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左女右”的起源。
三国时候有个吴国人叫徐整,他写了一本书《五运历年纪》,里面提到:开天辟地那会儿出身的盘古,在临去世的时候,全体身体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玉轮……(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根据这个传说,我们的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娲二位神仙的上一世便是盘古的左眼和右眼,伏羲是左,女娲是右。
那么,由于男尊女卑的不雅观念在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以是,跟男女相对应的旁边的尊卑也就有了规矩,“男左”就取得了比“女右”更尊贵的地位。

建筑设计男左女右划定 设计原则

这里,我们可以拿一件文物做例子,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在这幅图里,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上身抱在一起,下身绕在一起。
伏羲在左,左手举着一个矩;女娲在右,右手举着一个规。
这个规和矩,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也便是中国古代的“礼”,它大概便是想见告大家,男左女右、男尊女卑便是上天给安排好的规矩!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旁边和太阳的故事。

都说万物成长靠太阳,以是,不管是穴居、半穴居还是地面建筑居住,住在北半球的中国人每每都是坐北朝南,目的便是晒太阳。
这个时候,南方便是正前方,东方便是我们的左方,而西方便是右方。
这样,由于爱太阳恨阴凉,太阳所在的“左”自然也就成为了被宠爱的工具。

因此,“左”便是阴阳的“阳”,代表吉祥、地位也更主要。
比如我们熟知的“左祖右社”,也便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敬拜先人,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敬拜地皮神、粮食神,为什么先人比粮食更主要呢?由于“百善孝为先”,列祖列宗在上,可保江山永固。

再比如,在政治上,左尊右卑也表示在了坐次的安排上,皇上和娘娘同朝,皇上在左,娘娘在右,而皇上的东西宫,也因此东宫为尊,西宫次之。

在文化上,乃至至今还盛行着“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道理很大略,左属阳,阳主生主吉,以是“左眼跳财”,右属阴,阴主去世主凶,以是“右眼跳灾”。

不过,这左和右的尊卑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
老子就说过,平常以左为贵,打仗的时候就变成以右为贵。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举个例子,以前有个词叫做“右臂”,意思是一件事情的症结部分,《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记载,说大臣虞诩奉命去平定叛乱,但他认为叛匪没有打开粮仓招揽民众,也没有抢劫兵器据守成皋,并没有斩断天下的“右臂”,解释这些叛匪水平弗成,根本不值得忧虑。
(“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城皋,断天下右臂,此不敷忧也。
”)

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右臂”而不是“左臂”呢?答案很大略,便是和我们利用右手的习气干系,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礼俗里仍旧能看到对付“右”的爱崇,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在施礼的时候必须要右手贴胸,给客人递送物品的时候也要用右手上前,等等。

还有,在权力系统里,贬官叫“左迁”、比较低级的职位叫左秩,而皇家的贵戚叫“右戚”、尊贵的客人叫“右客”、高等的官员叫“右署”。

不过,这个“左”和“右”的关系也会变得平等,还会时常调换,比如《明史》里就记录:“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头晕?

总结一下,“左和右”有两种利用场景,第一种,说左男右女也好、说太阳从左边出来也好,实在实质上都是在讲阴阳,那便是阳比阴更尊贵,这个不雅观念是持久的;第二种,在权力系统里,由于“旁边”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自然,它就会随着时期、政权一起更迭、循环,个中的变与不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权力的此消彼长和誓不两立。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