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葆赤脚一个月,舒舒畅服过一年”,瓶窑历来盛产蚕桑, 1954年,浙江省余杭县互助社与茧业辅导所联合成立收茧办公室。
由于年收购量逐年增加,茧站搬至瓶窑镇外窑街,成为当时全县19个收茧站之一。
后来由于州里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蚕桑家当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一批茧站也完成其历史义务后不再兴办。

杭州市瓶窑镇一座老茧站破茧成蝶,变为一座蚕桑文化馆。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李剑平/摄

蚕桑文化馆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借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杭州瓶窑老茧站改建成为了蚕桑文化馆,保留了建筑的主体构造,还原了“老底子”的历史样貌。
展示馆分为蚕桑之源、蚕桑之脉、蚕桑之韵等三个章节,通过笔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样化的展示办法和手段,为游览者铺开了一幅蚕桑文化的历史画卷。

在浙江省蚕区分布图上,分别标注着杭嘉湖蚕区,萧绍蚕区、浙西蚕区、浙南蚕区、东南沿海蚕区。
瓶窑属于杭嘉湖蚕区,境内长命、北湖等地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稻桑并重。

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在民间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尚民情,在浙江比较有名的扫蚕花地、轧蚕花等蚕桑民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丝绸织造,是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互相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
馆内展示了古代织绸紧张工序。
用织机织出的丝绸有着多种变革,最常见的是绫、罗、绸、缎、锦、绣、罗、绮等丝织品种。

余杭净水丝绵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在积极报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馆内展览了净水丝绵制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传承保护,视频播放匠人匠艺等。
家住附近社区的汤大爷带着孙子参不雅观蚕桑文化馆,他说,“年轻一代又能看到当年养蚕、收茧的风貌了”。
(文化副刊部编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