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影视戏曲的影响,在很多人脑海中,古代县衙是由县令、师爷和衙役组成的,县令发号施令,师爷出谋划策,衙役卖力实行命令。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秦汉以来,县一贯是中国古代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作为王朝基本的组成单元,县的紧张职能与中心政府的紧张职能大致相同,只是统领范围和级别不同,这意味着县令要面对兵马钱粮、司狱诉讼、劝课农桑、文教科举、河堤赈灾等方方面面的事务。
古代一个县的人口较少,几万人是常态,而且中国古代社会属于相对静态社会,在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的规范之下,社会运行的缓慢而有序,变量很少,统统事务都有规可循——这大大减小了县令的事情包袱。
亲民堂
但纵然如此,仅靠县令、师爷以及衙役的合营,仍远不能承担起管理一个县的“重任”。事实上,县署作为“上承朝廷,下衔百姓”的枢纽,其组织构造远比我们想象的繁芜。以清朝县衙为例,我们看看“五脏俱全”的县衙。
一、知县“天下之治始于县”,县的管理情形,关乎全体天下的治乱。为了掩护县的统治稳定,清廷特殊突出了知县的权力。县衙的统统权力集中于知县之手,统统事务也都归知县卖力。除了上级主座和专门的监察机关之外,知县的权力险些不受制约。
清朝知县影视剧形象
《清史稿》如此概括知县的职责:“知县掌一县管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滑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可以理解为主持一县之全面事情。
知县在县署办公,一样平常是正七品,通过科举考试产生,不一定非得是进士,举人、贡生、监生通过运作,也可以成为知县。
二、佐贰知县作为一把手,日理万机,不可能事必躬亲,以是须要辅佐职员帮忙处理政务。“佐贰”便是知县的正式辅佐官,一样平常有县丞、主簿、典史三人。
县丞是知县的首席辅佐官,正八品,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主簿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典史没有品级,日常主管监察狱囚,但实际上,县丞和主簿不管的事,典史都能管,不设县丞和主簿的县,典史一肩挑。
以上三人都是由吏部栓节录用的,属于朝廷命官,都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县丞廨、主簿廨、典史廨(廨,官吏办公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每人配一名助手(攒典)。
他们干着副知县的活,但却有实无名,不享副知县报酬。
三、六房县丞、主簿、典史虽然品级低微,但也是正式领导,不可能直接操办详细事情。以是县衙设有日常办公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旧制、钱粮、刑名等项,分委承办。设有六房,即附于州县公堂之旁边,使经制、书吏住所个中,既专一其心志,亦慎重其防闲。”
榆次县衙狱神堂
六房是县衙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职能部门,它与中心六部相对应。每房都设有一个头目,叫“经承”,一个副头目,叫“管年”,类似于本日的局长和副局长,只是规模太小,不如叫“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更贴切。头目和副头目下面是多少书吏,这是详细的办事职员。
六房的事情职员统称为“胥吏”,他们都读过书,能写文章会算账,熟习法律条文(文理明通,熟于法规,工于写算),只是由于科举无望,以是才到县衙上班,有的是通过费钱买缺额进来的,有的是通过考试进来的,一样平常五年条约制,期满走人,称职或特殊精良的可以得到九品或未入流的顶戴,还可以候补佐贰,从“吏”跳到“官”。
六房各有分工。
吏房东管人事考勤,也便是全县吏员的升迁调补,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形。
户房东管全县税收纳粮,并把收上来的皇粮折成银子,熔铸成元宝(50两)、中锭(10两)、 锞子(5两)等型号,上缴国库。此外,户房还掌管鱼鳞图册、钱粮地亩清册,赈灾发放。
清朝地丁银
礼房东管祀神、祭孔、庆典、儒学教诲,科举考试时,卖力帮忙知县、教谕等考官组织童生考试,知县出巡时,礼房还卖力仪仗、保卫、鼓乐等事务。
兵房东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演习民兵,向当地驻军运送兵源,也卖力驿站、城防、剿匪等事务。
刑房东管全县法律刑狱,民、刑案件一把抓,监狱、班房(看守所)都归他们管。
工房东管全县生产制造,如桑蚕织制,修理公署、城防、水利、庵不雅观庙堂、风水坟场,铸造银两、武器等。
六房是每个县衙的标配,除了六房之外,县衙还有一些特设部门,比如卖力管理账目的东库房,卖力对犯人用刑的西库房,卖力管理文件登记收发的承发房等。
四、三班六房的胥吏已经很低微了,但到底是坐办公室的,一样平常只是写写画画,真正跑腿办事、扎根一线的是三班职员。
三班指皂班、壮班、快班。皂班卖力在知县升堂审案时站班、行刑,惊堂木一拍,齐声喊“威——武——”的便是皂班。壮班是普通跑腿职员,快班俗称“探员”,卖力侦查破案,缉拿盗匪,押解囚犯。
皂班对犯人行刑
三班职员与禁卒(狱卒)、门子(看门的)、弓兵(巡逻、缉捕的兵士)、仵作(勘验尸体的)、刽子手、粮差、盐差、稳婆(接生婆)等,统称衙役,处于权力构造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人为,靠收取陋规费(灰色收入)生活,由于常常横行霸道,以是名声很差,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大清法律将他们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五、县属各官除了佐贰、六房三班之外,知县还要有一些属官,专门卖力某一详细领域的事情。
在县属各官中,最主要的是学官,正学官称为教谕,正八品官,主管全县的教诲、考试、祭孔,类似于本日的教委主任兼县学校长,有单独的办公场所。副学官称为训导,九品,卖力帮忙教谕。
县境内如果有关隘渡口等症结地方,县衙会在这些地方设置派出机构掌管治安,卖力人称为巡检,从九品。有驿站的县还设置驿丞,驿丞没有品级,但也是短序导,可以使唤驿卒、伙夫、马夫、铺兵(巡逻和递送公函的兵卒)。
鸡鸣驿驿丞署
此外,知县还有课税大使(主管典商税收)、训科1人(主管全县年夜夫和兽医)、训术1人(主管全县阴阳、风海军长西席,兼管天文地理、星象景象)、僧会司1人(主管全县僧人)、道会司1人(主管全县羽士)等属官。
六房三班加上属官,编织成一张完全的行政网,将全体县政纳入个中。但封建社会皇权不下县,知县对县以下的村落庄缺少掌控能力,以是知县每每依赖乡绅阶层管理村落庄,两者的互助使得政权与基层治权相结合,实现了县级政权上承朝廷、下衔百姓的职能。
六、师爷说了这么多,一贯没说大家所熟知的师爷。实在,师爷并不是县衙的正式事情职员,而是知县私人聘请的辅佐职员,人为也是知县私人掏腰包。
知县要处理全县的各方面事务,但知县不一定是全能型人才,为了填补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欠缺,知县会聘请一些善于刑律、能写会算、闇练官场、精明能干的读书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卖力出谋划策、处理文件。
《绍发兵爷》剧照
师爷和知县之间,是私人雇佣关系,来去自由,属于灵巧就业职员。他们上班的地方在县衙大厅东边的幕厅,称为“刑钱处”或“刑钱役夫房”,当然,一个知县不一定只聘请一个师爷,有的懂法律,有的会写公函,有的会理财,因人而异,紧张看知县如何选用。
师爷执掌知县的机要,虽然没有正式职务,但权力很大,他们有条件借助知县的名头,干涉县衙所有机构、所有事务。当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麾下当师爷时,由于两任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信赖有加,全体湖南的军政事务都是左宗棠说了算,虽然是在省里当师爷,但道理一样。师爷名义上“以佐官为治”,实际上每每“代官出治”,至于“代”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知县的信赖程度。
七、长随如果说师爷是知县的智囊,那么长随便是知县的跟班。
长随与知县是主仆关系,二者关系密切,他们不仅照顾知县的生活起居,也在衙门帮做一些公务,因此也能分享一点知县的权力。长随分为很多种,但个中最主要当是门子和签押。
门子卖力稽查出入,迎来送往,传话会客,文件收发,以及部分档案管理。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给门子点好处,衙门的门都进不了。签押管理知县的印信,卖力盖章,主要性不言而喻。
清朝县衙机构以县令和佐贰为领导,以胥吏衙役为紧张办公职员,以师爷、长随赞助,共同办理公务,全体运作系统周密而完全,整体上已经靠近当代社会的县政府机构,这是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县制演进的最高级形式。
【参考资料】
任立达:《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
赵黎黎:《清代县衙设置与运作制度研究——以内乡县衙为例》
完颜绍元:《天下衙门》
周保明:《清代县衙吏役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