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期的脉络记述新中国住房发展进程中的政策变迁、行业转变、企业发展和人物纵横,回顾新中国住房发展历史中的住房光阴,共同分享住房发展的影象,如老电影一样平常.......

第三十八篇

恩济里小区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在这个期间,北方的住宅设计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1994年培植部城市住宅小区培植试点综合评比中,北京市恩济里小区得到“金牌奖”,并同时摘得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科技进步和施工质量四个单项一等奖,“综合开拓单位精良管理奖”等。
北京市综合开拓办公室陆孝襄评价道,“小区培植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恩济里小区1990年7月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项目,同年开工,1993年底竣工交付。
位于北京市西郊的恩济里小区位置优胜,距阜成门约6公里,与恩济庄居住区,西八里庄小区构成了当时西三环外的紧张新建住宅区。

小区地形南边窄长,占地约9.98公顷。
利用这样的地形条件,小区在方案设计中采取一条南北走向、通而不畅的蛇形主路,将小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个中,在东南、西北临城市干路支配了两组带高层公寓和公共做事配套举动步伐的公建组团,其他部分紧凑地支配了4个规模为400户的多层住宅组团,分别为“安苑”、“定苑”、“幸苑”、“福苑”。

而400户的规模,恰好是北京比较得当的居委会管理规模。
在蛇形路中段西侧设置了中央绿地,蛇形路南端和西北端为小区紧张的两个出入口。
组团内道路采纳近端式,以保持组团不被外来职员和车辆穿行。
[1]

在户型方面,恩济里小区进行了“三大一小一多”型的考试测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基本居住需求得到知足的情形下,人们对生活交往、家庭公共活动的需求日益凸显,公共利用和活动空间显得越来越主要。
同时,当代化的厨房设备和配套完好的厕浴举动步伐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当代家庭,人们对住房的利用功能更加关注。
据此,恩济里小区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的面积,缩小了寝室的面积。
同时,在室内设置通长的吊柜和壁柜,增加了贮藏空间,以形成“三大一小一多”(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寝室小,贮藏空间多)的平面格局。
这种户型格局也逐渐成为当代住宅的发展趋势。

恩济里小区的户型分为56平米/户(图6)、70平米/户、80平米/户(图7)、98平米/户、118平米/户和125平米/户(图8)六个档次,在当时算是标准较高的住宅。
[2]

恩济里小区其余一大特点在于,它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最早一批开始实行无障碍设计的小区。

无障碍设计

1987年底,培植部、民政部和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发布了《方便残疾人利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50-88),哀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按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
虽然受当时对无障碍举动步伐的认识以及客不雅观经济条件的限定,恩济里小区在无障碍举动步伐的设计和履行上仍旧是迈出了相称主要的一步。

首先,在室外部分,建筑物的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方便轮椅进出;在小区车行路与人行道交叉口做出坡道,使小区内全体人行道成为一个完全部系的残疾人利用道路。

其次,在室内部分,以8户作为试验单元,在原有的根本上进行改造,虽然没有大体量运用,但是室内的无障碍设计已经非常超前。
详细采纳的方法包括:

(1)加宽厨房和卫生间的门,从原有的750及650mm改为900及1000mm宽,以便轮椅通过;

(2)在寝室、起居室及其他各门增加赞助拉手以便开关;

(3)厨房内设备布局做出相应调度,比如吊柜高度低落,知足残疾人取物需求,操作台下部柜门高度从地平以上去掉300mm,留出伤残人士插入脚部的空间位置;

(4)卫生间将原有的浴盆改为淋浴,并增加扶手及拉杆等。
这些方法使得改造后的无障碍住宅基本能知足借助轮椅自行活动的残疾人独立生活、居住以及收拾的需求。
[3]

[1]陆孝襄:《优质小区始于优质方案设计——恩济里小区方案设计获奖启迪》,北京方案培植 1994 第6期 P49-54

[2]《为实现小康居住水平而努力:——北京恩济里小区方案设计实践》,建筑学报 1994 第4期 P8-19

[3]刘晓钟,赵学思:《恩济里小区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建筑学报 1995 第4期 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