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校区可容纳22个班级

据理解,这次新开工的温州中学扩建项目,位于温州中学本部和新疆部两个校区之间,该项目将连接贯通老校区实现校园完全一体,总用地面积约30.62亩(个中周边绿地2.97亩)、总建筑面积约43240平方米,个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842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4820平方米。
工程内容包括新建传授教化用房、办公用房、生活做事用房、学生宿舍等,估量于2026年秋季建成投用。
新建校区估量可以容纳22个班级,新建传授教化用房约60个大教室,学生宿舍约165间。
学校扩建后,对付市民较为关心的扩招问题,温州中学干系卖力人表示,目前还暂时没有干系的招生政策。

初中黉舍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温州中学干系卖力人先容,扩建项目地块西侧为瓯越大道,是城市高架与轻轨,噪音较大,东侧为三垟湿地,景不雅观资源最佳。
新建校区位于本部与新疆部中间,不仅须要知足自身功能,还须要延续两个校区的肌理。
“常规传授教化楼支配形式适宜南北长、东西窄的园地,本地块东西向狭长,南北短,最优的布局是院落式布局。

通过对付本部和新疆部的肌理研究,本部与新疆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文化轴线,形成校区轴序感,成为缝合校园肌理的线索,新建校区的功能排布将环绕着这条轴线展开。

命名灵感来自校史

据理解,浙江省温州中学创办于1902年,为清末大儒孙诒让所创办,初名“温州府学堂”,历史上几经更名、几度迁址,从中山书院到府学堂,从省立第十中学到1985年更名为“浙江省温州中学”。
校址从初创时的温州市区仓桥、道司前,一起辗转青田水南、泰顺江口、文成南田、九山湖畔,到现在的瓯海三垟。
120余年来,温州中学先贤林立、名师荟萃,教诲家孙诒让、刘绍宽、洪彦远、金嵘轩等,数学家陈叔平、文学家朱自清、“一代词宗”夏承焘……都曾从这里走出。

据先容,新建校区的校园建筑便是受了受温州中学的前身“中山书院”的启示。
在校园建筑形态和空间组织上,采取“院落”来组织形态,将传授教化区与生活区打造成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共享的“院落空间”,当中做历史文化,外部做未来科技,东部做绿色康健,三位一体。
三个书院式中庭,采取温州中学曾经的校区命名,分别为中山书院、仓桥、道司前。
据理解,仓桥校区与道司前校区分别为民国期间1925年至1939年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

学校干系卖力人表示,新建的校舍不仅是温州中学文化的传承,更是与对未来的对话,是温中对付未来的展望。
扩建校区与老校区一体化考虑,确保新老校区功能互补、统筹利用,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温州中学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品牌形象,推动学校超过式发展。

新校舍与老校区延续呼应

新建校区建筑到底长啥样?据先容,新校舍的设计中藏着许多细节,延续了校园空间文脉。

新校区的开窗比例与老校区统一,立面色彩也与老校区呼应,既是一种延续,也为老校区的改造进行超前的预演。
四层北侧平台还可远眺三垟湿地以及老校区的建筑物,仿佛建立起了时空对话。
其余,入口空间处,内退的弧线与道路也是与老校区主入口相呼应,两侧弧形墙面可设置文化浮雕景墙,记录温中有名校友名录,入校学子进门便可感想熏染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

沿城市高架的西立面,是校园主要的展示窗口,西侧整体立面造型宛如展开的书卷,并将温州中学的校徽图案进行抽象化提炼,象征着一扇未来之门。
下方规则排列的竖窗宛如彷佛点点繁星,隐喻了广大温中学子在世界各地发光发热,共同铸就了温州中学美好的未来。
建筑的东南立面,以舒缓的水平线条贯穿建筑整体,丰富的退台与景不雅观挑台,使建筑与湿地景不雅观融于一体。
东侧形体展开,采取退台形式,充分融入湿地景不雅观,让学生可以享受宽阔的景不雅观视野。
建筑利用层层退台,在有限的地形中,培植立体园林,形成丰富多样的不雅观景视野与疗愈景不雅观结合,为学生供应多样的互换空间。
西北立面上的弧形墙体宛如彷佛一幅幅卷轴建筑整体造型当代,富有视觉张力。

自1902年创办以来,温州中学始终秉持“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校训,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彩人才。
近年来,温州中学在拔尖创新育才事情中成效显著,是温州优质教诲的一张“金名片”。
接下来,温州中学将连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实践前辈教诲理念,积极探索教诲系统编制机制改革,不断巩固提升传授教化教诲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动员精良校友还乡创新创业,为温州履行“强城行动”、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