷鼻香的历史建筑,都在向天下展示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风范,红墙黄瓦便是皇权的象征,这里的古城墙见证着南京城历史的变迁。

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天子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代表了明初建筑的最高造诣,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与地形阵势的完美结合。
明孝陵影响了明清皇陵的形制,并一贯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培植规制。
可以说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造诣,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博识技艺,无论是建筑的开间、台基、斗拱的设计,还是彩画、屋顶、山墙、神兽形象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隐蔽着特殊的寓意和学问,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人敬佩。

第27届天下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天下遗产名录》,其周边的明元勋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元勋墓也同时被划入天下遗产保护范围。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构造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派头,地下墓宫无缺如初。
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全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
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
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表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造诣,具有完全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伟大,建筑富丽,工艺风雅,表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
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分外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天下,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
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秀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高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科学技能古今结合、中西领悟,运用于当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