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貌建筑石井公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前身是三官庙旧址,屋顶、楼板、墙体等多处涌现裂痕并有渗水;外墙污损,局部受植物侵蚀。
泮塘五约遗产保护 上
倘若你到广州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州荔枝湾景区的核心——千年古村落泮塘五约,千万不要错过这些独一无二的打卡点:
在泮塘五约与荔湾湖公园交界的三官庙旧址东侧的一对镇水石狮子,和在古村落西南侧的社稷亭一块写着社稷之神的石碑。石狮是岭南水乡的历史印记,石碑则传承着古老的敬拜传统,这是地方文化的精粹。在泮塘五约微改造未能规复这些泯没的历史风貌之后,近日村落民们终于通过众筹得偿所愿。
但是,村落民还有许多微改造未兑现的心愿——
“现在村落里都重修、整饰过了,但最主要的文物、历史建筑都没有修,敦本堂没有修,一条古村落不能连间祠堂都没有,是不是?我们希望微改造能够规复一些原来的古村落风貌,让众人望一望,哪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村落民权叔)
“媒体宣布泮塘五约都会说这个村落有千年历史,但微改造就没有做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居民提出的修祠堂、规复历史地景、习成堂武馆……这些诉求很多没有实现。微改造将危房重修出租、引入文化家当,搞旅游景区,但五约有什么文化表示呢?只是扒龙船和舞狮吗,这些很多地方都有啦,卖点在哪里呢?希望能只管即便还原出接地气的文化,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村落民李承坚)
而一些专家、市民、游客也在问:
“这里是历史文化街区,为什么微改造只整饰了传统街巷,没有修挂牌的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呢?”(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朱秋利)
“三官庙广场平整改造了,也拆了公园的围墙,可为什么在这么主要的位置,破褴褛烂的三官庙旧址却不修呢?”(广州市民肖毅志)
“我比较喜好麻石街和两三层小楼的街道格局,当然,有些点睛之笔的祠堂和神坛会更具有吸引力。”(90后江苏游客陆圆圆)
共同缔造委员会发起 修复文物历史建筑展示古村落文化
泮塘五约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的保留有完全清代格局、肌理和范例朴素风貌特色的聚落,被列入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
在经由十年多次拆迁之后,2016年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网资料,泮塘五约项目总投资5.3688亿元(含以往拆迁安置用度),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央为培植单位,并委托荔湾区培植项目管理中央承建,修缮培植各项根本和生活配套做事举动步伐、修缮和保护主要文物和历史建筑,改造和活化公产建筑,结合立面整饬和街巷景不雅观设计,整体提升五约村落的风貌。
根据方案,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在延续居住的同时,将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详见《新快报》2017年12月14日《“最广州”文化旅游慢行道之荔枝湾泮塘五约首个先搜聚居民见地再做设计的微改造》宣布)
泮塘五约是广州首个先搜聚居民见地、再体例设计方案的微改造项目。2017年,设计单位之一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象城”)派出了两名社区方案师,就泮塘公共空间的改造搜聚村落民、居民的见地,村落民们强烈愿望借微改造传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规复古村落风貌,增加公共做事举动步伐,村落民见地搜集成一份微改造心愿清单。
2018年8月,泮塘五约微改造被列入住建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在《泮塘五约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事情方案》中,明确改造要“有利于改进小区环境,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和城市影象”。
2018年12月,泮塘五约第一个在广州老旧小区改造中建立"大众年夜众参与平台——共同缔造委员会,网络村落民、居民见地,向改造试点指挥部反响,指挥部据此调度培植行为,希望改造更加符合社区哀求。(详见《新快报》2018年12月14日《广州成立首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 900年古村落泮塘五约居民见地可上达区政府》宣布)
在共同缔造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微改造心愿清单中村落民最集中、最强烈的欲望再次被提出,并形成会议纪要。
终极,心愿清单中,拆除三官庙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建菜市场、老人活动中央、父老饭堂、便民公厕得到兑现。
但是,最主要的文化遗产、表示村落乡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的修复与活化利用却未能如愿:
包括修复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五约仅存完全祠堂李氏宗祠(敦本堂),并作为泮塘五约“乡情馆”,展示泮塘五约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乡土技艺、日常生活以及当代的变革;
修复挂牌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石井公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三官庙旧址),作为龙船文化展览体验馆;
利用在微改造中挖掘出来的三官庙楹联在庙前广场重立门楼;
以公房置换、修缮利用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皥遐书舍;
利用重修的公房,辟武术、舞狮文化展览体验馆。
还有历史地景的再现也落空,包括地皮祠入口、镇水石狮、社稷之神等。
主要文化遗产开裂渗漏 修复敦本堂是村落民头等心愿
历史建筑、村落内仅存完全祠堂李氏宗祠是有着镬耳山墙、青砖立面、花岗岩石基的岭南传统建筑,但外墙、灰塑已风化残损,正面墙上一个大洞赫然在目,头门前檐墙严重开裂并倾斜变形;屋面大面积渗漏;屋面瓦当缺失落,封檐板不存。新中国成立后便被生产队、房管局租给多户人居住,内部被改造成多个小房间,目前仍有人在住。
修复敦本堂是微改造中村落民们的头等心愿,设计单位还专门开过沟通共议会,与村落民们谈论修复方案。
“我们很希望敦本堂重新修睦,在里面办乡情馆和规复祠堂功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在里面摆一些种‘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茨菇、茭笋、菱角)的农具用品,再发动原居民将网络的旧物拿出来展示。”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村落民委员权叔无数次念叨敦本堂的修复,“敦本堂的产权属于政府,该当由政府修睦”。
传统风貌建筑石井公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前身是三官庙旧址,墙体嵌有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修三官古庙碑记,记录了三官古庙干系历史信息。此楼是古村落主要的历史见证,也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游人们可以在满室的历史老照片、锦旗、纪念物里探寻古村落的历史;这里还是专门存放舞狮、龙船用具的地方,每逢周末晚上,村落里龙船队音乐组的后生在这里练习,锣鼓声声常引得游人围不雅观;打麻将、聚会、公共议事、日常与节庆燕饮……这里是全村落人气最高的地方。但经历多次改扩建,屋顶、楼板、墙体等多处涌现裂痕并有渗水;外墙污损,局部受植物侵蚀。
“区领导来三官庙旧址时强调了几次说一定要保留好它,要由微改造出钱从内到外修缮好。但这些许下的承诺,到本日为止都没有实现。”权叔无奈地说。
有150年历史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皥遐书舍曾是村落里唯一的书舍,在破四旧时险被拆掉,已空置荒废20年,“瓦面已经坏了,会漏水的。”业主之一的有叔心坎不安地说,“皥遐书舍门楣砖已经塌了,说不定哪天照镜石也倒了,难道等全塌了再搞吗?”村落民赞叔发急地说。
由于业主改进居住与文物保护有抵牾,共同缔造委员会做生意讨发起以不改变产权为条件,供应公房换房利用,书舍则归由政府部门保护修缮及合理利用,将皥遐书舍、李氏敦本堂、大明李氏墓作为一个组团,联合打造为五约历史中央节点。
(下转07版)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 何姗 方汝敏 拍照:新快报 何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