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入口设计、北京后海北沿四合院片区改造设计、北京玉河片区四合院建筑设计、APEC雁栖塔……这都是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天鸿圆方设计院梓人事情室主持设计师韩为的代表作。
作为一名中式建筑设计师,韩为对中国古建筑的喜好深入骨髓,30多年的中式建筑研究与设计事情,使他成为古建筑领域的专家型建筑师,并受邀成为北京市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事情的任务方案师。
近日,本报就中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对韩为进行了专访。

改造胡同:

京派古建筑设计包装 生态建筑设计

做百姓和政府间的纽带

美术文化周刊:请您先容一下北京市东城区的“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事情。

韩为:我参与这项事情已经有两年半了。
2017年,为贯彻落演习近平总布告察看北京时强调的“着力提升都城核心功能”“培植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管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的哀求,东城区启动了“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操持,为了担保整治效果,全面履行了两师制度,即任务建筑师制度和任务方案师制度,12家有名设计院和大学向东城17个街道分别叮嘱消磨任务方案师团队,全程参与街巷设计和改造事情。
个中,我的团队卖力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和崇外街道的街巷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升事情。

美术文化周刊:在胡同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该如何保护胡同的旧日风情?

韩为:如何改造胡同,让百姓生活更便利舒适的同时,保持北京独特的建筑风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一贯在思考的问题。
和老北京比较,现在的胡同承载了太多的内容,从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
我们接手项目后,首先便是深入现场,看一看胡同的现状,听一听百姓的心声。
一进去就创造很多问题,很多屋子险些是危房,胡同太窄又没有路灯等,胡同整治确实迫不及待。

胡同改造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
作为建筑师,我的历史任务感油然而生。
怎么把北京的胡同保护好?我们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比如,把违建拆掉,架空线入地,使胡同的空间变得疏朗。
对付不能减掉的空调外挂机、宣扬栏等要进行美化包装。
此外,还要因时制宜,建一些口袋公园等。

这个过程非常难,首先要投入大量精力搜聚居民的见地,之后才能做方案。
比如在某地方案停车位,阁下的居民是否赞许;在窗户下栽种绿植居民会不会嫌挡光,很多详细的细节须要磋商。
和居民磋商完后,再向街道居委会和区里进行申报请示谈论,终极形成设计方案。
方案师实在是百姓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纽带。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提升胡同的美感,彰显胡同的文化品位。
截至目前,新鲜胡同已经改造完成。
我认为,未来的北京胡同该当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社区,环境好,居民本色高,代表北京的形象。

中式设计:

实用又不失落美感

美术文化周刊:您如何进入中式建筑设计这一领域?

韩为:我出生于北京的书喷鼻香门第,自幼就住在四合院里。
爷爷也对我有很多教导,使得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
大学时我学的是建筑专业,并在毕业之后进入了北京市房屋建筑设计院事情。
该单位承接过很多国家重点工程,包括古建的修缮和掩护,设计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等。
当时,我紧张的事情是对古建筑和仿古建筑进行修缮和设计。
在修缮和建造的过程中,要完备按照古代的规制和哀求来,从工艺到材料都是如此。
在此过程中,我对中国的古建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学习。

美术文化周刊:在您看来,中式建筑应是什么样的?您心中的四合院是什么样的?

韩为:中式建筑,便是中国式建筑,既包括我国古代、近当代的建筑,也包括现在乃至未来的传统形式建筑。
中式建筑有着独特的美感。
如京派四合院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垂门回廊、灰砖青瓦,美不胜收,正如凝固的诗歌和绘画,赏心悦目。
不仅如此,中式建筑还深刻表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风水学、气候学、伦理学,以及独特的建造工艺等,有着深刻的内涵。
每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置身个中的人可以感想熏染到建筑文化的力量。
时至今日,哪些建筑文化须要继续,哪些可以摒弃,须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的代表,几百年来,四合院的围合构造和整体的形制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它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须要和中国人的生理和生理须要。
要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继续好、发扬好,就要适应当代人的须要。
评价一个建筑设计得好不好,除了要关注这个设计是不是美,是不是符合传统的形式,还要看居住的舒适度。
建筑艺术,实际上是一门实用艺术,好看实在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好用。
以是,我的追求是由我设计的中式建筑,既能够经得住人们的审美磨练,也有良好的居住体验,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建筑研究:

让我们的设计走向天下

美术文化周刊: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目前从事哪些研究事情?

韩为: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建筑文化,我和我的差错、建筑师王伟于2014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
目前我们研究了一些课题,取得了干系成果,并且利用在设计作品中。
比如中式建筑的噪声研究、抗震设计研究、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胡同和四合院的风环境研究等。

我们也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举个例子,古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有一个弧度,为什么南北方的弧度不一样?我们请清华大学的博士帮我们打算了这条曲线。
此外,研究院还约请过中国建筑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授课,招贤纳士,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青年研究设计人才,为中国传统建筑继续和发展做出贡献。

美术文化周刊:您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

韩为:我现在的设计,虽然利用当代的材料,领悟西方的建筑理念,但利用的依然是中国的建筑措辞。
为了深入研究西方的经典建筑,我曾多次赴国外稽核,希望可以通过中西方建筑的结合,让中式建筑宜居宜赏,并授予其新的生命力。

我希望能够不断缔造出讲中国措辞的国际化建筑。
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国际化团队,包括美术建筑师Tom Chie、喷鼻香港精装设计师Benny law、加拿大软装设计师Ken Laung。
我们的设计已经走向了天下,比如美国洛杉矶徐荣祥纪念馆、英国伦敦某庄园四合院、英国伦敦中国文化中央等,有些已经落地,有些即将落地。
我在努力把每一个作品设计成为一件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如果200年后,我设计的建筑在拆除前须要开会论证一下,这便是我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