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主义特点:折衷主义建筑指的是任意模拟历史上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形式,不讲求固定形制进行设计的征象,讲求均衡,看重纯形式美。
折衷主义的利用:随着19世纪科技的进步,拍照技能的涌现、出版奇迹的发达和考古学的进展,人们对以往各个期间和地区的建筑遗产有了更多理解,并开始热衷于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形式利用到本土建筑设计当中。
中国式的折衷主义建筑
(一)
(二)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繁华的创作期间)
代表建筑
上海地区中国式的折衷主义建筑
探索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1.欧亚式建筑
该建筑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的学校、医院、教堂的建筑风格。欧亚式建筑摒弃了啰嗦的中国古典风格,只在建筑立面的重点部位模拟古典建筑形式,略加古典建筑装饰。
代表作:圣约翰大学旧址
2.中西合璧建筑
开埠后,最先开始与西方人打仗的交往的是年夜班和当时洋务派官员。随着成本的大量涌入,这一群体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他们所建私宅常日采取江南海派建筑原有布局,采取传统大宅轴线对称形式,层层深入、秩序分明,端部开间及山墙多为西式。
代表作:颍川小筑
全盛期(1920~1937)
1.中国固有式建筑
192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思考传统传承问题并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建筑进入高潮。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的复兴,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固有式。受西方建筑思潮影响,这是一种功能当代,而形式彻底中国化的新形式。
代表作:杨浦图书馆
2.中式当代建筑
20世纪30~40年代,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一种衍生,基本表现为:采取西方当代建造体系建造的当代功能的西式建筑,局部辅以传统纹样和装饰手腕。这类建筑是高层建筑考试测验采取传统纹样的最早实例。
随着当时房地产、商业、娱乐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上当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这一期间的折衷主义建筑多为大体量高层建筑。这些建筑也具备了当代主义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特点,中式元素比例进一步压缩,仅在屋檐、屋顶和入口处加入古典建筑元素符号,整体上看起来是领悟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当代建筑。
代表作:八仙桥青年会
走入上海的各个历史风貌区,中国式的折衷主义建筑在建筑群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它们的出身意味着建筑文化的交融以及早期中国本土建筑师民族意识的觉醒。下篇“品读上海”将为大家展示上海地区中国式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案例。
–END–
供稿:市历保中央、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编辑:何清扬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培植管理委员会新闻宣扬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