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持重,气势伟大。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城楼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迁移转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稠浊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城楼为木构造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占,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高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天子的肃静。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洁,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别的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神仙、走兽。
下层是高13米的朱赤色城台,四周环抱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座上为高10多米的赤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城台
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高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天子可以进出。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天子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两幅大型标语。
天安门全景图
城门特色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公民共和国万岁”和“天下公民大联络万岁”的大幅标语。悬挂的毛泽东画像造型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毛主席第一幅画像悬挂韶光: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二幅画像悬挂韶光: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三幅画像悬挂韶光: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主笔:周令钊
毛主席第四幅画像悬挂韶光: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五幅画像悬挂韶光: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六幅画像悬挂韶光: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七幅画像悬挂韶光: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八幅画像悬挂韶光:1967年10月1日至今,主笔: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