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7日,经中共地下党员策划,平彝名人盛恩霈倡议,在龚自知、谢显琳、彭立铨、王甲本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各界积极筹资,盛恩霈开始主持兴建平彝(富源)中山礼堂,1945年3月3日竣工。
建筑原为三重檐四层楼庑殿顶穿斗式砖、石、木构造。因所在阵势较高,随意马虎遭雷击而动怒,故20世纪80年代初期将顶层拆除,现仅为三层楼。一层墙体为五面石砌筑、二层用青砖、三层以木板装修。建筑通高13.3米、面阔15.6米、通进深35.6米,占地面积660平方米。
因周围阵势不在同一水平层,故中山礼堂建于一个石台基上,并根据阵势高低在建筑四周设相应的条石台阶通达,南面(正面)11踩、东侧13踩、西北两面则为3踩。建筑南北(前后)两面均附设攒尖顶校阅阅兵台,校阅阅兵台二层设寻杖木质护栏,建筑正大门为欧式石拱门,高挑的月拱门上方为孙中山师长西席半身像浮雕,半身像旁边两边分别阴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背面横刻“礼、乐、射、御、书、数”6字。
二楼为回廊,设高0.8米的罗汉寻杖木质护栏。窗均为木格方框玻璃窗。连续的回廊文雅风雅,不乏温馨与庄严的气质,独具特色。
三楼为一敞厅,现为文物陈设室。
中山礼堂是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六周年建盖的。中山礼堂传承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精髓,接管采取欧式建筑营造法,给人一种清丽高雅之感,是范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活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代价。
1998年11月13日,云南省公民政府将中山礼堂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波 高源 杨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