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效果图。
受访者李晟供图

考古初勘成果融入遗址公园设计

考古文化土层上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城市副中央行政办公区西北角,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央培植前期考古勘探时创造的西汉遗址。
2019年,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启动培植,试图还原千年古城风貌。

初冬时节,在澄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土黄色调的遗址公园别具历史的厚重感。
仿夯土效果的古城墙带着“风化”的痕迹,泛黄的黄菖蒲、芒草透着沧桑感,带着车辙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驰道,仿佛把韶光拉回到久远的年代。

公园南门入口的LOGO景墙,用隶书书写的公园名称。
受访者李晟供图

公园南门入口的LOGO景墙上,“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用汉代盛行的隶书书写。
“我们以考古土层的文化断层面为元素,将各期间的土层效果仿照还原到景墙立面上。
”北京城建园林集团设计院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主设计师李晟说。

2018年,包括李晟在内的8人设计团队,接下了设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任务。
“公园的设计和培植,最大限度地担保遗址文化的原真性与完全性。
”他说,随着考古文物的陆续出土,园地内建起了临时博物馆,设计师将文物元素利用在公园的设计中。
以古色古喷鼻香的中轴景不雅观灯为例,“路县故城出土的汉砖上刻着位公卿、乐未央、大吉昌的字样,寓意吉祥,我们把汉砖的字样和纹路用在灯柱上。
灯头的设计元素也提炼于汉代灯罩的造型。
”其余,游客歇息的凳子形状也是按照出土的文物设计的。

中轴景不雅观灯灯柱上,利用了出土的汉砖上刻的字样和纹路。
拍照/新京报 吴宁

游客可进城感想熏染互动式考古科普

根据方案,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方案用地面积113公顷,采纳分期培植模式,个中,先行启动区超过20公顷,分为城墙、护城河遗址保护区、外围遗址休闲带三个区域。

游客从公园南门进入,将踏上一条通往城内的仿古驰道。
驰道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印、牛蹄马蹄印和脚印,“还原”了汉代路县故城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李晟说,为了设计这条驰道,设计师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车辙印设计来自于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制订的“车同轨,书同文”,汉代车辆车轮宽度一样平常为六尺,即约1.4米。
人的脚印也有讲究,设计师们研究秦汉期间鞋履的种类、穿法、鞋底纹路,设计了不同的脚印。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带着车辙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驰道。
拍照/新京报 吴宁

约170米长的驰道并非一次成形,施工职员经由多次考试测验,配置出抗冻抗裂耐磨损的仿土材料,再分段衔接每段的车辙印,终极形成了自然而不显凌乱的印迹纹理。

遗址公园中的城墙位置,其地劣等于当年真实的古城墙。
施工职员在遗址上覆土高达3米-3.5米,环植高大乔木,规复了古城墙四周轮廓。
城门标示利用了冲刷工艺,表面沧桑斑驳。
登上城墙向下眺望,四四方方的古城尽收眼底。

路县故城遗址的城门标示利用了冲刷工艺,表面沧桑斑驳。
拍照/新京报 吴宁

“城墙内便是当年的古城,考古创造,城内含有居民区、集市和衙署。
”李晟说,这里是遗址公园最核心区域,也是公园的后期培植内容。
未来,这里将一边进行考古事情,一边向游客开放。
设计师采取容器苗、装置式木栈道、玻璃栈桥为古城“分区”,展示城内的基本格局和规制。
这些容器苗、栈道、栈桥可以随时移动,为考古让位,兼顾考古的灵巧性和园林的不雅观赏性。
市民也可以走进城中,理解考古的流程。

“公园以城墙为界,城内因此科普考古教诲为特色的基地,城外是市民游憩的乐园。
互动式的考古科普教诲功能,是遗址公园最大的亮点。

景不雅观清新自然引猫头鹰、野兔来安家

遗址公园内的自然景不雅观也古韵十足。
绕城而依的护城河已经干涸,溶解的初雪在河道上形成了清浅的小水洼。
游客踏着石阶,可在摇荡的芦荻丛穿行至河对岸。

游客可以从芦荻丛中穿越旱溪。
拍照/新京报 吴宁

李晟说,遗址公园内部不建议存水,以防对地下文物造成影响,以是在设计上,护城河并没有规复水面,而是形成了旱溪。
下雨后,雨水在这里短暂搜集并流走,既展示了以前的河道位置,也兼顾视觉和空间美感。

为陪衬汉代县城的古风采味,设计师采取了却合自然式与孤植等栽种手腕。
李晟进一步阐明,在一个特定区域,比如一大片草坪中,有一棵树型饱满、特殊好看的树位于中间,把场景的视觉效果“拔”起来,起到“点景”的效果,这便是孤植。
“遗址公园一定要有古朴的觉得,树木栽植不宜过密,要有舒朗的草坪,呈现通透的视觉感。

经由秋日的绚丽,北方的冬天略显萧瑟,但遗址公园内的树木仍旧不乏看点。
正是考虑四季景不雅观的折衷,公园内栽种了不少“不雅观枝树”,造型松等大规格孤赏乔木树形幽美,枝条也具有不雅观赏代价,冬日里的黄色调也与遗址公园的特点相得益彰。
花木公司现场卖力人王磊称,公园保留了原址的高大乔木,新栽种的树木以北京乡土树种为主,清新自然的环境吸引了不幼年动物的到访。
今年,猫头鹰、野兔等野生动物也跑来公园搭窝筑巢。

仿照展示汉代生活 营造“百姓之城”

遗址公园培植以“百姓之城”为理念,不仅展示了汉代百姓的生活,也和当代游客形成互动。

在泡桐广场,仿照的古井、古房展示了汉代村落群居式的生活办法,颇具汉风古韵。
“一样平常村落口都有棵大树,我们对原址的泡桐予以保留,夏天这里浓荫密布,可以想象村落民们在此打水、畅聊的情景。
”王磊说,古屋并无实景,更多采取了意向的手腕,用工业水泥结合当代工艺营造了残垣断壁的觉得。
“由于之前没有成熟做法,大家一边研究一边学习一边磨合,磋商如何把古屋做得更好更像。

真实的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遗址,证明城外的功能紧张以百姓生活起居为主。
结合考古资料,设计师挑选了却构布局完全的探坑,以缩小版的形式“复原”,形成了"大众年夜众考古体验区。
李晟说,探坑对汉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态、生活起居场景进行意向型复原。
“未来,我们可能在灶台旁、古井边设置一些人物泥塑,使百姓生活的场景感更强,同时设立讲授牌,讲解汉代人的生活习俗。

孩子们可以在仿照探坑的细沙中探宝。
图为仿照探坑效果图。
受访者李晟供图

为了让小朋友对考古产生兴趣,设计师也花了一番心思。
在考古体验区,汉代样式的陶罐等仿制文物半掩在沙坑里,小朋友可以挖沙探宝,在娱乐嬉戏的同时理解文物知识。

“故城遗址公园不是汉文化凑集公园,不是所有汉文化都往里装。
”李晟说,目前公园设计留出弹性空间,未来将根据最新的考古挖掘,丰富补充新的元素。

理解到,在遗址公园的东南侧,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开工培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汉代五铢钱、汉代陶纺轮等文物,以及古城的历史沿革,将在博物馆中展示。

新京报 张璐 拍照 吴宁

编辑 刘梦婕 校正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