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潇欣,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毓秀青年学者操持”博士后研究员;
韩艺宽(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培植与新技能教诲部重点实验室,弘深青年西席,博士后。
本文摘自《温热当代主义:昆士兰亚热带建筑特色与思想初探》,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2年6月刊,总第217期P13-23。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温热当代主义是对二战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建筑实践特色的概括。其以亚热带景象和文化特色为根本,对当代主义建筑进行地域化改良,发展出具有昆士兰特色的当代建筑,具有主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代价。本文先容了温热当代主义的特色与建筑实践,并进一步从昆士兰当代建筑教诲、昆士兰建筑的亚热带反思等方面来追溯温热当代主义思想来源。在此根本上,本文将温热当代主义置入国际当代主义地域性反思的语境中,指出其地域化当代建筑的天生路径和对当代主义建筑的贡献,并谈论其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启迪。
目录概览
弁言一、温热当代主义二、温热当代主义实践——以吉布森的建筑实践为例三、温热当代主义思想溯源四、温热当代主义与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谈论五、结语
弁言
二战之后,天下经济逐步繁荣,引发了对政治、金融和社会构造当代化的强烈渴望。与此同时,天下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感情强烈,人们渴望通过当代建筑使自己所属的国家与民族性得到强化与认可。澳大利亚的建筑设计也像当时天下上许多国家一样,在追求当代性的同时,也开始看重其地域性。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景象宜人,被称为“阳光之州”,其分外的亚热带景象为当代主义建筑的地域性适应与领悟供应了条件,然而该地区的当代建筑思想与实践却鲜为海内建筑界所知晓。1984年《天下建筑》揭橥的《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一文是已知最早的昆士兰当代建筑先容。随着1988年,世博会在布里斯班南岸召开,南岸公园改造工程受到了海内关注。2010年,薛求理与张晓春两位老师结合自身在昆士兰的体验,分享了对昆士兰当代建筑关注地域与景象特色的初步印象。除此之外,海内险些没有对昆士兰当代建筑思想与实践的深入谈论。
当许多国际主义建筑师为了追求形式与风格,利用机器透风等手段知足室内舒适度的问题的时候,昆士兰建筑师从一开始就关注了地域性,思考如何将本土建筑当代化,产生了以亚热带景象和社会文化特色为内核的当代建筑思想与实践。昆士兰大学建筑史学家与理论家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教授将二战后这一期间(1945—1975年)兼顾地域性与当代性的昆士兰当代建筑命名为“温热当代主义”(Hot Modernism),于2015年举办了同名展览,并出版了同名著作。
▲ Hot Modernism:Queensland Architecture 1945—1975
本文先容了以昆士兰为紧张地区的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思想。文章第一部分先容了温热当代主义的背景与特色;第二部分通过罗宾·吉布森(Robin Gibson)的实践作品,进一步阐释了温热当代主义的特色;第三部分通过追溯昆士兰州早期建筑教诲及国际互换等干系内容,以理解温热当代主义的思想起源;第四部分将温热当代主义置入国际当代主义的地域性反思语境中,指出其对当代建筑的贡献及其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启迪及其对天下建筑发展的贡献。
一、温热当代主义
1.温热当代主义的背景
当代建筑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由于澳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追随英美,澳洲的当代建筑可能也是最靠近当代主义建筑主流的一支。1930年代起,伴随着工业化、移民潮与贩子阶级的兴起,形成了大众消费和中产阶级为根本的社会构造,使住房以及公共建筑的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澳洲建筑师们没有盲目地信奉当代主义准则,对英美的建筑履历采纳了学习而非照搬式模拟,将英美的当代主义履历与本土的材料、景象与建造特点结合,发掘本土建筑的当代性,发展出澳洲当代建筑的独特身份认同。
早期欧洲移民采取当地廉价耐久的木材,以底层架空的形式办理积水问题并担保透风,创造了适应昆士兰亚热带湿热景象的特色民居Queenslander。Queenslander采取了深远的出檐以遮挡强烈的直射阳光,形成了半开敞的活动空间,称为游廊(verandah),孕育了独特的社会生活习气。
▲ 昆士兰州民居Queenslander
一批昆士兰青年建筑师将当代主义思想运用于昆士兰亚热带景象区,设计了一批具有分层屋顶系统、墙壁透风以及游廊的景象性实验住宅,而在形式上却摈弃了所谓的Queenslander风格。个中最有范例的代表是建筑师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通过掌握建筑剖面形式形成气压梯度,以最大化空气流动,设计了适宜亚热带景象的分离式单坡屋顶住宅以及斯蒂夫·卓特(Steve Trotter)设计的马瑟斯住宅(Mathers House)通过对屋面景象相应事理的关注,以烟囱式的屋面,加速了室内湿热空气的流动。昆士兰建筑师以兼顾地域性与时期精神的昆士兰当代住宅为出发点,结合当地条件(尤其是地理和气候环境条件)与身份认同,为澳洲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奠定了根本,发展出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反过来又丰富了当代主义的地域化实践。
▲ 马瑟斯住宅(Mathers House)
2.温热当代主义的特色
温热当代主义反响了澳洲东部(尤其是昆士兰州)在二战后的地域性当代主义建筑实践。由于亚热带景象文化与社会生活履历无法被行政辖区边界生硬的割裂,温热当代主义建筑的分布范围也无法与昆士兰州的边界完备重合。因此,只管昆士兰地区作为温热当代主义建筑的代表地区,但温热当代主义实践并非仅存在于昆士兰州,还包括了新南威尔士州的北部地区。
温热当代主义摆脱了以形式符号来抵抗国际风格的浪漫式地域主义,而是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语境、景象、光芒,以及建构形式,将其内化为本土建筑的设计动力,其内核是基于昆士兰本土气候与社会文化的地域性反思,符合了建筑理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提出的“批驳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特色和原则。因此,可以说温热当代主义是批驳的地域主义在地理空间上的澳洲实践。
只管目前对温热当代主义尚无统一的定义,但仍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色:
1)景象的舒适性:基于对昆士兰亚热带景象的理解,恰当地利用遮阳、架空、设置游廊等方法促进室内空气流动。
2)环境的适应性:不局限于景象环境的适应,更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尊重了与当地景象相适应的地方社交文化与生活体验,以及对建成环境的适应,尊重建成环境的氛围。
3)空间的流动性:受密斯等当代建筑先驱影响,在建筑平面中表现涌当代主义建筑空间的自由渗透与流动性。
4)材料的当代性:从本土建筑的石材、木材,逐渐转向利用可塑性强的混凝土材料。
5)建造的便利性:充分利用当代建筑的模数化思想,以模块化的建筑材料完成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二、温热当代主义实践——以吉布森的建筑实践为例
昆士兰建筑师罗宾·吉布森(1930—2014)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是温热当代主义的紧张建筑师代表之一。他于1948—1954年就读于昆士兰大学建筑系,接管了当代主义建筑教诲,毕业后前往伦敦事情并游历欧洲大陆,广泛稽核欧洲当代建筑,后又回到布里斯班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吉布森生平实践浩瀚,并大多分布于昆士兰州,成了昆士兰州宝贵的建筑遗产。本节将通过解读其建筑作品,以进一步理解温热当代主义的特点。本节将通过解读其建筑作品,以进一步理解温热当代主义的特点。
▲ 罗宾·吉布森
1.当代住宅的亚热带变体
和许多建筑师的执业之路类似,吉布森早期的项目紧张是一些住宅以及零售商店的设计。个中,吉布森的住宅设计则潜移默化地受到昆士兰民居Queenslander的影响。不同于Queenslander在视觉上的临时性,吉布森的温热当代主义住宅看起来更加精细,有着永恒的稳定感与当代性。个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Ascot地区的佩林斯住宅(Perrins House)和位于Yeronga地区的莫卡塔住宅(Mocatta House),二者分别得到了1963年和1966年的住宅设计奖。
作为吉布森早期温热当代主义实践的代表,佩林斯住宅采取了深远的出檐,扁平的钢板层屋面形式,严格的网格化开窗法,以及在Queenslander中较为少见的内庭院,使得阳光可以撒进每一间房间。内庭院将入户门进行消隐,隔绝临街的吵闹,同时吉布森对庭院的处理上,将其屋面框架围合起来,使得庭院对天空的裁剪坚持了一种几何完全性。佩林斯住宅的意义在于它基于本土民居的热舒适性需求,在昆士兰地区创造了一种包含微景象环境的新内庭院平面模式。
▲ 佩林斯住宅(Perrins House,1963年)
莫卡塔住宅建于一块紧临布里斯班河的园地,延续了内庭院模式的新平面类型(内院后来被改成一个泳池)。吉布森在面对河景的一侧设置了宽阔的游廊,知足澳洲人热爱室外活动的需求。扁平的屋面出檐深远反响了吉布森对昆士兰亚热带景象的考虑以及对Queenslander在热舒适性上的继续,也展现了当代主义对澳洲住宅的影响。此外,莫卡塔住宅中的当代建筑语汇也有着向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致敬的局部处理,比如事情间的转角窗让人遐想到法古斯工厂的转角处理,入户平台(terrace)则看得出范斯沃斯住宅的影响,而公共空间部分隔墙的处理又显示出流动空间的影子。
▲ 莫卡塔住宅(Mocatta House,1966年)
2.向欧美当代主义致敬
住宅作品的成功也很快为吉布森在1970年代赢得了一系列机构的委托项目。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为其母校昆士兰大学设计的中心图书馆(Central Library)和梅恩礼堂(Mayne Hall)。两座建筑分列昆士兰大学校园轴线两侧,是温热当代主义在昆士兰州的标志性作品。这一阶段的温热当代主义领悟了当代主义建筑最前沿的思想,更多展现了对欧美当代主义的理解与内化,表示了密斯的精细纯粹性、柯布西耶的模数思想,以及路易斯·康的做事与被做事空间思想。
▲ 昆士兰大学中心图书馆(左)和梅恩礼堂(右)
1960年代末期,昆士兰大学决定建造新的中心图书馆,用于容纳社会和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收藏,同时也为图书馆事情职员和行政职员供应住宿。新中心图书馆于1973年初启用,其设计与建造充分表示了模块化预制件的思想。预制的外墙构件与建筑的柱网尺寸呈现1:2的模数关系,即每两块预制外墙总尺寸即是一个单位柱网尺寸。预制的外墙构件设计为可拆卸和重复利用的两面,提高了建造效率,为了保持最大的灵巧性,除了两个做事核心外没有其他的内部承重墙。从材料外不雅观上来看,混凝土预制件表面由于砂石配比关系,呈现出毛糙、沉重与磨砂质感。然而,与现场浇筑留下生硬的模具痕迹比较,其预制构件的每一个模块边缘都有倒角处理,显得格外精细。1973年,与中心图书馆同时开放的还有位于校园主轴线西侧的梅恩礼堂。在空间设计上,吉布森将具有做事功能的楼梯间等空间置于主体空间之外的做法,使得被做事的主领会堂得到完型,显然有学习路易斯·康的空间处理手腕的意思。此外,为了实现大型集会的无柱大跨空间,礼堂采取了钢构造,并向外悬挑约6~7米,以抵消部分柱跨间的弯矩,同时在形式上也形成了类似Queenslander的深远出檐。从地域景象方面考虑,该方案执政阳的北侧(南半球)采取了厚实的混凝土材料以遮挡灼热的直射阳光,而背阴的南侧为透明落地玻璃的设计,在室内可以直接瞥见毗邻的昆士兰大学标志性主楼。钢构造框架支撑着出檐深远的屋面,合营南侧大面积整洁分割的落地玻璃,处处显示出密斯1960年代末期落成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影子。
▲ 昆士兰大学中心图书馆平面图
3.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设计
经历了住宅、教堂、校园文化建筑的设计,吉布森的温热当代主义设计思想日趋成熟。1973年,吉布森赢得了昆士兰美术馆的竞赛。基于对昆士兰州文化建筑需求的考虑,州政府在1975年决定将昆士兰美术馆项目进一步扩充为昆士兰文化中央建筑群,成为最具规模的温热当代主义作品。
▲ 昆士兰文化中央模型与总平面图
吉布森对文化中央的设计方法依然是基于严格的模数与几何规则。不同的是,昆士兰文化中央已经从建筑设计发展为一个城市设计。该项目深受旧金山奥克兰博物馆将景不雅观与建筑形式领悟的观点启示和影响,以亚热带景象景不雅观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互助为辅导思想,利用植物公园与河流景不雅观创造一种适应昆士兰的柔和蔼氛与微景象环境。景不雅观上来说,吉布森敏锐地捕捉到场地视觉范围内更广阔的亚热带城市景不雅观,并通在斯坦利街(Stanley Street)的上方建造一个广场,以联系美术馆与布里斯班河,使河岸与对岸城市景不雅观在园地内的主要性得到了加强。此外,水元素串联了美术馆建筑内外景不雅观,使其统一性得到加强。美术馆内有一处带有水面的大厅,名为水景堂(Water Mall)。水景堂的水面一贯延伸至室外空间成了一个空间线索。广场上的瀑布喷泉不仅是前院的建筑元素,而且跌落的水花声起到了弱化墨尔本街(Melbourne Street)交通噪音的浸染。水景的加入带来了声音、湿度与动感,将城市空间从静态转向动态,创造了城市声景(soundscape),延伸了馆内外的互动,丰富了美术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体验。
▲ 昆士兰美术馆与旧金山奥克兰博物馆比较
▲ 昆士兰美术馆的以“水体”为线索的空间建构
吉布森环绕美术馆设置了开敞的游廊,串联了文化中央的各附属建筑与外部环境,尽可能地让人们享立室外的阳光与景象环境;而在图书馆的设计则采取了退台式设计,以供应更多室外交流空间,知足亚热带景象下的社交文化。2006年的图书馆扩建工程继续了温热当代主义思想,面向外部园地设置了出挑阳台(称为Queensland Terrace)。这样的空间处理与Queenslander的游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面向街道时,Queenslander总会将游廊转向临街的一壁,创造一个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积极空间以促进屋主和路人的社会性互换。这种优先将游廊设置在临街位置的老例表明,其社交成分比景象成分更具有决定性。
▲ 昆士兰图书馆扩建部分的出挑阳台Queensland Terrace(由多诺万·希尔与佩德·索普事务所设计)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游廊空间和出挑平台也可以被看为难刁难Queenslander游廊的景象与社交属性的当代化转译。
作为一个城市综合体,文化中央各建筑基地的人行交通设计是至关主要的。吉布森参照其从前设计的皮恩坎巴谷仓(Pinkenbawheat silos),仿照谷物在厂房的各部分间运送的事理,在不同高度设计了人行天桥与架空平台,以确保行人能够在文化中央建筑群之间安全舒适地穿梭。个中最主要的一个关键元素是墨尔本街上方的步辇儿天桥。天桥战胜了墨尔本街对园地的分隔,将建筑群联系起来。此外,文化中央还通过搭建平台广场,预留出广场下方的停车场与车行道,将人车分流,进一步影响了全体布里斯班主城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可以说文化中央更像是一个城市设计,而非仅仅是建筑设计。人性化的人行交通设计将文化中央塑造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巨构”,也是温热当代主义差异于当代主义的“温热”所在。
以吉布森为代表的昆士兰青年建筑师,结合对亚热带景象舒适性与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考虑,接管当代建筑空间的流动性,采取了预制化、模数化的思想,确保了建造的便利性,完成了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实践并塑造了独特的温热当代主义城市景不雅观。
三、温热当代主义思想溯源
1.罗伯特·卡明斯与昆士兰早期当代建筑教诲
温热当代主义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尤其是昆士兰的早期建筑教诲。1918年,布里斯班中心技能学院(CTC)成为昆士兰第一所颁发建筑学文凭的学校。随后,昆士兰州最负盛名的砂岩学府昆士兰大学成立建筑学专业,并于1937岁首年月次颁发其建筑学文凭。得益于一批早期在欧洲学习的澳籍建筑师与一批欧洲本土移居昆士兰州的建筑师在这两所传授教化机构中担当教职,欧洲当代建筑逐渐成为建筑教诲的重点,也使欧洲成为昆士兰的紧张建筑文化参照点。当然,欧洲并不是昆士兰当代建筑发展的唯一影响来源。由于澳洲独特的地缘政治情形,昆士兰的建筑师有机会同时打仗多个国家的建筑思想。1930年代末,澳洲建筑师已经对一系列美国当代住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美国加州住宅;1950年代,澳洲建筑师对日本传统建筑的研究转向,则反响了亚洲建筑的影响。多元的建筑思想在昆士兰建筑教诲界交汇领悟并促进了昆士兰本土的建筑反思。
▲ 皮恩坎巴谷物传送装置与昆士兰文化中央天桥
罗伯特·卡明斯(Robert Cummings)被认为是昆士兰当代建筑教诲的奠基人。罗伯特·卡明斯出生于布里斯班,1916年进入CTC夜校学习,于1924年得到了奖学金前往伦敦建筑协会进行深造,并于1930年回到布里斯班,在1931年景为注册建筑师。卡明斯热衷于建筑知识的传播,不仅在媒体向"大众传播建筑知识,还兼任了母校CTC的建筑学西席的职务。在1937年昆士兰大学成立了建筑学专业后,卡明斯辞去了原来在CTC的职位,成为昆士兰大学建筑学专业首任西席,并亲自教授建筑史与建筑技能课程。
卡明斯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更是一名长于社交的建筑教诲家。比较于CTC职业建筑师模式的培训,卡明斯致力于将前辈的当代建筑思想进行系统性的传播。基于他曾学习于伦敦建筑协会,理解英国建筑教诲,同时也与欧洲其他国家建筑师与学者有密切关系的根本,他为昆士兰大学的建筑教诲的发展做了长期方案,约请了一批深受当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建筑师来共建昆士兰大学建筑系。在卡明斯的努力下,卡尔·兰格(Karl Langer)、约翰·希契(John Hitch)等欧洲建筑师加入了昆士兰大学,使得昆士兰大学的建筑教诲体系不断壮大。
2.卡尔·兰格对当代建筑的“亚热带化”反思
昆士兰大学的当代建筑教诲初步塑造了温热当代主义的雏形。尤其是建筑系西席卡尔·兰格巩固了当代主义对昆士兰的影响。1940年,在卡明斯的约请下,奥地利移民建筑师卡尔·兰格开始执教昆士兰大学建筑系,并将多元化的想法引入昆士兰大学的当代建筑教诲。最初,卡明斯创立昆士兰大学建筑系初期的传授教化课程大纲紧张是仿效其在伦敦建筑协会访问时的布扎(Beaux-art)课程体系,即关注设计中的比例与组合演习。随着兰格的加入,课程体系逐步多元化。兰格向彼得·贝伦斯等当代主义建筑师学习来的履历,直接促进了二战后昆士兰当代建筑与教诲的发展。他对柯布西耶的项目和出版物的兴趣匆匆使他对模数与黄金分割的研究,并进一步对日本传统建筑的模数关系产生了兴趣,继而对温热当代主义中的模数化与预制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兰格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对当代主义的地域性批驳反思。他的建筑实践中带有当时最前沿的当代建筑思想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反思,并对昆士兰独特的地域性景象有着深刻理解,对昆士兰当代建筑的“亚热带化”有着决定性浸染,启蒙了温热当代主义的思想。当欧美建筑师不断扩大当代建筑的影响,并在1930年代掀起“国际式”的同时,澳大利亚却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条件以及战后的经济发展与有限的人口情形,并未盲目跟从国际式建筑风格。兰格以及当时一批昆士兰建筑师与学者对当代主义建筑地方化的共识,可以作为欧洲当代主义的延伸,通过科学(定量)和人文(定性)的方法来研究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建筑问题,并基于昆士兰地区的日照与景象特色的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昆士兰景象影响下的建筑学研究成果
他们关注功能实用及与昆士兰地区独特景象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其与当代建筑设计领悟。比较于欧美大陆紧张地处温带地区,昆士兰位于南太平洋的亚热带地区,因此昆士兰州的建筑师已经意识到国际式并不能适应国际上所有地区的建筑设计,并在欧美建筑界于1970年代提出“批驳的地域主义”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地域性,尤其是地域的景象性在当代主义建筑设计中的决定性浸染。因此,当代主义和气候相应式设计(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这两个观点被糅合在一起。
兰格在其所著的Subtropical Housing(1944年)手册中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谈论了住区方案、经济、采光、透风等问题,提出了“布里斯班日照图”作为当地新住宅区方案与住宅设计的依据。兰格将景象问题、室内外生活办法和花园作为住宅的“小气候”与欧洲理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昆士兰亚热带当代住宅模式。这种住宅模式接管了昆士兰民居Queenslander的游廊空间,将其用于调节西晒景象、以及分隔公共与私密空间,并供应了可扩建空间,可以说是温热当代主义的早期原型,对昆士兰早期当代住宅设计有明显的影响,也是吉布森内庭院住宅模式的雏形。
▲ 布里斯班日照图
▲ 卡尔·兰格的昆士兰亚热带当代住宅模式(赤色:游廊空间;蓝色:可扩建空间)
3.建筑期刊与事务所演习事情
在昆士兰早期当代建筑教诲中,国际建筑期刊与建筑事务所演习也塑造了昆士兰青年建筑师对温热当代主义思想的理解。当时的昆士兰建筑学子渴望最前卫的建筑书本和杂志,以跟上国际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建筑期刊杂志对昆士兰年轻建筑师的当代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k。对同为昆士兰大学校友的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师斯蒂夫·卓特来说,英国的Architectural Review和美国的Architectural Record两本杂志对其影响较深。卓特阐明道,“由于二战期间,美国表现出的前辈性,使得很多建筑系学生都向美国当代建筑寻求灵感……而美国的建筑期刊上又刊载了很多关于日本园林和建筑的文章。”这也阐明了为何卓特早期的设计表现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住宅与日本庭院风格的影响。
此外,据当时许多建筑师回顾,只管学校的给了他们建筑学启蒙教诲,但是演习事情中的收成彷佛更加明显。个中,许多温热当代主义青年建筑师代表(包括吉布森、道尔顿等人)的简历中都注明了曾在海耶斯和斯科特(Hayes & Scott)建筑事务所和西奥·希恩及其合资人事务所(Theo Thynne and Associates)的事情演习经历,可见影响之大。
海耶斯和斯科特是昆士兰大学建筑系的早期毕业生,也是二战后布里斯班“二十世纪亚热带”温热当代主义的早期代表。国际建筑师对海耶斯和斯科特的影响深远,这紧张是由于卡明斯、兰格等建筑师在昆士兰大学的传授教化,将柯布西耶、密斯和阿尔托等国际建筑师的设计思想通报给他们。海耶斯和斯科特在事情期间的辅导互换以及事务所丰富的馆藏书本和期刊为温热当代主义的发展供应了土壤,直接影响了包括吉布森在内的许多在昆士兰事情的青年雇员建筑师。
4.外洋旅行与实践的影响
外洋旅行与实践也影响并塑造了昆士兰青年建筑师的温热当代主义思想。欧洲之旅是一个主要的机会来补充、整合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以此为契机打开了国际建筑视野。英国是澳洲人最有血缘情结的欧洲国家,是通往欧洲大陆的门户,也是多数昆士兰建筑学子融入天下当代建筑话语体系的第一站。
1956年,吉布森毕业后前往伦敦的休·卡森爵士和内维尔·康德事务所(Sir Hugh Casson and Neville Conder)事情。彼时,事务所正卖力伦敦动物园象馆的设计。比拟象馆项目,1970年代落成的昆士兰大学中心图书馆、梅恩礼堂与象馆在在材料利用上具有近似性。其余,这不由得使人联系到1963年落成的“粗野主义”代表作品耶鲁大学鲁道夫楼的“灯芯绒混凝土”表面。从韶光节点上来看,紧跟欧美当代建筑思想的吉布森在设计这些温热当代主义校园建筑上,显然也受到了粗野主义的干系影响,也侧面验证了期刊媒体的传播力。
▲ 梅恩礼堂北侧、伦敦动物园象馆与耶鲁大学鲁道夫楼的材料比较
1955年起,澳洲皇家建筑师协会设立了西萨克拉夫特奖金(Sisalkraft Scholarship),旨在为年轻建筑师供应旅行和学习建筑和建筑行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了温热当代主义的发展。昆士兰建筑师詹姆斯·博雷尔(James Birrell)和斯蒂夫·卓特分别于1961和1963年得到该奖金帮助,稽核了当代主义对方案和建筑实践的影响,并以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了旅行成果。
博雷尔的足迹遍布欧美、印度和东南亚,稽核了许多独立建筑师的事情,对其在日后的建筑布局设计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比如,他将在伦敦和米兰学习到的遮阳、预制混凝土和双层玻璃布局,适应性地利用在昆士兰大学JD Story大楼的设计中。同时,这次旅行也建立了博雷尔对美国建筑师沃尔特·伯利·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的崇拜,为这位伟大建筑师撰写了享誉国际的传记,阐述了格里芬在澳大利亚都城堪培拉的方案方法。
卓特基于旅行中对地域景象和园地的理解,出版了游记Cities in the Sun,剖析了干热和湿热地区的城市中当代建筑设计的原则。旅行使卓特深刻意识到景象对建筑的影响,并指出“印度和美国的原始建筑……虽然有相似的组织模式,却呈现出完备不同的建筑”。正是基于这种对地域的理解以及对景象和园地的尊重,卓特加强了昆士兰建筑界对天下各地建筑的兴趣,特殊是亚洲建筑形式与多元文化的支持,为昆士兰独特的温热当代主义设计思想做出了贡献。
▲ Cities in the Sun
可以说,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通过国际事情经历与旅行完成融入天下建筑文化的仪式,带着战后国际当代建筑的第一手履历回到昆士兰,将新建筑措辞和技能融入亚热带的建筑实践中,进一步影响了自1960年代起的温热当代主义建筑思想。
四、温热当代主义与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谈论
1.国际当代主义的地域性反思
昆士兰大学于1930年代末期引入欧洲建筑师进行当代建筑的传授教化与地域性反思,并从1950年代真正奠定了温热当代主义思想。实际上不但是昆士兰,比拟同期间当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非欧美国家的建筑师都对当代主义进行了一些地域性的反思。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曾与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共事,影响了其早期作品强有力的混凝土形式。凭着对印度建筑文化的理解,他的设计逐渐朴素务实化,除了尊重印度的景象条件,更表现出尊重社会与经济现实的地域现实主义,而非符号化的“伪地域主义”,发展出与印度历史文化和时期变迁相和谐的建筑语汇。
孟加拉建筑师穆扎鲁尔·伊斯兰姆(Muzharul Islam)摒弃了“国际式”,结合当地的景象与人文环境,对当代建筑进行了地域性改造,考试测验建构具有“民族精神”的本土当代建筑。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采取现有材料与技能条件下的地域性建筑,表示了对园地与热带景象环境的应对,具有相似的空间特点与组织形式,形成了景象适应性的建筑措辞。
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在国际产生了两种思路:通过既有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展示地域文化,与通过对地域景象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应对来形成新建筑文化。不同于20世纪中国“固有式”当代建筑的符号化地域表达,昆士兰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师们与印度、孟加拉等国家建筑师都选择了后者,并险些有着相同的设计发展路径,即领悟了当代主义与当地的景象、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并终极期望借由建筑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走向了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
2.温热当代主义对我国建筑学的启迪
当代主义建筑之于中国也是外来事物,温热当代主义的履历见告我们,当代主义建筑要在中国生根,一定也须要结合中国条件,发展出中国特色。与温热当代主义不同的是,中国的建筑传统使文化符号(而非地理、景象要素)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师考虑的优先项。此外,当代主义盛期的互换结束和后当代思潮在改革开放后的涌入,使得当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显得支离破碎,当代主义的地域化(中国化)发展也表现为中国建筑元素的形式化、装饰化表达,如大屋顶、斗栱及各种纹样装饰,并没有如温热当代主义那般发展出以景象、社会文化与经济特色为核心的建筑思想。
时至今日,温热当代主义仍给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以启示,尤其是与澳洲亚热带景象特色类似的广东、广西以及云南地区。温热当代主义展现了亚热带地区以空间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多样且精细的遮阳设计,经济适用的形式措辞以及与自然景不雅观的联系,作为设计中的基本元素。同时,温热当代主义建筑实践供应了一种从普适化到地域化的当代建筑操作方法,即基于本地的地理、景象与文化特色的内核,引入新材料、构造与布局技能,并进行适应性空间关系调度,从基本的利用事理出发,而非风格与形式特色出发,从而创造属于本地的建筑文化。
五、结语
二战后初期,一批欧洲移民或归国建筑师带来的建筑思潮开启了昆士兰当代主义建筑实践,并从一开始就关注了昆士兰的亚热带景象特色,匆匆成了温热当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抽芽。可以说温热当代主义从抽芽时便是在地域性的根本之上引入了当代主义特色,而非地域主义般在当代主义上叠加了地域性元素。这种先后关系决定了温热当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对当代主义带有批驳性精神。随后,在他们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一批青年建筑师反思二战后国际当代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昆士兰的亚热带地域性与景象性,探索了昆士兰建筑的地域性与当代性表达,将昆士兰以一种“温热当代主义”的建筑与城市景不雅观呈现给天下。
当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不同的风景、景象和建筑传统,而昆士兰的温热当代主义建筑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温热当代主义表示了受景象成分影响的地域建筑表达模式,并融入了当代主义的前沿思想,供应了舒适的建筑体验,包括了空间性舒适与景象性舒适;此外,温热当代主义表达了超越国际当代主义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具有温度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提升了对建筑场所性的感知,展示了国际当代主义碰着昆士兰地域文化认同产生的新发展。
【声明:感谢昆士兰州立图书馆、昆士兰大学图书馆、昆士兰大学建筑学院以及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教授供应的干系资料。感谢昆士兰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洛伊德·琼斯(Lloyd Jones)对文中吉布森作品的先容与示正。感谢研究中得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学院赵辰教授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的帮助;同时,感谢南京大学毓秀博士后学院的帮助。】
(本文节选自《温热当代主义:昆士兰亚热带建筑特色与思想初探》,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2年6月刊,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