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良文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耿马欧式建筑设计 建筑法规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教授 朱良文

论及民族建筑的传承发展,民族浩瀚、民族建筑资源丰富的云南该当带有范例性。
数十年来,笔者身处此地高校,打仗此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感触颇多。
回顾云南当代的进程,深感民族建筑的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对民族传统建筑的认识与调查研究

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先辈涉足西南,开启了对我国西南一带传统古建筑的调查研究。
先辈们曾容身昆明龙泉镇,刘致平师长西席对此地调查完成的“云南一颗印”一文(图1)更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开山著述之一。

图 1 刘致平师长西席的“云南一颗印”(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解放后,60年代初原建工部曾哀求各地组织对传统民居进行调查。
鉴于云南聚居着汉族及25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民居具有类型丰富、文化多元、相对完全等特点,云南对此较为重视。
云南省设计院(当时为云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在王翠兰总建筑师带领下,从60年代起对省内各地先后开展了多次调查研究,成果颇受海内同行关注(图2),成为云南省研究民族建筑的先驱。

图 2 云南省设计院编写的《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笔者1975年初调入正在筹建中的云南工学院(后合并为现昆明理工大学),在卖力筹建其建筑学学科时意识到云南多民族建筑的丰富资源,提出把民族建筑研究作为其学科培植的特色之一,得到高下共同认可,并开始亲自投入个中;其后,既有蒋高宸、杨大禹等一批学者长期的专门研究,又有广大师生广泛的普遍参与,至今从未中断。
同时,云南各设计单位及高校的干系学科长期都有大量设计职员及师生不间断地参与,形成了云南民族建筑传承发展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

不过有两点也该当总结反思:一是云南省设计院早期首创的以地方民族建筑研究带动建筑创作、形成设计院自身上风的传统,在后来的岁月中坚持不敷,未能发扬光大、推动包括自己的各设计单位形成云南有影响的设计派别与风格;二是云南长期在民族建筑的研究中缺少有力的互助与互换,一样平常性成果重复较多,未能在民族文化大省的建筑发展理论上有所建树。

二、对传统城镇、民族聚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处于我国西南一隅的云南相对来说经济及交通发展较为滞后(特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但这对付传统的保护倒是一个有利成分。
总体看云南在传统保护方面相对比样不错的。

图 3 丽江古城鸟瞰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图3)、巍山的古城保存非常完全,大理古城、剑川古城也相对无缺,建水、会泽、通海等也保护得不错。
云南传统的历史文化古镇资源甚多,剑川沙溪古镇(图4)、腾冲和顺镇、大理喜州镇、䘵丰黑井镇、姚安光䘵镇等等一大批古镇至今保护无缺。
当然,古城镇的保护与发展始终是一对抵牾,在保护发展过程中不乏抢救的惊险,也有拆毁的遗憾,更有保护事情的艰辛。

图 4 剑川沙溪古镇

全国各地的名城、古镇都是旅游的主要资源,云南的这些名城古镇本日也都是这个“旅游大省”中的主要景点。
旅游为这些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其保护,这是旅游的正面影响。
不可否认,旅游这把“双刃剑”也给它们带来了环境压力加大、“商业化”过重、历史环境培植中的损毁、人文景不雅观淡化等等负面问题。
抵牾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因抵牾而取消旅游,只有面对抵牾,不断调度政策、采纳方法、办理问题,云南省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丽江、大理等地也便是不断在这样的抵牾中提高着。

从2012年起,国家大抓传统村落事情,无疑对各地村落的保护起到很大的推动浸染。
云南的民族村落寨浩瀚,目前评上国家级的传统村落有708个,占全国的10.4%,数量居全国第二,大理、保山、临沧等州市及建水县相对集中较多。
这些村落近几年在国家、省的支持下,在环境整治、根本举动步伐改进、传统风貌保护方面普遍有较大进展,少量也以旅游、生态农业等促进了经济发展,涌现了一些如临沧翁丁村落(佤族),元阳阿者科村落(哈尼族),澜沧景迈山翁基村落(布朗族),糯干村落(傣族)(图5)及建水团山村落,腾冲银杏村落等明星村落。
然而对云南大量的村落(很多是未评级的传统村落)来说,保护状况不容乐不雅观。
一些民族、尤其是较小民族原有的原生态聚落空间已近乎消逝;大量偏远地区、山区的穷苦型村落(多数是民族村落,且形态极具特色)因其交通差、经济差、村落根本举动步伐差、居民房屋质量差、各界关注度差等各种成分造成其至今保护发展难上加难;空心村落征象各地皆有;也有少量传统村落(乃至已评为国家级的)因家当(如茶叶)发展带来与保护的失落衡,传统风貌受损。
总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量大面广,至今仍旧是事情的短板。

图 5 澜沧县景迈山上的糯干傣族村落寨

三、 对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文物的传统建筑,保护事情近几年随着文物修缮经费的增加而得到加强,但民间大量非文物级别的传统民族建筑(紧张是民居)则保护堪忧。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在云南城乡还大量存在的各种特色民居,近几十年随着大规模的城乡培植也不断被拆毁。

云南特有的民居类型如:木楞房(彝、纳西等)、土掌房(彝)(图6)、竹楼(傣、布朗等)、云南一颗印及白族、纳西族、滇中汉族的各种合院民居,除合院式民居至今保存较多外,其他类型的原型已很少见了。
我们不须要也不可能全部保留各种原始民居,但最少应有选择地保留一小部分当地、本民族、较早历史阶段的民居原型加以负责(有政策、有经费、有方法)地保护,否则很快就彻底消逝了,这是当务之急。
听说云南某地解放初尚有树居的遗存,笔者1985年在基诺族村落寨还记录过一幢反响其父氏社会形态的“大屋子”原型,可惜这些极具历史代价的遗存都未能保护下来。
2015年笔者在元阳阿者科村落对一幢哈尼族蘑菇房的掩护改造试验也正是“消逝危急”使令所为。

图 6 云南泸西城子村落土掌房

传统民族建筑及民居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历来多是继续自身传统、符合自身逻辑而循规蹈矩的;然而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情形下冲破了“循规蹈矩”,从而造成了某些传统的断裂。
新屯子培植中涌现了大量无序的状态(屯子新民居的“新材料”堆砌、“小洋楼”、“欧式”、布局整洁划一、仿“城市化”等等),云南不少屯子同样如此,实在令人惋惜。
面对如此状况,各地领导、建筑事情者(包括我们)在不同阶段都想办法办理,供应了不少设计方案,搞了不少竞赛,出了不少辅导性图集;然而实践证明这些办法(“方案”“竞赛”“图集”)在屯子不对路、不接地气、不管用,农人的一点钱怕被骗,要“眼见为实”。
正因如此,我们在反思自己后下决心在西双版纳走实验之路,1999年初,在勐海搞了第一幢傣族新民居实验(图7),后来在景洪又多次试验、改进,终于得到推广。
建筑师在民族建筑的创新中(尤其在屯子)负有不可推脱的实践勾引任务。

图 7 第一幢傣族新民居实验楼

四、民族建筑传统在城镇新、老建筑中的传承与运用

民族建筑的传统是城镇建筑创作的源泉,云南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
从上世纪60、70年代起,云南建筑界的本土建筑师在这方面一贯有所探索,仅笔者大概记起的如70年代的景洪某湖边傣族小楼(石孝测)、80年代的泸西阿庐古洞洞口建筑群(顾奇伟)(图8)、90年代的云南民族博物馆(饶维纯)、21世纪初的昆明海埂会议中央(张军)(图9)、本世纪10年代的元阳梯田博物馆(杜小光)等以及丽江、大理、迪庆、曲靖、楚雄、昭通等州市不少云南建筑师及高校老师的好作品。
当然,建筑创作手腕是多元的,不限于民族建筑传统的传承。
然而客不雅观地说,云南本土建筑师能在海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尚不多见;纵然在云南本地的一些主要建筑,其设计方案亦有不少外地建筑师所经办。
这不得不引起当地领导及本土建筑师的反思:如何既不守旧、开放原谅、向外地学习;又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长期接管云南民族文化熏陶的本土建筑师大胆创作、敢于打破,共同促进云南建筑创作的繁荣及民族建筑传统的传承发展。

图 8 泸西阿庐古洞洞口建筑

图 9 昆明海埂会议中央

近几年,云南各地(特殊是民族自治县)在城镇建筑风貌的整治提升中也大力运用民族建筑的传统元素为老建筑“穿衣戴帽”,力求表示自己的民族特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如西盟的佤族风貌(图10),屏边的苗族风貌,以及沧源、双江、耿马、勐海等。
在老建筑外立面的屋顶、檐口、墙面、门窗、入口等附加具有本民族装饰元素、色彩的线条、构件,使建筑风貌“焕然一新”,这种做法为老百姓喜好、领导觉得事情效果显著而加以推崇。
本来一些城镇在风貌整治提升中对某些重点建筑略加“穿着”未尝不可(特殊是民族城镇),但现在每每是整条街、乃至全城统一手腕,且有的穿着不当,有的过于繁杂,有的附加构架安全性不敷,有些色彩过于艳丽,久之易产生“审美疲倦”,同时这种做法本钱不低,故不应成为“方向”勾引。

图 10 西盟县城风貌整治中的佤族建筑风貌

从上述对云南当代民族建筑传承发展进程的简要回顾可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既有提高,也有问题,既有所作为,也有所不敷。

我国民族建筑的传统内涵是深远的,须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发掘;研究、发掘的目的在于传承与运用;只有不断传承、运用,民族建筑奇迹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它不仅涉及我们建筑专业与干系专业事情者,也涉及各级领导、企业家、社会事情者、老百姓,涉及高校、设计及研究单位、媒体及全体社会,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民族建筑奇迹的传承、发展。
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朱良文,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民居建筑大师,2018中国民族建筑奇迹终生造诣奖得到者,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教授,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196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长期从事建筑学教诲事情,先后任华南工学院西席、云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云南工业大学建工学院院长等职,曾任中国文物学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朱良文教授多年来一贯从事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特殊是云南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更以宽厚仁爱、朴实谦冲的品质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本色的建筑人才。
他主持过多项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出版有《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THE DAI 》《传统民居代价与传承》等著作;揭橥过干系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过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案、旅游景区方案与景点设计、文化性建筑项目设计等50余项。

民族建筑“大家”谈栏目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结合当前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现实须要所开设的,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展示我国民族建筑行业有名的专家、学者, 就中国民族建筑行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阐述不雅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民族建筑“大家”谈栏目,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精神风采之窗,更是其传播聪慧的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