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个由于各种历史缘故原由而未能传承发展下去,对当代建筑的发展影响甚微,能够流传至今的,可供研究的完全建筑体系就只有欧洲、伊斯兰和中国了。
由于伊斯兰建筑只有在受其宗教影响的地区存在,因而真正意义上对天下建筑有着广泛影响的体系可以归纳为中西方两个体系。本文将以建筑中最常见的柱式为探究工具,浅析这两种文化给建筑授予内涵以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一. 西方的柱式简介及其建造理念
1.希腊的柱式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石材开始广泛运用于古希腊的建筑领域,作为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构件的柱子也涌现了大量的石材制品。古希腊的柱子以圆柱居多,随着韶光的推移,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柱式,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最早形成的是多立克柱,圆柱由底部到顶端会逐渐变细,柱身均匀分布齿状沟槽,顶真个柱头非常朴实,不带任何装饰。
由于多立克柱与古埃及神庙的圆柱有许多相似之处,以是有些学者认为古希腊的石匠可能受到埃及建筑的影响。著名的多立克柱式建筑有每届奥运圣火点燃地——赫拉神庙、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爱奥尼柱的涌现要比多立克柱晚100至200年,它的柱脚设置了比柱体更粗的圆柱石墩,顶部的柱头由涡卷型或螺旋型的石雕装饰,不雅观赏性较多立克柱更优。其代表性建筑有雅典胜利女神神庙,是雅典人建筑艺术的结晶。
末了涌现的是科林斯柱,比较爱奥尼柱而言,它显得更为纤细。其顶部柱头采取繁芜的茛笤叶石雕作为装饰,上部是藤蔓似的涡卷,下面便是茛笤花的茎叶图案,看上去宛如一篮盛满的花草。我们本日可以在雅典的奖杯纪念亭以及风之塔等建筑看到这种柱式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希腊巴塞的阿波罗·伊比鸠鲁神庙,其外部采取多立克柱,内部则采取爱奥尼柱,而在神庙的里面还有一根单独的科林斯柱。这是迄今为止创造的唯一一座涵盖三种柱式的古希腊建筑。
2.罗马柱式
古罗马人开始统治地中海沿岸地区之后,建筑领域和古希腊比较发生了蜕变,材料开始增加了混凝土作为构造或装饰。
其柱子最范例的特色是利用非构造柱式 ,常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 ,有的柱子被做成扁平状 ,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古罗马的工匠们在原有的古希腊三柱式的根本上又添加了两种,分别是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塔司干柱和多立克柱一样朴实无华,不加润色,差异在于塔司干柱有柱底石墩,柱身光滑无沟槽,比较多立克柱而言,柱径与柱高比更大,看上去显得粗短、结实。这种柱式在古罗马期间随处可见。
而对付组合柱式,可以看出古罗马人也是奉行拿来主义的。他们将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合二为一,柱头涡卷型石雕在上,茛笤花的茎叶图案石雕不才,如此便合成一种新的柱式。
3.欧洲柱式理念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他们都会把把对建筑的理解体例成规则记录下来。就拿柱来说,柱径与柱高是有一定比例的,多立克柱和塔司干柱的比例在1:6~7之间,爱奥尼柱在1:8~9之间,而科林斯柱则达到1:10。
罗马人维特鲁威著有《建筑十书》,里面总结了古希腊建筑履历和当时罗马建筑的履历,详细记载了建筑设计基本事理和建筑构图事理的论述。
书中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对欧洲后世的拜占庭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乃至当代建筑都产生了主要的影响,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奠定了根本。
二. 中国古代柱式及装饰的发展1.从先秦到汉代的柱式
柱子在中国古代又称为楹,是建筑物中下压地基,上承梁、枋、檩的一种主要的承重构件。若论形态,中国的柱子从先秦到明清险些都是清一色的木质圆柱体。所不同的是,柱体的色彩、装饰以及与其上方的构件的构造在变革而已。
在先秦期间,柱子的装饰紧张是表示在上色,由于这个期间崇尚礼制,以是这颜色的利用也有规范,第一流的建筑物柱子被涂成丹赤色,其次为玄色,再次为青色,最低等是黄色。到了秦汉期间,柱子的装饰增加了雕镂和彩绘的运用,个中雕镂工艺运用较为广泛,故有“雕楹”一说。
2.两晋到唐代的柱式
两晋南北朝期间,随着佛教的兴起,一些外来的图案、纹饰、色调和技法开始利用到柱子的装饰当中,如柱基采取的莲花纹装饰。其余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材料成为装饰材料也开始盛行,乃至有用镜子来装饰柱子的做法。
到了盛唐期间,经济空前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再加上唐人豪迈的创造力,使得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得以高度完美。在柱体装饰方面,细部处理、装饰纹样以及严谨而又美妙的加工手腕,取得外轮线的柔和或稳定的效果。可以称得上是让中国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
3.宋代到清代的柱式
经由了五代十国的浊世,到了宋代经济和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这个期间文人当道,理学之风盛行。反响在建筑方面,秉承了唐朝的风格,但装饰手腕更趋于细致柔美。一贯以来彩画具有方便快捷,表现力强等特点,这个期间终极成为最为广泛利用的装饰。
而镶嵌金玉锦帛的做法,在宋代已经基本消逝。宋代官方还体例《营造法度模范》一书,对建筑各工种操作规程、技能办法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都做出详细解释。有关柱子的解释,就规定了木材的尺寸和比例以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
经由了元明清的过渡,建筑构造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原来作为衔接柱子和梁、枋、檩的构件“斗拱”构造变得越来越繁芜,装饰的浸染大于承重的浸染。在这个期间柱子的装饰越来越简化,到了清代,就此险些都是涂成丹赤色,原有的绘画与雕刻装饰都到斗拱和非承重梁上去了。就柱子而言,犹如经历了一次返璞归真的变革。
三.中西柱式比拟1.从柱子的材料看中西文化理念
西方的柱子,从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到古罗马的组合柱,材料都是选用石材。石材在诸多建材中具有耐久耐用、坚固、防火不易破损等特点,这跟西方人神往的永恒、如神袛一样亘古不变的理念非常吻合。
而在中式建筑中,柱子绝大多数采取的是木材。木材是可再生资源,木在五行学说中主人, 其性直, 其情和。将它作为建筑的紧张材料,便是取其生生不息,宅院和蔼,府邸正气之意,这和中国人长期尊重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从装饰更替看中西方文明
西方柱式的装饰就在于柱子本身,雕刻艺术与柱子融为一体。在西方的建筑发展过程里,越来越看重艺术内涵在建筑物当中的表达,都雅就成为了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面提到古希腊柱式曾有这样的描述:“他们为个中一种(多立克柱式)授予阳刚之美-赤裸而不加任何装饰,而为另一种(爱奥尼柱式)授予了女性化的优雅、饰物及比利特色……第三种名为科林斯柱式,它拥有少女般窈窕的身姿”。由此可见,西方的柱式发展是一种艺术与文明的载体。
反不雅观中国式的柱子,从先秦发展到明清期间,除了柱基装饰发生了变革以外,柱身没有发生明显的变革。之以是不像西方的柱式会随时期变更,笔者认为有两个缘故原由,其一,木材的强度不如石材高,因此为了知足承重的须要不能像石材一样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加工镂空;其二,中华的文明是一脉相传。
虽然经历皇朝迭代,但以儒、道、释三家为精神传承主旨未曾改变,因此“顶天立地”的柱身始终如一,所不同的是外表的包装随不同时期的文化理念变换出不同形式表现。
3.柱式创建的立足点看中西文化取向
我们本日面对西方这些工艺博识、造型独特的柱子及其由它们组成的建筑物时,总不禁惊叹设计师是何等的才华横溢,制造者又是如何巧夺天工。
也便是说,透过西方的柱式,我们看到的是设计者和建造者主不雅观的意向,如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带有敬奉神明的意思,而拜占庭、哥特式这带有明显的宗教崇奉。给人一种“定命主宰”的觉得。
而中国的柱式,这是三分匠心、七分人意。它所强调的是给予建筑物的主人恰当地匹配,也便是说,针对不同的利用者,就有着不同的装饰特点和风格。如早期属于不同的阶层的人,柱子就相应利用不同的颜色。
再到中期,不同身份、不同喜好的人就会选择相应的雕刻、彩绘和纹路。而在后期化繁为简,将所有的差异的都交给斗拱画廊。从中国的柱式及其构建起来的建筑物,就能推断出它的主人的特色,中国的建筑秉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创建的着眼点。
四、结语
中西文明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耐久不衰,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财富。通过对其柱式的研究,我们能够探寻到一些古文明的内涵以及发展规律。这些成果在建筑学以及其他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浸染。
参考文献
1、《50个建筑学知识》
2、《中国建筑艺术》
3、《一本书理解中国建筑》
4、《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