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周围街区,这座黄色建筑绝不起眼,它是由UNO织城网络发起的一场城市行交运动的出发点,主题还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
这座建筑名为合众图书馆,1940年时由华盖建筑所设计,1941年正式开馆。
行交运动导师,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硕士张琪先容道,“华盖”取“为中华盖楼”之义,事务所的三位建筑师赵深、陈植和童寯都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选择了将当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结合的路径。

合众图书馆历史照片

上海合众建筑设计 施工管理

如今的合众图书馆。
澎湃新闻 钱雪儿 拍摄

合众图书馆培植于战乱期间,彼时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看到许多图书馆宝贵藏书被毁,立志要盖一座私人图书馆抢救宝贵图书。
他与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为发起人,自捐十万元加上募捐十万元,请华盖事务所设计图书馆馆舍,命名合众者,取“众擎易举”之义,各出所藏为创。
当时还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事情的顾廷龙受邀南下担当馆长。
除了发起人外,陈叔通、叶恭绰和各私人藏书家纷纭将收藏送来,至1946年时,其馆藏已达14万册。
来馆查阅的名家不计其数,包括赵深、陈植、童寯在清华的老师陈寅恪,还有童寯的邻居秉志。

站在合众图书馆对面,张琪展示了建造之初的设计图纸。
房屋结合了公共空间和私人住宅,当时的一层大部分为馆长住所,读者可以从楼梯直接走向二三层的书库与阅览室。
建筑上部有三联式长方窗,中间立壁柱,顶层为阁楼,结合了传统中国城阙的元素。
在后来的岁月里,图书馆几经易主,两侧经由了加建,中间的一扇长方窗被改成了一道颇为尴尬的窄门,长乐路一侧的大门则为顾廷龙纪念馆所开,整体仍旧保持中间向两侧收进的凝练造型。
听说未来,这里将再次改建为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馆,向"大众年夜众开放。

张琪先容道,合众图书馆这种层层收进的设计是范例的装饰艺术派手腕,在上海的建筑中很常见,它最早被运用于当代的摩天算夜楼上,用来塑造高耸入云的觉得,例如外滩的汉弥尔登大厦和都城饭店。

同样的手腕也见于这趟行走中的另一站——位于淮海中路上的恩派亚公寓,又称淮海大楼。
这座大楼由黄元吉设计,建于1931年,建筑平面大致呈V型,中间单元为六层,两侧跌落两层为四层。
建筑中部的立面上,三条垂直的线条特立,直冲出屋面,构成整座建筑的视觉中央,带形长窗与浅色连续窗间墙形成伸展的水平线条,向两侧延伸,也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
作为当时的高等公寓,两侧房屋所包围的街坊内有汽车库和网球场,西侧还设有两个供汽车进出的过街楼;室内风格简洁,配备有电梯、透风道等举动步伐,以知足近代生活须要。
建筑的底层因时制宜地留给了商铺,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美美百货入驻大楼底层,构成了上海奢侈品阛阓的初体验。
如今,这里又开起了百年迈字号乔家栅的“乔咖啡”。

恩派亚公寓(淮海大楼),图片由童寯家属供应。

如今的恩派亚公寓。
澎湃新闻 钱雪儿 拍摄

经延庆路、常熟路拐到恩派亚公寓,再转回到五原路,一起上算得上一部鲜活的上海居住史。
你会途经联排花园住宅、花园里弄、公寓里弄,门栋后是至今为止密密麻麻的生活痕迹;再往前推移,则是上海房地家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激增、生活办法的转变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热闹的开拓活动。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往后,在地价业已高昂的外滩一带以外,许多房地产商选择西区一些地价更低、交通方便的地段建造起大量高等公寓或花园里弄。

在上世纪30年代“摩登生活”的构建中,中国建筑师与洋行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而这次行走之旅聚焦于中国建筑师的设想与策略。
与此同时,展览“摩登生活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住宅设计”正在位于武康大楼下的“城市交集”空间举行。
作为延伸,这次行交运动环绕展厅周围,带领参加者们实地探访了个中的一些案例。
在五原路上,自由公寓和协发公寓“隔路相望”,共同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师们为了知足多元化的当代家庭与生活来展开的设想。

自由公寓位于五原路258号,地块不大,形状狭长。
如今,在绿树掩映之下,仍能透露出高耸和当代感。
1933年,奚福泉设计了一栋单独的高层公寓,楼前留出充足的花园面积,楼后安排停车。
每层有两个两室户,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起居空间,入户大厅被放大用作接待空间。
建筑师用户内阳台、寝室、厕所等房间的尺寸差异,便制造出楼体外部可以不雅观看到的形态参差。

一年后,范文照建筑事务所在马路斜对面设计了协发公寓。
听说,其英文名“Yafa”实在由“Yang Fan(杨范)”两个姓氏组合而来,前者是范文照的同乡好友、外滩二十一号邃古公司蓝烟囱码头年夜班杨渭滨,后者自然是范文照。
两人互助在当年的古神父路和赵主教路(今永福路和五原路)得到一块街角土地,各建一栋别墅作为自宅,再建造了协发公寓。
公寓沿五原路北边支配,由两个单元组合而成,北侧设三个半圆形筒体楼梯间。
在平面布局上,建筑底层设车库、锅炉房及四个两室户型,二至五层的两个单元均为一梯一户。
公寓的南侧支配有通往阳台的客厅,配有独立卫浴的主卧,以及佣人房,北侧则设寝室、餐厅和厨房。
设想在当时,这里应是当代住宅的“标杆”,但现在,永福路一侧的花园住宅经由加建,很难辨认出原来建筑师所授予的样子容貌。

如今的协发公寓楼下。
澎湃新闻 钱雪儿 拍摄

协发公寓效果图,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第二十四期

如今,后人的弥补已经和这些建筑师最初的设计一起缝进了街景与日常生活中,看不出韶光的针脚。
但如果循着城市研究者们供应的线索,会创造一些有趣的痕迹。

在这次行交运动的末了,张琪带大家来到位于复兴西路上的西班牙式公寓,这座建筑同样由奚福泉设计,建于1933年,却和自由公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奚福泉在此兼顾地块特色以及当时的租界对付建筑风貌的哀求,选择了西班牙式建筑风格。
整幢建筑可容纳四户当代家庭的生活,剧作家柯灵就曾在此居住。
现在,一二层作为柯灵故居开放展示,别的空间仍有住户居住。
站在公寓对面,时时有车从马路中心的铺路板上驶过,响声好几次打断了张琪对建筑细节的讲解。
那声音像是对这一起建筑的搪突,又像是在敲打出城市的进程。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西班牙式住宅,拍照:贺平,图片来自《海上遗珍:复兴路》,方世忠编,中华书局,2019年。

西班牙式公寓北立面图,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3年1卷1期,第15页。

西班牙式公寓斜视图,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3年1卷1期,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