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敬(1894—1988),东莞人,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后入读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任职,屡建战功而受重用。
黄埔军校创办,李扬敬被任命为中将教诲长。
李扬敬是陈济棠的爱将,曾参加两次东征等战役,在陈统治广东期间,他一贯被委以重任,是当时广东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
1932年2月他任粤东区绥靖委员,并将原在潮安的公署于3月迁至汕头,进一步提升了汕头的政治影响力。

李扬敬对汕头贡献颇大,在其离汕后,汕头市商会呈报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公函称:

汕头会堂建筑设计价钱表 工艺流程

潮梅商众,又横受不景之患,驯至屯子破产,市场崩颓,奇灾年夜难,亘古未逢,百商待拯于市廛,万众求苏于涸辙。
急迫之情,如陷水火,感幸李委员奉令坐镇……拯平生易近于涂炭之中,兴筑公路,进文明于交通之道,又复造就人材,兴办水利,为生聚教训之范例,奖率造林,广施救援,为救灾恤贫之善举……仁风广被,百姓亦应留纪念,用敢先行发起,由全市各界卖力,拟于中山公园为李委员建碑泐名,以昭令德,不敢云乎颂扬,聊以表彰民意。

接文后,汕头市党部于1935年4月17日调集市政府、市参议会、筹建中山公园委员会、市商会教诲会、妇女救援会、华侨互助社及工界代表开会谈论。
会议经表决,赞许将纪念碑改为纪念亭建筑地点初定在中山公园内原定图书馆址右旁之莲池中间。
同时参会各机构组成汕头各界筑建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委员会,建委会设于同益西巷汕头市党部内。

1936年3月2日,建委会在市党部礼堂开标,汕头美成建筑公司以三千一百元出价最低中标,3月24日正式开工。
为担保工程质量,建委会订定《纪念亭施工章程》,对建筑作出细致规定,并由各机构派人轮流督工。

1936年5月1日,建委会致商会函称:“纪念亭已完成第一期工程,请派员前往勘验并发给第一期工料费。
”档案馆收藏的纪念亭档案也到此为止。
第一期工程该当是完成了亭的主体建筑,估计亭内的纪念碑刻之类的先容笔墨属二期工程,未能按操持培植,也因此使不少汕头人不清楚这座亭的来历了。

转眼到了1949年11月27日,这天的《联络报》上刊登的读者阿勋关于红亭改名的建议:

公园路的红亭(无亭名,原为扬敬纪念堂,后因抗战军兴不决名时,由汕市人士将其改为中正亭,未果,汕市沦陷,又改为和平亭,日本屈膝降服佩服后,由汕市公民把亭名去掉,今尚无名),我的意思,现在是解放了,该亭可否把它改为一个有纪念性的亭名。

从这则建议可知,扬敬纪念亭曾改名中正亭、和平亭,到抗降服利后就一贯没有亭名,大家就以外不雅观名亭,称为红亭。
“红亭”之名,在解放初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倒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因此市政部门顺乎俗称,没有专门为亭命名了,红亭的名字也就更加广为汕头人所知。
在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公园路、博爱路分别改名红卫路和爱华路,而“红亭”却正式标注为亭的名称。

素材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不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