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发言权的是
黄土高原上
一辈子都住在窑洞里的人们
作为传统民居
窑洞被誉为天然的空调
冬暖夏凉
授予它这一特性的
便是黄土高原
01
窑洞
与黄土高原
窑洞是我们既熟习又陌生的建筑
直到20世纪20年代旁边
我国还有4000万人口居住在窑洞建筑中
(下沉式窑洞民居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
但是对付大部分人而言
窑洞可能是《白鹿原》
是《平凡的天下》
是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
《平凡的天下》剧照
除了陕西
窑洞还广泛分布在
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
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我国土地辽阔
传统民居受自然成分的影响
南北居住形式分解具有光鲜的地域特色
晋《博物志》记载: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南方,由于湿润多雨
人们为了防水、躲避野兽
最早便是在树上搭房居住
这便是「巢居」
在我国北方,景象干燥
周详的黄土挖起来很方便
于是人们模拟天然地洞来盖屋子
这便是「穴居」
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
河南省织机洞
黄土高原上缺少木材
冬季寒冷
而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
而且构造紧密
凿挖后不易坍塌
于是人们改良“穴居”
因时制宜
创造出了窑洞
由于窑洞
人们得以在黄土高原安身立命
窑洞与人的故事
就这样拉开序幕
02
家与一孔窑洞
「孔」是窑洞的量词
一孔窑洞就能承载
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起居
一孔窑洞-窑脸
窑洞一样平常宽约4米
纵深约5米、高约3米
内壁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
窑洞人家内部
窑洞顶部每每会修成圆拱形
这是古人的聪慧
拱形受力更均匀、不易坍塌
这与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拱券不谋而合
圣彼得大教堂拱顶
窑洞内部布局以火炕为核心
火炕与灶台结合
炕面下砌有数条用于取暖和的烟道
专供取暖和
这在漫长的寒冬里显得至关主要
火炕取暖和事理示意图
炕上不仅有被子、炕桌
还会放上柜子
人们用饭、睡觉在炕上
客人来了也是「上炕坐」
任表面寒风呼啸
炕上温暖如春
有的人家还会连续向内
开有隧道式的小门
通向储物间
在引进自来水之前
家家户户都在灶台旁放一个大水缸
窑洞内部布局
冬天的早上
从热炕头爬起来
从灶台旁的水缸舀水洗漱后
就开始在灶台上劳碌一家人的早饭
锅里咕嘟的面快熟了
就把炕上的被子收起来
摆上炕桌
一家人就可以上炕用饭了
《平凡的天下》窑洞生活
屋内有热炕
屋外炊烟起
泥土的门脸
木构的门窗
洁白的窗户纸上贴着艳丽的窗花
窗台上趴着大白菜和萝卜头
门边挂着辣椒和玉米
一孔窑洞便是一个家
03
窑洞
是如何建造的?
众所周知
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不雅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
窑洞的建造
也须要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貌
形成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形式
1
靠崖式窑洞
寻到一处得当的山崖或者沟壑
在崖边垂直向下
挖出一个10米深的平台
作为施工的园地
再横向向山体内挖凿窑洞
这便是靠崖式窑洞
▲
靠崖式窑洞建造过程
为回避“四六不长进”的俚语
常日由3孔、5孔等单数窑洞联排
形成一个单排式院落
单排式院落
也可以顺着山势
向上或向下扩建
形成阶梯式院落
阶梯式院落
以5孔窑为例
正中间为主窑
是最大的一孔窑
一样平常是家中父母居住
主窑两侧是儿女的住房
内部有隧道式小门可以互通
其他窑洞则用来储物、养牲口
靠崖式窑洞院落布局
靠崖式窑洞
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
层层叠叠
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
大拙至美
入夜
各窑灯火齐明
地面的「繁星」与夜空的繁星
遥相呼应
2
下沉式窑洞
如果碰着大片平坦的阵势
人们就先向下
挖一个8米旁边的矩形深坑
再向四面开凿
这是下沉式窑洞
▲
下沉式窑洞建造过程
这种下沉式窑洞
大都采纳地下四合院的形式
一户一院
每每是夫妇和老人住正窑
子女住西窑
厨房、仓库等安排在东窑
厕所、猪圈、出入通道置于南面
▲
下沉式窑洞院落布局
大多数人家
会在院中栽种一棵树
树冠冒出地面
提醒走在附近的人们
严防踩空
窑顶上部还可以种庄稼
也可以作晒场
一个窑院就席卷了
百口人的生活起居
▲
晒场
「下雨天屋子不会被淹吗?」
为防止雨水进入院子
人们会在入口处设置挡水坎
▲
下沉式窑洞入口处的挡水坎
并在窑顶砌有拦马墙和排水沟
这样地面沉积的雨水
就不会流入院子里
▲
窑顶四面砌有拦马墙
▲
拦马墙防水功能示意图
事实上
黄土高原景象干燥
雨水是非常宝贵的
以是庭院内一样平常会挖一口渗井
用来集雨
渗井
渗井的下方会垫一层炉渣
形成过滤层
雨水经由滤层后被网络在渗井里
澄清的雨水可用作洗衣服、喂牲口
这便是最早的雨水网络系统
进村落不见房
闻声不见人
院落地下藏
窑洞土中生
平地炊烟起
忽闻鸡犬声
绿树簇拥处
田舍乐悠悠
这便是下沉式窑洞
形成的独特建筑景不雅观
3 独立式窑洞
不依托于山崖
平地起窑
四面都由人工砌筑
这种窑便是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的建造工艺很特殊
首先用石杵夯黄土
筑背墙
《白鹿原》用石杵夯土墙
工匠在背墙上画一弧线
这一弧线决定了窑的高低、宽窄
然后用黄土拍出实心的拱模
俗称「拍券」
箍窑过程示意图
接着就进入「箍窑」的状态
将砖靠着拱模一层一层地摆放上去
当窑洞拱形门正中末了一块砖放上去
箍窑就结束后
而后灌浆稳定砖拱构造
接下来就要脱模
在当地叫做「担窑券」
也便是将黄土实心的拱模
取出来再担上窑顶
称为「窑背土」
脱模过程示意图
窑背土一样平常高1-2米
这样的厚度恰好给拱洞形成压力
令其越压越结实
又不至于超载而坍塌
同时又可以冬暖夏凉
独立式窑洞可以只建一层
也可以建成楼。
若是上层也是箍窑
即称为「窑上窑」
若上层是木构造的屋子
则称为「窑上房」
乔家大院-窑上窑
乔家大院-窑上房
三合院、四合院是独立式窑洞
组成院落的常见布局
陕西米脂县姜氏庄园
个中又以
明五暗四六厢窑
倒座厦房垂花门
为等级最高的格局
明五
指五孔正窑
暗四
示正窑两侧各两孔暗窑
六厢窑
指东西两侧各三孔厢窑
倒座厦房
是正窑对面坐南朝北的两间青瓦平房
在倒座厦房两侧各有一个垂花门
倒座与院墙构成了外院
形成了一个两进四合院的布局
垂花门
大大小小的窑洞院落
围合在一起叫堡(bǔ)
堡为一个家族做事
不仅有民居
还有祠堂、族学等功能的建筑
滋养人丁茂盛
在山西省静升镇的王家大院
就由6座堡组成
这座大院历经300余年建筑而成
以窑上房为紧张建筑类型
共占地25万平方米
承载了静升王氏家族
高下二十八代的生活
王家大院内部
一孔一院
终极变成了一座城
山河远阔
人间烟火
甘肃省永泰龟城
04
窑洞
与传统崇奉
自唐宋以来
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逐渐被毁坏
水土流失落严重
自然环境变得十分恶劣
人们只能靠天用饭
这使得人们格外崇拜「天」
并且他们相信
窑洞能将他们的祈求奉告上天
《走西口》祭天求雨
大部分窑洞只有一个外立面
门窗部分是视觉中央
由「拱」围起来
上圆下方的造型
寓意着「天圆地方」
窗户被人们视作是与上天沟通的媒介
窗户的最上方
有一个直径在十公分旁边的眼
镂空,不糊纸
这个常年透气的眼叫做天眼
是窗户上最靠近天的地方
天眼
丰收时节人们都会在窑脸上挂五谷包
寓意五谷丰产
祈求来年也有好收成
天窗是通天的通道
民间请神或者老人去世时
便要打开天窗
以便他们进出
窑洞天窗
几何图案是窗户上最主要的造型
只管每个人的喜好和技能手腕
都有特点和差别
叫法也有差异
但是这些图案表达的意思都是趋同的
蛇盘九子、寿字纹
这个窗格上有9个独立的菱形
9在古代是“多”的意思
这个图案叫做蛇盘九子
寓意多子多孙、人丁茂盛
窑洞壁龛示意图
大门两侧的壁龛
是用来供奉天神和地神的
天神掌管阳光和雨水
地皮养活万物
这些都是粮食成长的必要条件
壁龛
从天眼到窗格图案、神龛
乃至是窗花样式
窑洞不放过任何一个
能与“神”对话的机会
05
窑洞
与赤色中国
1935年10月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
完成了全球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胜利到达陕北
从此
窑洞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见证者
见证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的杨家岭村落
有15孔窑洞
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旧居
毛主席在这里写下
《实践论》《抵牾论》《论持久战》
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写《论持久战》
这里也产生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
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
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
1936年延安大生产运动
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主要会议:
延安文艺漫谈会议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中共七大
1942年延安文艺漫谈会
在黄土高原上
有12个县37个村落镇的窑洞
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同呼吸
毛泽东曾风趣地说:
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
全国公民的希望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1945年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
窑洞无声
精神永恒
当年窑洞里亮起的灯火
照亮的是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
到如今
还回响着指示江山的激情
当代窑洞民居
这种就地取材、因时制宜的传统民居
带给了人们
最经济、最安全的家的体验
「箍窑盖房,一世最忙」
大略凝练的八个字
说尽了陕北农人生平的梦想
千载岁月、沧海桑田
不变的是人们这份对家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