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脱贫攻坚点燃希望。
依赖教诲扶贫,因贫辍学家庭的子弟得到奖学补助,有了进一步深造发展的可能;依赖大病救助,因病致贫家庭去除后顾之忧,有了重新直面生活的勇气;村落村落通公路,让富民家当有了依托,栽种养殖户可以把扶贫产品卖到远方的市场;曾经的王老五骗子汉,也在政策鼓励支持下,不再意志消沉,而是富了口袋、梦圆家庭……脱贫攻坚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机会之窗。

武汉九杜建筑设计 施工技术

山西和顺,一座立于太行群山中的小县城,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

可美好的传说并不能帮穷苦的村落民们娶上媳妇。
因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乏力,当地的“王老五骗子村落”曾不止一处。
古村落下石勒更是因“王老五骗子成捆”而远近有名。

1

巴掌大的村落,几十条王老五骗子

沿和顺县城北行约20公里,就到了下石勒村落。

下石勒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
“石勒王故里”的牌匾就挂在建于公民公社期间的村落委二层小楼的门洞上。
村落里老人们说,村落庄是后赵天子石勒的故乡,石勒曾在和顺北乡(石勒村落)居住,“下石勒”之名由此而来。

“打我记事起,下石勒便是和顺县的明星村落,是农业学大寨的范例。
”1946年出生的杜善荣说,当时村落里古戏台改造成的粮仓被填得满满当当,十里八乡的姑娘都乐意嫁到下石勒。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和顺县就和毗邻的左权县——《小二黑结婚》故事原型发生地一道,奠定了婚姻自由的制度根本。

然而,在海拔1300多米、无霜期仅100天的下石勒,靠天用饭的薄地仅够糊口,村落里形成的玉米、谷子、小杂粮的栽种构造,没能让村落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明星村落的光环逐渐黯淡了。
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这代人发展起来,地下无资源、地上没家当的下石勒村落竟然娶不起媳妇了。
2010年前后,638口人的下石勒村落还有穷苦人口500余名,积攒下30多条“老王老五骗子”。

在城里饭店做大厨时,下石勒村落大龄青年杜永强碰着了在同一饭店做收银、后来成为他媳妇的侯静。
直到今日,侯静仍记得自己2004年初到下石勒的情景。

“一起都是土路,坐在车上颠来颠去的。
”侯静几次忍不住问杜永强:“咋还没到?”杜永强只得连连阐明:“快到了,快到了!

待到入村落,侯静面前一黑:满村落不是石头房,便是土坯房。
屋子各个狭小破落、低低矮矮不成样子。
侯静再到杜永强的家里一看,更是以为没了指望——弟兄三个,要啥没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好在俩人共事韶光够长,侯静对杜永强尚抱有希望:“人好,实在,能吃苦,心胸宽阔,能成事。
”这段婚事才勉强没泡汤。

其他人可就没有杜永强幸运了。

2

“不是男人长的丑,是村落太穷”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下石勒的男人们就不得不在农闲时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是个勤快人,20岁出头就下煤窑、打小工。
他烟不抽、酒不喝,可一年挣几千块,攒不下个钱。

侯永籽31岁时,有人给他先容姑娘。
不过,姑外家哀求侯永籽到县城当上门半子,外加盖一座屋子,“盖起来就跟你,盖不起就走人”。

做上门半子没问题,可盖屋子……瞅动手里的几千块钱,在姑外家待了半个月的侯永籽,灰溜溜跑回了下石勒。

同村落的卢玉清比侯永籽小4岁,婚事也是一波三折。

25岁那年,卢玉清和本村落一个姑娘处上了工具。
卢玉清挺中意对方,可姑娘嫌他“要房没房、要钱没钱”,不永劫光就跟他说了“拜拜”。

这事儿对卢玉清触动挺大,他决定出去闯闯,挣点钱。
可东走走、西转转,钱没攒下多少,更没遇见得当的人,婚事一拖再拖。
眼看着自己年过三十,别人“老婆孩子热炕头”,自己还是“孤家寡人”,卢玉清只能连连叹气。

不知情的工友们开始关心起卢玉清的家事。
他怕人笑话,只好想办法编故事。
“说自己有老婆,还有一个孩子。
”多年往后,卢玉清还记得自己说瞎话时,脸上那火辣辣的臊。

1979年出生的马爱威,找媳妇的路也挺弯曲。
他一贯在相亲的路上,次次相亲却都没下文。

马爱威22岁时就离家打工去了——攒够钱才能讨媳妇。
他在山东打工时谈过一个姑娘,只领回下石勒一趟,人家就再不来了——嫌穷。

外省姑娘不肯来,本省姑娘呢?马爱威回到山西,到介休市一家饭店打工,谈起了当地姑娘。
可一年刚过,好事又黄了。
“人家以为村落里太穷,让我去当上门半子。
我一没钱,二没手艺,三没熟人,没敢答应。
”马爱威回顾说。

回到家,又有人给他先容本县的姑娘。
马爱威带着礼物登门拜访,“彩礼等其他乱七八糟下来,统共要十二三万”。
马爱威百口东借西凑也就凑出六七万元,这事也不明晰之。

“不是男人长的丑,是村落太穷。
”提起这些陈年往事,村落民们对那些娶不起媳妇的王老五骗子汉们没有取笑,没有偏见,而是太能理解了。

3

大家不再比“闲”,而是比“勤”

娶不上媳妇,回到下石勒的王老五骗子汉们,生活苦闷,缺少亮色。
逐渐地,村落里几张麻将桌支起来,有的男人每天一毛钱两毛钱地混日子。

没盼头的日子就这样混沌着,谁知2010年前后的下石勒竟起了变革。
国家扶贫政策来到村落里,镇政府也动员在外闯荡的致富好手杜继英回村落做“领头雁”。
他把全村落青壮年劳动力组织在一起,成立劳务输出互助社。

但生活的惯性还在,麻将桌边仍时时坐着一些村落里的壮劳力。
杜继英得知,便在村落委会大喇叭里放言:“谁打麻将,我就掀谁的桌子!
”此话一出,几张麻将桌隔夜就变成了饭桌。

2011年,可容纳260头牛的标准化养牛园区不才石勒落成。
看到可免费利用的标准化牛棚,在外奔波10年的大龄男青年侯鑫岗一咬牙干了:“夏季雇个牛倌进山放牛,半年不用喂饲料,冬季集中喂养也不费心。

有了好政策“托底”,侯鑫岗胆子也大起来。
和其他9户村落民一样,侯鑫岗贷款养牛,规模逐步扩大。
侯鑫岗不再为养牛晚上睡不着觉,口袋逐渐鼓起来,还买了辆10多万元的小轿车。
他快要邻村落的郜小青娶回家,夫妻二人接着养牛,规模扩大到了50头。

2012年,下石勒村落委带领村落民流转、整理了村落里的1200亩撂荒地,建成了千亩露地蔬菜栽种园、24座春秋拱棚、8座地窖式日光温室蔬菜大棚。
2013年,村落里又建成了双孢菇棚。
去年,下石勒引进了集订单栽种与加工于一身的万寿菊企业,500亩万寿菊由村落民订单栽种,在村落内加工。
就这样,以互助社的办法,下石勒逐渐发展起了6大集体家当。

生活有了希望,奋斗有了奔头,下石勒的风气变革不小。
大家不再比“闲”,而是比“勤”。
到2016年,下石勒实现整村落脱贫。
村落民的均匀收入从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5736元,村落集体账上多了50多万元。

这一年,在城里开饭店赚了本钱的杜永强两口子返乡创业,成为下石勒的致富带头人。
随着丈夫一同回村落的侯静心甘情愿:“他乐意干,我就支持。
年轻,不折腾干啥?”

4

希望的种子破土成苗

“忙转”起来的下石勒,喜事连连。

一年四季不愁活干,每年能攒一两万。
2012年,下石勒村落年纪最大的王老五骗子侯永籽娶上了媳妇。

这一年,马爱威33岁了。
马爱威认识了宋瑞风,由于聊得来,两人当年就结了婚。
这回结婚咋这么大略?原来在宋瑞风嫁过来前,马爱威已经买上了农用车,为村落里互助社跑蔬菜运输,一年收入两三万元。

也在这一年,大龄青年马爱明加入村落里的建筑队,闲时到栽种专业互助社打工。
加上地皮流转的收入,马爱明一年能挣3万多元。

后来,马爱明结识了不才石勒村落肉鸡养殖专业互助社打工的温丽芳。
2019年12月31日,农历尾月初六,下石勒村落锣鼓喧天,唢呐齐鸣。
在乡亲们见证下,马爱明手牵新娘,大声宣告:“我脱单了!
我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在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落,新郎马爱明背着新娘温丽芳走回家中 詹彦 摄

新郎马爱明和新娘温丽芳在炕上谈天 詹彦 摄

2019年12月31日,新郎马爱明将花送给新娘温丽芳 詹彦 摄

屈指算来,从2011年到2017年,下石勒村落26岁以上的大龄青年相继娶回来30个媳妇,个中外地媳妇就有11个。

下石勒的脱单续曲还在奏响。
2020年8月,48岁的卢玉清终于等到生命中的那个“她”,喜事足足办了3天。

过上了安心日子的卢玉清,把微信朋友圈换成夫妻二人的合照。
婚后不久,卢玉清又踏上了进城务工的路,不过这次是夫唱妇随。
“只要加柴,水总会开。
”卢玉清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争取在城里买套房。

娶妻后,下石勒的不少单身汉“升级”,当上了父亲。
伴随小生命的降生,新晋父亲的斗志再一次被引发。

组建起“四口之家”的杜青春,也曾是“大龄难”,如今一个儿子在县城读初中,一个儿子在镇里读小学。
想着让孩子们未来能富余些,杜青春决定大干一场,把原来租村落集体开小卖部的5间瓦房买了下来,2020年年初又花10多万元把小卖铺的旧平房翻修成了二层楼。

杜青春的家对面便是村落里新建的学校——形状时尚、功能完好的幼儿园和小学。
2020年秋日,学校的硬件举动步伐已全部到位,老师也有了着落,今后孩子们念书,不用再到镇上去投止。
杜青春挺欣慰:“下石勒的下一代遇上了好时候。
”(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4期 原标题:《点燃希望:太行山不再“大龄难”》半月谈:刘翔霄 孙亮全)

【纠错】【任务编辑:刘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