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河西走廊中段。
古称“甘州”,甘肃省名“甘”字由来于此。

张掖鼓楼仿西安钟楼建造,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

张掖仿唐建筑设计讲授 施工技术

万国咸宾 玉关晓月

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修,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湖山一览 居延古牧

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通。
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

九重在望 金城春雨

楼阁分高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
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

声教四达 祁连晴雪

西周期间,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到了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同在这里居住。
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汉代以前,张掖为月氏国属地。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

西汉武帝期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败北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南北朝期间,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期间,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
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经张掖。

五代时,后梁后唐期间,张掖落入甘州回鹘之手。

北宋期间,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

元期间,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勾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期间,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

清期间,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央和后勤补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