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当代化国际大都邑。
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为如今的样子容貌?面对新期间、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寻衅、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欢迎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央”的城市计策定位,从城乡方案、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方案培植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方案培植之路和辉煌造诣。

北京西南二环路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环抱北京市中央区的一条33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北京市二环路,于1992年9月全线建成,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立交掌握出入的城市快速路,其培植规模之伟大、功能之完善、技能之繁芜,是此前首都城市道桥培植中从未有过的。
它的建成标志着首都城市道桥培植技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它不但对都城的交通改进起着重要的浸染,而且也为北京增长了一个新的景不雅观,彰显了城市当代化的风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二环路的建筑先后经历了20年的韶光。

早在70年代初期,北京市结合地铁环线工程,将方案的二环路北半部,即从复兴门南起,沿北京原内城墙的走向位置,经西直门、东直门到建国门南一段建筑起来,两端和前三门大街相接,构成一个环形干路,以知足市中央区交通的需求。

北京二环路北半部示意图[图中标红部分为北京二环路北半部](图片来源:编辑低廉甜头)

这段道路长17公里,和地铁环线相互合营,同时培植,经历了近10年的韶光全线建成。
道路为三幅路形式,中间部分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沿线与主干路相交处建筑了复兴门等9座立交,同时建筑多处地下人行通道。
道路建成后,市中央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进,行车速率有了提高。
但当时由于尚未明确为快速路,同时又受资金和拆迁等成分所限,全段尚有多处设平交路口,车辆不能快速连续通畅。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和都城各项奇迹的发展,城市的客货运交通量有了急剧的增长。
随着京石、京开、昌平等公路和亚运村落周围一些道路的建筑,城区北部和通向远郊的交通得到改进,而市中央特殊是城区南部的交通拥挤壅塞征象仍没有得到缓解。
为此,1987年北京市公民政府决定履行“打通两厢、缓解中心”和“培植二、三环快速路”这一城市道路培植计策支配。
个中,关键工程是“打通两厢”工程,即按方案将二环路的南半部,即从东便门起,沿护城河的外侧,经永定门至西便门一段按快速路标准分期建筑,同时按快速路标准改造二环路北半部,力争五年内建成二环快速路。

1987年8月,几千人的施工军队陆续开拔现场,开始了东南二环路的培植。
经由广大设计、施工职员的共同努力,仅用一年半的韶光完成了东南二环6公里的道路和5座大型立交,以及东南三环一段道路和5座立交的工程任务。

在东南二环路工程紧张培植的同时,开始了西南二环路工程拆迁和设计。
西南二环路全长5公里,有5座大型立交,特殊是天宁寺立交,设计、施工难度较大,专业合营繁芜。
1990年8月11日西南二环路工程正式开工,于1991年12月建成。
12月7日,李鹏总理参加了工程竣工通车剪彩仪式,并作了主要讲话。

随后在1991年12月开工培植南二环工程,在不到一年韶光里,建成5公里道路和4座立交。
在南二环工程培植的同时,二环路的北半部改造工程也开工培植,将8个平交路口改为立交,并建筑辅路, 使其达到快速路标准。

1992年9月25日南二环工程与二环路北部改造工程同时竣工。
至此,一条长33公里、有31座立交的城市快速环路全线建成。

北京二环路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处)

二环路是城市道路网中的骨架,是城市快速路系统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负荷。
它与多条主干路相交并与对外放射干路相连,具有快速集散市中央区交通的功能。

二环路全线设有31座立交,是70年代以来不同期间设计建筑的,由于不同历史期间的客不雅观条件和对交通发展的剖析,立交的形式和规模也有所不同。

复兴门立交处于长安街上主要地区,为两层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其立交处理持重、奇丽,与周围环境景不雅观折衷。

复兴门立交(图片来源:网络)

建国门立交针对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的特点,创造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层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型式。

建国门立交(图片来源:中国桥)

西便门和天宁寺两路口相距700米,前者附近有西便门城墙遗址和大片绿地,后者地区狭窄、管线浩瀚,在知足交通功能的条件下,如何选定立交的型式,既保护城墙、绿地和古树,又减少管线拆迁,是设计方案中关键问题。
终极选定的设计方案具有交通功能完善、气势宏伟、环境折衷的效果:蒲黄榆路口处建筑立交,北有铁路与河道约束,南有建筑物影响,设计职员反复研究比较,奥妙地布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道系统,使该立交的功能完善,型式新颖都雅。
因形状似蜻蜓,故定其名为“玉蜓桥”。

玉蜓桥(图片来源:中国桥)

如今,二环路已成为北京城市培植当代化的标志之一。

二环路建成后,开导了城区的客货运交通,缓解了市中央区的交通拥挤壅塞征象,方便了各条道路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行驶速率,节约了行程韶光,减少了运输本钱。
据调查,二环路上的行车时速比一样平常的城区道路高一倍旁边,它担负着城区三分之一旁边的交通量,穿城的车辆可通过二环路分流,提高了运行效益。

二环路建成后,改进了沿线地区的环境,美化了城市景不雅观,也为沿线的开拓培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供稿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

注:本文原文为范励修所著《中国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北京二环路》(揭橥于《北京城市培植方案篇》(五)第五卷方案培植纵横下篇),部分有删减改动,由北京印迹编辑部综合整理

本文图片为北京印迹编辑部添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互换利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