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数日,途经一处名曰浯溪的地方,船靠了岸。
黄庭坚手持拐杖,沿山路而上。
在一方摩崖前,他轻抚山石上的笔墨,容身良久……

如今,黄庭坚曾容身沉思的地方,已成了随处可见碑文石刻的文化胜境。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志士在此留下诗文。

墨本北京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设计

这里是地处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
现存的505块摩崖石刻,让它成为我国江南最大的露天碑林。
近日,来此探寻山石上的时空对话,感想熏染千年文脉绵延。

缘结复兴颂

浯溪,本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小溪,在今湖南省祁阳市的西南郊,流淌了无数个春秋。

唐永泰二年,墨客元结再次出任道州刺史,从潭州乘船到道州履新的路上,第三次途经浯溪。
雅好山水的元结对这片风光想念已久,于是决定停船上岸。

沿山路而上,只见怪石林立,奇毫不凡。
登临山顶,山的另一侧树木葱茏、流水潺潺,俨然世外桃源。
一条浅浅的小溪从山间流淌而出,清澈见底,淙淙不绝,穿过石涧,浪花飞溅,汇入滚滚湘水。

元结打听小溪的名字,但无人知晓。

“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
”元结当场将这条小溪“据为己有”,自主异字“浯”,名之曰“浯溪”,取“旌吾独占”之意,也便是“我的溪”。
元结还写下一篇《浯溪铭》,记录了创造浯溪的经由。
此后,元结虽在道州担当刺史,但一有韶光就会乘船而下,来到浯溪。
他又把浯溪临江壁立的三座石峰中最高、最陡、最险的峰命名为“峿台”,在溪畔“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起一座亭堂。

唐大历六年,元结因丁忧守制,居家浯溪。
期间,他听闻自己的忘年故交颜真卿被罢抚州刺史,于是写信给颜真卿,约请他来同游浯溪,饮酒作诗。

不久,颜真卿来到浯溪,与元结同坐峿台之上,共饮美酒。
席间,元结谈起自己曾在安史之乱后写下一篇《大唐复兴颂》,约请颜真卿将此文用颜体书丹于浯溪的崖壁之上。

颜真卿欣然应允,在崖壁上挥毫写下300余字的《大唐复兴颂》。
写罢,元结感叹,此文刻于山石之上,必能流传千古,于是发起在文末再加六句:“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大唐复兴颂》摩崖石刻完成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此石刻因文绝、字绝、石绝,世称“摩崖三绝”。
无数文人雅士来到浯溪“打卡”,只为拜读元结撰、颜真卿书的《大唐复兴颂》,可谓“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

正是为了这方摩崖,黄庭坚停船上岸。
站在《大唐复兴颂》前,他感慨道,“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遗憾自己与这方石刻相见太晚。

如今,在《大唐复兴颂》摩崖石刻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上,仍可寻得黄庭坚初见《大唐复兴颂》时的诗文石刻。
默念石刻上的笔墨,当年黄庭坚雨中寻访《大唐复兴颂》的情景似依稀可见。

天开笔墨山

走进浯溪,最先见到的是一座名为“宝篆亭”的建筑,亭内有清代时任湖南巡抚吴大澂所作《峿台铭有序》,文末写道:“园林之美,年夜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尤为耐人寻味。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资深讲解员桂胜利见告,在他看来,这句话正好点出了浯溪碑林生生不息、繁盛千年的缘故原由。
“当年元结虽然把这里的溪、亭、台都说成是他的,但他表达的是对这里景致山水的喜好之情,如今我们说‘浯溪’,也就变成了我们的溪。
”桂胜利说,山川之美是人们共有的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吴大澂才作出“山川之胜,天下公之”的感叹。

千余年间,环绕着浯溪的山水风光和《大唐复兴颂》,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的崖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诗文石刻。

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一个立体的“跟帖留言区”。
清吴大澂赞曰:“潇湘奇气钟浯溪,次山笔墨鲁公碑。
”明蓝郁诗曰:“漫郎笔墨鲁公碑,添得江山分外奇。

溜达碑林间,所见有楷、行、草等多种书体,高则凿于峭壁绝壁,低则刻于崖脚溪畔,荟萃包括米芾、黄庭坚、何绍基在内的书法名家。
桂胜利说,在这里留下墨宝的历代名家有300多人,“他们通过摩崖石刻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清同治元年的一个冬日,63岁的何绍基乘船来到浯溪,走向《大唐复兴颂》摩崖石刻。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到浯溪,但他依然保有初见颜真卿书法时的震荡,发出了“惟有平原吾所师”的感叹。

何绍基还曾两次手拓下《大唐复兴颂》摩崖石刻中数个大字。
颜体书法的筋骨特点也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他曾写下:“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复兴碑。
外不雅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

湘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与之相较,清浅的浯溪似微不足道。
然而,浯溪山水孕育的文脉,却在千百年来始终滋润津润着这方地皮上的人们。
理解到,如今,浯溪所在的祁阳市有11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石孕精忠魄

峿台的巨石上有一圆坑,相传为元结所凿,名为“窊尊”,可容斗酒。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尹艳丽见告,每逢月夜,元结常邀好友来峿台,围坐窊尊畅饮、赋诗、赏月。
但因酒不能继,每每一喝而干,无法尽兴。

来浯溪碑林游览的人们,会听到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浯溪山神知道元结为官清廉,囊中羞涩,每每饮酒不能尽兴,便引湘水入尊,变成醇浆。
从此窊尊每逢晴夜即酒满,月落尊中而饮之不尽,元结与朋侪由此乃得尽欢而归。

登临峿台,看到峿台巨石上有三道裂痕和大大小小的圆坑。

尹艳丽风趣地说道,相传,窊尊引来酒妖盗宝,此妖刚刚伸手想要把窊尊端走,吕洞宾腾云驾雾而来,连劈三剑,酒妖落荒而逃,裂痕和圆坑便是“印记”。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已故老导游杨仕衡曾撰文写道,这是一个俏丽的神话传说,美在元结忠直方正,为官清廉,以是在百姓们编织的神话中,山神为之供酒,吕仙为之劈妖。

忠直方正,是千百年来浯溪的精神内核。

在《大唐复兴颂》的背后,元颜二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复兴元勋,也由此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

“怎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细读元结撰写的《大唐复兴颂》,黄庭坚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磐石见忠贞,波涛不能移。
浯溪的一方方摩崖石刻,是书法史上的艺术精品,更是一代代精忠之魂的永恒见证。
(余春生)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