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and Turquoise – modular designs for a maritime resort of the future”
该五年级设计专题设计课程由设计导师孟永瀚(Johann v. Mansberg) 主持。研究生赵丛丛作为课程助教,周爽作为学生组长合营。
基于海南三亚海岸附近旅游热点岛屿(蜈支洲岛)的真实地段,课程着重于处理一些旅游胜地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未来用于休闲和旅游的建筑如何能够与自然进行更友好的对话,如何能够形成更自然友好的建造办法,如何通过模块化的构造节省资源,给自然带来最小的影响是本次课程重点关注的问题。
【Scheme1/方案1】
《The Shell》
By Sichuang Zuo 左斯创
本次设计旨在为蜈支洲岛供应标志性的、具有一定理论可履行性的夏季码头翻修方案。设计过程中,由于蜈支洲岛在景不雅观、运输、环保等方面的分外性,扩大码头体量、增强运力的同时,须要考虑并选择可在当地装置的建造办法。深化中,不仅考试测验了具有海洋特色与独到形象的建筑形态,也只管即便参考建成大体量建筑的力学论证,为该形式定制出理论上的布局选型。设计课期间,对构造、园地剖析、数字化建模等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不敷之处是未能对功能进一步设计,表示出整体韶光安排仍须要更合理的掌握。
【Scheme2/方案2】
《Isle Wharf》
By Aoxue Ma 马傲雪
我设计的是蜈支洲岛的冬季码头。园地靠海,对设计影响最大的要素是自然风向,我也以此为根本进行设计。为了使建造过程对海洋及海底环境的影响最小,设计利用园地原有的码头根本,在此之上拓展。
屋顶主体为张拉膜材料,通过木制格网进行连接、支撑,供应遮阳、挡雨等功能,围合出半开放的空间,沟通人活动与自然环境。二层是开放的活动平台,一层围合出室内空间,供应必要的做事空间,并通过南北侧分开的半圆形室内空间进行流线区分,如购票、检票、登船与下船登岛等。同时在室内植入模块化单元,用作楼梯间、电梯间、后勤房等等,作为构造的一部分支撑二层平台及屋顶,预制化模块也为后续运输、组建供应便利。希望设计作为游人上岛的“第一印象”,呈现柔和形态,融入岛屿的自然背景之中。
这是个充满寻衅也很故意义的设计,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码头的利用体验,并将后续的建造一并考虑在内。在设计中,我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梳理,无论是内外空间的区分、模块单元数量布局、屋顶形态的天生与材料选择,都考虑到岛屿环境与建造过程的寻衅,同时,各个元素之间也追求统一性。评图中,高朋也对设计“利用原码头根本”的设想提出见地,对付已有部分的改造,不是大略地叠加,还须要考虑更多的环境与功能要素(比如高下水)。感谢老师一学期的悉心辅导和同组同学的帮助,一起顺利地完成十六周设计。
【Scheme3/方案3】
《Sight-SEAing》
By Hongyu Li & Xuanqi Lin 李鸿宇 林暄淇
这个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自身的需求和自然的代价之间探求一个平衡点。设计的最分外之处无疑在于园地本身——蜈支洲岛拥有全中国最独特最俏丽的海景。在这样的园地条件下设计酒店,毫无疑问是须要把住客的不雅观景体验放在第一位的。由于原来园地上高大的树木挡住了海景,为了在不毁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使得住客能够看到海景,我们想到了把酒店架高从而形成“空中社区”的观点。然而要实现这个观点就须要繁芜的支撑构造,这对付岛上的自然环境而言是突兀而不和谐的。为了减少这些人工元素的存在感,我们将“空中社区”的第五立面种满绿化,把它打造成一片供人们活动和互换的屋顶花园。绿色的第五立面一定程度上可以遮蔽下方的繁芜钢构造,使得建筑本身更加融入自然。我们认为,人与自然的最空想的关系是人们“利用”自然,即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滋扰的条件下,让自然为人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代价。
【Scheme4/方案4】
《Dancing with Nature》
By Shuang Zhou 周爽
设计地段自然景不雅观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在设计中紧张思考的问题。我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园地的连续线性景不雅观要素,提出了这样一个社区尺度的凑集住宅的方案和设计,创造了一种基于园地要素的新类型。之后又在建筑设计的尺度上对材料、细部进行了磋商与设计。从类型学研究,到方案方案提出,到建筑形体设计,园地设计,末了到细部设计,是一次非常完全的设计体验。非常感谢Johann老师的辅导。老师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实际建造履历以及耐心的辅导都让我在全体过程中学到了特殊多的知识。
【Scheme5/方案5】
《The Frames》
By Xinran Jiang 姜欣然
十分感谢Johann老师十六周的辅导!
在一开始看到题目modular design时我狭隘地以为我们须要设计很多一样的重复单元体块,但是老师耐心地为我阐明说modular design可以设计很繁芜的形体,只要有设计生产组装改换逻辑即可,就像汽车一样,工厂统一加工好零件,运送到须要的地方安装。在蜈支洲岛的山顶上,我磋商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建筑内部人们通过一个个的框看到不同的风景,在自然的环境中人工的突出的建筑风景也吸引人们走向山顶。本次设计课我收成很多,如何让一个大略的观点的内部空间变得丰富有趣,内部的空间组织逻辑如何有吸引力和清晰,如何平衡好室内外形体和利用体验。
【Scheme6/方案6】
《Reflect on Nature》
By Jie Dong 董杰
这次设计过程中,我最大的收成是理解了从背景到建筑细节的理性深化过程。而Johann老师的传授教化风格也非常有趣,在观点阶段哀求用拼贴和模型研究等多种办法,在方案推进过程中又约请专业建筑师做有关课题的讲座,在布局细节和完成阶段用手图对方案效果进行考虑,担保了与方案的完成度。其余,Johann老师对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的关注也非常有启示性,在我的方案中与他共同对方案的布局细节和材料利用都做了磋商。
供稿:周爽
编辑:许宁婧
内容来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