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是大神般的存在。

2010年,

日本年夜冈山站建筑设计 施工技术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破例为这位

已经由世的建筑师付与“特殊纪念金狮奖”,

这是从未有过的名誉。

他的建筑思想深刻影响了伊东丰雄、坂本一成、

长谷川逸子、妹岛和世、安田幸一等

生动在国际的日本建筑师。

筱原一男设计的谷川的住宅,于1974年落成

筱原一男设计的上原的住宅,于1976年落成

东工大百年纪念馆

从事建筑设计近30年,

受母校东京工业大学的约请,

筱原设计了校园百年校庆的纪念馆。

今年樱花盛放时,

一条来到了这座纪念馆,

与他生前的助手塩琦太伸教授

和南京东南大学的郭屹民教授,

聊了聊这位建筑界的一代宗师。

撰文 成卿

建筑师筱原一男

筱原一男1925年出生在日本的静冈县,1953年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开始了留校任教的生涯。

关于筱原一男在职业之外的私人业绩,纵然是作为是筱原末了一位助手的塩琦太伸,也鲜少知道。

提及筱原给人的印象,塩琦说:

“筱原来生永久把背挺得笔直,很酷的样子容貌。

他设计建造的屋子,永久是他带着拍照师去拍照,要清干净杂物,家具亲自摆放,拍出的照片透露着一颗灰尘都不能容忍的冷漠,就如他本人一样。

在学习建筑之前,筱原已经拿到了日本名牌大学——东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的职位,可他仍旧放弃了这个职位,去往东工大从头开始读建筑。

照片里的筱原来人,看上去永久优雅、沉默、波澜不惊,可件件作品透出二心坎的天马行空。

2014年 “筱原一男”展览现场 上海

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曾经举办了筱原一男的建筑回顾展,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一次为建筑师办展览。

通过贴满展厅的图片和大大小小的模型,中国不雅观众看到了几十个日本独立小住宅项目,在有限的园地上做出了造型互异,乃至称得上是大开脑洞的设计。

“筱原一男”展览现场模型

凸出在外的窗户,从屋顶开出缝隙引入光芒,或者让室内的地面有一个莫名奇妙的斜坡等等。

看上去彷佛不按常理出牌的小住宅建筑都出自筱原一男之手。

“上原的住宅”设计手稿

当年参与展览策划的郭屹民教授提及了他在展览现场留神到的有趣征象:

“不雅观众的反应,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完备不懂建筑的老百姓,他们会感慨,这个三角形的寝室好温馨,好浪漫,我非常乐意在里面生活。

另一种是接管过建筑学系统教诲的学生或者年轻建筑师,他们看了往后,都是一脸迷惑:这个人做东西怎么这么怪?我都看不懂。

形成了专业人士看不懂,普通老百姓非常喜好的场景。

第一样式:白之家,1966年落成

生平致力于小住宅

筱原一男的住宅实践,从1954年建造“久我山之家”到2006年离世,一共完成了40多个住宅的设计,落成的有38个。

大部分的作品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完成,他对自己的作品按照思想的推进和展开归纳为“样式”,大略可以阐明为风格分类。
这个行为在建筑师中相称罕见。

第一样式:伞之家,1961年落成

第一样式期间从研究日本的传统出发;在第二样式里磋商住宅作为白盒子的立方体空间;

第三样式期间:谷川的住宅,1974年落成(屋主谷川俊太郎为日本著名墨客)

到了第三样式期间,他冲破传统建筑里梁、柱、墙体固有的功能,对当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办法进行激烈的喷击、批驳。

第三样式期间:上原的住宅,1976年落成(屋主大辻清司为日本著名拍照师)

“白之家”中有略显突兀的柱子,\"大众上原的住宅”中非常能干的混凝土树状斜撑刁悍地拔地而起,乃至让看到屋子的人迷惑:这个屋子到底好不好用?

他在住宅空间里注入了生命的蛮力,不是让住宅去直接手事于住户,而是让居住在里面的人努力去适应建筑。
由于要去适应,人反而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屋主大辻清司所拍摄的“上原的住宅”

成为筱原一男的客户,也没那么随意马虎。
他的客户大多是画家、拍照师一类的艺术家,在委托筱原一男做设计的时候不提太多的哀求,全权交由筱原一男发挥建造“怪屋子”。

“上原的住宅”所在街区

“住宅是艺术”

筱原一男设计建造小住宅的年代,正好是整日本兴建大型公共建筑的时期。
二战结束后,日本急需展现出国家复兴并繁荣的一壁,以建筑师丹下健三为首的东京大学建筑系学派,霸占了日本公共建筑的舞台。

同时,日本经济和技能迅猛发展,屋子也进入大规模标准化建造的期间。
筱原是最早提出反对的人,他反对泛滥的公共建筑,反对平庸的住宅,他坚持造屋子必须有个性、乃至有艺术性,“住宅是艺术”。

受筱原一男影响的建筑师:妹岛和世、伊东丰雄、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

这种反骨精神,也使他周围总环绕着一群年轻人:有建筑师伊东丰雄,建筑评论家和拍照师多木浩二,而建筑师妹岛和世的成名作也深受他的影响。
他们构成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筱原流派”。

筱原的影响力也延伸至西方国家。
北京CCTV大楼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就仔细去拜访过筱原设计的“上原的住宅”。

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操持模型

在人生末了的十年, 筱原一男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了一栋屋子,他留下来无数反反复复改动的设计稿,上面有他洗练又狂野的笔触。
项目被称作“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操持”。

屋子本身仅仅只有46.24平方米。
可惜的是还没建成,筱原一男就去世了。

从校园看百年纪念馆

1989年04期中国《天下建筑》杂志封面的百年馆

人生建成的最大建筑:百年纪念馆

筱原一男生平中,公共建筑的实践很少。
这座百年纪念馆,是他的第一个公共建筑。

1981年,为了庆祝学校百年校庆,东京工业大学的校友会召募资金建一个纪念馆,选择的建筑师便是筱原一男。

百年纪念馆在东工大大冈山校区入口处,外不雅观称得上是怪诞。
1989年中国的建筑杂志《天下建筑》第四期的封面,便是对它的宣布。

从城市街道看东工大百年纪念馆

1986年10月,百年馆开始动工,一年后向"大众年夜众开放。
落成在校园东南角上的百年馆,间隔东京电车线的大冈山车站不敷一百米的间隔。

从大冈山站的东出口出站,举头便可看到一个高耸的立方体建筑,顶部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水平向半圆柱,柱头高高挑出空中。
夕阳下,百年馆通体发着刺目耀眼的金属光泽。

塩琦说,“设计初期筱原就考虑把一个几何体浮游在空中,这个造型一贯都未变革。

“他参考了NASA的月球着陆器或者战斗机的形象。
筱原对那样的形态有着极强的神往,他以为机器零件的拼贴造型很有美感。

他还留下了有趣的一句话,“把幽美的佛像放到战斗机上!

筱原一男从从前设计小住宅起,把传统的日本建筑元素融入到当代的设计,当百年馆成为他人生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时,他脑中依旧坚持传统的设计元素,“幽美的佛像”便是他对传统的比喻。

百年馆完成后,周围的孩子们看到后叫喊着“高达”——高达这天本机器人动漫的英雄人物。
筱原听到非常愉快。

平面支配上北部有一个8×31米的长方形, 南部有一个8×21米的长方形。
两个长方形之间用高20米的斜墙连接。

在主体的顶部,横着一个半径为11米、长为50米的半圆柱体。

一层室内

一层室内顶部

总面积有2800多平米,一共四层:

一楼大约550平米旁边,咖啡厅是东工大学生自习和周围居民社交的好场所,餐桌间有陈设着东工大校史资料的陈设柜。

咖啡厅中心两根细细的柱子伸向天花板,楼板下的管道线路全部暴露在外,狂野又缭乱。

楼梯井

二层是办公室,连接楼层之间的楼梯藏在净水混凝土浇筑的圆柱里,上楼时有稍稍的压抑感。

三层室内

三层有两个会议厅,举头看会议厅顶,上面楼层的半圆柱底部穿墙而出。

顶层四层便是这个半圆柱的内部,现在也是会议的场所,大概有750~760平米旁边。

半圆柱体在中间弯折了一下, 一边直指校园内广场的中央,另一边指向大冈山车站。

1980年代的大冈山站与百年纪念馆

百年馆刚落成时,大冈山车站还是个地上的车站,站在车站等车,仰头可见这个冲着自己直直伸来的奇特半圆柱。

而在这个半圆柱的室内向车站方向看,是东京涩谷区城市混沌的面貌。
当时恰好是筱原想把城市引入建筑内部的期间,对涩谷丛林一样平常的城市状态十分关注。

百年馆落成之初,四层是学校教职工的俱乐部, 还有酒吧和餐厅,塩琦很愉快地回顾自己曾和筱原一起在这里喝啤酒。

百年馆光滑的立面是大片玻璃和铝板的咬合,设计出发点不是为了让人从室内看室外的风景,更多是考量从校园里看过来,立面上几何图案的拼接,在白天和晚上发生故意思的图底反转关系:

白天的时候玻璃看上去更黑,铝皮表面更刺目耀眼。
到了晚上由于室内的照明,玻璃部分变得通亮轻快。

不仅仅在立面上用几何做图案构成,筱原对百年馆的构造、形体都进行了精密的数学推演。

筱原一男(左) 矶崎新(右)

建筑界定点一样的人物

同为建筑大师,筱原一男和矶崎新曾是常常一起饮酒的好朋友。
一次饮酒时,矶崎新喝多了,随口说道:“住宅不能算是建筑”。
原来彬彬有礼的筱原一男听了,神采愤怒,离席而去,连追的功夫都没有留给矶崎新。

筱原一男想把住宅做成“艺术”,而矶崎新想把屋子重组成“建筑”。

横滨国际客运码头设计方案

后来到了横滨国际客运码头项目投标,作为评委果矶崎新,想要毙掉个中的一个方案,看着以为像是筱原一男的,但翻开署名创造不是,于是放心地毙掉了。

没想到,投标结果出来后,筱原一男在《新建筑》杂志上揭橥了责怪矶崎新并有绝交意味的文章。
由于方案是他的,只不过署名用了自己事情室里另一个人。

2006年筱原一男去世,矶崎新撰写悼文怀念起与筱原一起“那年夏天在轻井泽的小屋里用饭”的光阴,更写下冲动至深的词句:

“我们的交往充满着冲突。
但也由于他(筱原一男),我才得以测定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筱原一男驾鹤西去,我以为彷佛失落去了思考的基点。
不但是我,对付全体日本当代建筑来说,都永久地失落去了那样的一个基点。

生平以数学的办法研究建筑的筱原, 就彷佛数学坐标轴上的一个定点。
对照他所在的位置, 建筑师们思考自己走到了哪里。

鸣谢:东南大学 郭屹民,东京工业大学 塩崎太伸

图片拍照:多木浩二,上田宏,高桥宽, 帆足侊兀,新建筑社写真部

展览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应 拍照:蒋文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品手稿及图纸由东京工业大学塩琦太伸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