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位于马来西亚都城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楼(Merdeka 118)正式封顶,这座高达678.9米的摩天算夜楼超越上海中央大厦,成为天下第二高楼。
Merdeka 118 效果图 ©binyan studios
不少城市都渴望拥有一座摩天算夜楼作为地标。在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摩天算夜楼竞赛”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们在“向下”的视界中看到了城市空间的更多美感。
环球摩天算夜楼TOP6 ©Seyyed dela Llata ( Gulf News 网站 )
不同于完备封闭的地下空间,下沉空间与地上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互动关系。这种设计给向上成长的城市带来另一种方向的视觉层次和新鲜的空间体验。
我们挑选了九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下沉空间营造案例,这些设计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不同于城市天涯线的向下之美。
01
中国·嘉兴
嘉兴火车站区域提升改造工程
项目总体设计:MAD
建成韶光:2019
嘉兴火车站及南湖城市鸟瞰 ©CreatAR Images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嘉兴火车站被誉为“森林中的火车站”,同时它也是中国首座“全下沉式火车站”。
嘉兴火车站站房 ©CreatAR Images
车站主体被埋入地下,地面上仅留一层作为挑高构造,让车站内部空间更开阔通透。火车站原有的交通枢纽功能从地面广场整体转移到了地下,附近的公民公园得以扩大,让公园的绿色自然延伸到车站的地上面积中。
嘉兴火车站地上部分 ©奥不雅观建筑视觉
地上的站台与沉入地下的候车大厅 ©CreatAR Images
沉入地下的候车大厅整体采取白色的极简设计风格,自然光通过天窗和玻璃幕墙大量透入室内,不仅给站内搭客自然舒适之感,在照明方面也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沉入地下的候车大厅 ©奥不雅观建筑视觉
沉入地下的候车大厅 ©CreatAR Images
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片区成为一个兼顾实用功能与生态人文的城市公共空间,下沉式的创新设计让这个公共空间成为无边界的城市绿地。
嘉兴火车站片区环境鸟瞰 ©奥不雅观建筑视觉
02
挪威·林德斯内斯角
水下餐厅“Under”
设计:Snøhetta
建成韶光:2019
半沉入水的“Under”©Inger Marie Grini ( Bo Bedre 杂志 )
这座位于挪威海岸线最南真个水下餐厅“Under”由挪威有名建筑事务所Snøhetta设计,远远看去,餐厅就像一块半浸在海水中的巨石,又像一艘搁浅在波折海岸的异星飞船。
靠在海岸边的“Under”/ 第1张+第3张©Ivar Kvaal;第2张©Inger Marie Grini ( Bo Bedre 杂志 )
这个34米长建筑的水下构造是一个混凝土管壳,通过螺栓与一块混凝土板相连,锚定在水下5米的海床上。粗糙的混凝土外壳同时还有人工鱼礁的功能,为海洋中的贝类和藻类供应了栖息之所。在非业务韶光,餐厅将作为海洋生物研究中央向研究职员开放。
剖面图 ©Snøhetta
一座混凝土便桥将餐厅入口与海岸相连 ©Ivar Kvaal
建筑所在园地鸟瞰 ©André Martinsen
步入建筑,深色粗钢栏杆和黄铜管扶手搭配橡木楼梯,将视线一起向下勾引至一壁宽11米、高3.4米的海底窗户上,海水透着幽蓝的光,再经由这块全景海底视窗撒向可容纳40人的用餐区域,营造出安谧又神秘的氛围。
餐厅内景 ©Ivar Kvaal
不同于底部空间的深邃,夹层空间以海上日落色彩的织物搭配橡木板,缓和了室外风浪的彭湃,让游客感想熏染到室内空间的温馨安宁。
餐厅内景 ©Inger Marie Grini ( Bo Bedre 杂志 )
一扇垂直的窗户则从上往下贯通了夹层和酒吧区域,供应了从海平面到海底的视野。
一块纵向的玻璃联系着海平面高下的景致,将日光透入海底,把夜光洒向海面。©Ivar Kvaal
03
以色列·海法
海法大学学生中央
设计:Chyutin Architects
建成韶光:2010
坐落在卡梅尔山山脊上的海法大学学生中央 ©Amit Giron
海法大学位于以色列西北部海港城市海法的一处山脊上,俯瞰着这座地中海城市的海湾。学校学生中央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下凌深谷、面朝海湾。
海法大学学生中央俯瞰着山下城市的海湾 ©Amit Giron
景不雅观道路贯穿全体校园,止于学生中央上方的山顶。为了不影响不雅观景的视野,Chyutin建筑事务所采取下沉式的方案,将学生中央的屋顶放在了山顶景不雅观道路的水平线下。
海法大学学生中央和山顶的景不雅观道路 ©Amit Giron
为了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不雅观和谐相融,并划分出清晰的功能分区,建筑师在建筑两翼设计了拥有不同空间、体量和组织布局的翼楼。
两座翼楼组成了学生中央的两个功能分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Amit Giron
教务办公区所在的翼楼垂直于地形轮廓,并向远处伸展。其屋顶作为不雅观景路径的一部分,被设计为一个不雅观景平台。
办公区与下方的公共活动空间 ©Amit Giron
从公共活动空间内部望向表面的平台 ©Amit Giron
办公区屋顶的不雅观景平台 ©Amit Giron
传授教化区所在的翼楼则半埋入地下,呈现出四层退台式的阶梯布局,屋顶化作露台花园与相邻的山地融为一体。朝向海湾的一侧拥有宽阔的玻璃立面,得到了极佳的不雅观景视野。
室外的平台与山体相连 ©Amit Giron
室内的走廊 ©Amit Giron
04
西班牙·巴塞罗那
CAMP DEL FERRO体育中央
设计:AIA, Barceló Balanzó Arquitectes, Gustau Gili Galfetti
建成韶光:2020
体育中央全貌,体量巨大的建筑与城市的整体环境和谐相融。©Simón García
位于巴塞罗那Sagrera社区的CAMP DEL FERRO体育中央是一座凑集三个运动场、一个公共活动空间的大型公共建筑。
体育中央入口一侧的立面 ©Simón García
建筑师将建筑的大部分空间设计为下沉式的半地下形态,在有限的园地尺度和高密度城市空间中,不仅知足了繁芜的空间功能需求,也缓解了巨大建筑体量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部分下沉空间的屋顶作为体育中央的入口广场,为市民供应了一个开阔的公共活动园地。
建筑剖面图 ©Barceló Balanzó Arquitectes
体育中央入口处的广场和门厅 ©Simón García
体育中央入口门厅处的室底细况 ©Simón García
下沉式的设计减少了建筑被阳光直射的表面积,红砖和陶瓷片在外立面搭出大量百叶构造,为建筑立面增加特殊纹理的同时,既为室内补充了自然采光,也提高了建筑的自然热控能力,合营不同空间的分层排布的交叉透风,还有效降落了建筑的能耗。
体育中央立面的丰富纹理 ©Simón García
体育中央室底细况 ©Simón García
05
法国·巴黎
Lourcine军营遗址改造工程
设计:Chartier Dalix Architectes
建成韶光:2019
改造后的景不雅观庭院 ©Sergio Grazia
巴黎13区的Lourcine军营遗址由一个阅兵场和建于1875年的附属军事建筑组成,Chartier Dalix建筑事务所将这座军营遗址改造为巴黎第一大学的新校舍。
景不雅观庭院最低处是阶梯教室的入口 ©Sergio Grazia
遗存的阅兵场被保留为一个向下倾斜的景不雅观庭院,庭院最低处通向一个地下室,这个曾经的地下停车场被改造成一个大型阶梯教室和几个附属的小型传授教化空间。阶梯教室入口的玻璃立面引入室外的自然光,柔和了室内的空间氛围。
景不雅观庭院与地下的阶梯教室 ©Sergio Grazia
耐候钢在缓坡绿地中构建出交通路径,并汇聚到阶梯教室入口前的广场上。这个下沉的庭院作为中心广场连接起不同高程的地面区域和地上建筑,保持着园地的整体感,也成为校园人群的集散场所和公共活动空间。
校园环境 ©Sergio Grazia
06
希腊·安提帕洛斯岛
地下私人别墅
设计:Tsolakis Architects
建成韶光:2012
地下别墅全貌 ©George Messaritakis
在希腊基克拉迪群岛中的安提帕罗斯岛上,这个坐落在一处陡峭斜坡上的三层私人别墅以下沉式的设计思路将建筑整合进景不雅观中,保护了海边坡地既有的景不雅观视野,也将这里变成一个度假空间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新景不雅观。
鸟瞰地下别墅 ©George Messaritakis
在功能区的划分上,全体建筑表现出多功能共存的设计理念。上层与部分中层空间被方案成寝室,中层的主体空间承担着起居室的功能,泳池被放置在中层与底层的露台上,各层之间以楼梯相连。
中层室外的环境 ©George Messaritakis
白色抹灰和石块垒砌构成建筑的立面,让建筑以较小的尺度参与园地的自然环境,也保留了传统基克拉迪建筑的风格。
白色抹灰与石块垒砌构成的立面 ©George Messaritakis
各层建筑屋顶的天井为室内带来通透的采光和透风,微整理后的屋顶园地栽种着当地常见的植物,保持了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感,一定程度还抑制了扬尘。
屋顶环境 ©George Messaritakis
07
奥地利·格拉茨
Joanneum博物馆扩建工程
设计: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建成韶光:2012
扩建后Joanneum博物馆的庭院 ©Roland Halbe
Joanneum博物馆拥有三座建于不同历史期间的建筑:建于18世纪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建于19世纪末的图书馆和美术馆。三座建筑共享一座狭长的后院。建筑师用这个庭院的地下空间为这个博物馆群设计出共享的公共空间、档案室与仓库,在城市水平面的严格限定中创造出公共活动的新空间。
建筑模型图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施工中的扩建工程 ©Paul Ott
建筑师在庭院中挖出四个圆锥形的玻璃天井,最大的天井作为地下空间的主入口,通过电梯与地下空间相连。其余三个天井则用以增加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透性。
地下空间的主入口 ©Roland Halbe
采光天井 ©Roland Halbe
两层的地下空间包括上层的接待区、会议室、阅览区、做事区,和下层的档案室与仓库。
位于地下一层接待大厅的安歇区域 ©Roland Halbe
位于地下一层的阅览区 ©Roland Halbe
Joanneum博物馆夜景 ©Roland Halbe
08
英国·伦敦
V&A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
设计:AL_A
建成韶光:2017
V&A博物馆位于伦敦展览路,道路两旁分别林立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等声明显赫的文化和教诲机构。©Hufton + Crow
成立于1852年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下称V&A博物馆)是英国第二大国立博物馆,也是天下上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2017年,V&A博物馆完成了长达6年的改造扩建工程。
改造后的广场又称Sackler庭院,其前身是博物馆锅炉房所在的区域。©Hufton + Crow
博物馆后方本是锅炉房所在的区域,而今这一园地则面朝着伦敦的文化动脉展览路。建筑师将这片空置已久的区域改造成一个更休闲、更公共的场所,成为博物馆的新入口。
Sackler庭院临街一侧的屏门曾是英国建筑师阿斯顿 · 韦伯爵士于19世纪初设计博物馆主体时,为隐蔽锅炉房而设的石屏。AL_A为修复在二战中受损的石屏,给石屏设计了11扇金属门,门上用周详的孔状图案来表现弹孔毁坏的痕迹。©Hufton + Crow
这个铺满11000片手工瓷砖的广场是天下上第一个全瓷铺设的广场。广场有平缓的坡度,并设置了一段台阶,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创造出勾引游客进入博物馆的动线。
广场一侧的转角连廊兼具增加地下采光、丰富地上视觉、供应多功能空间的浸染。从广场侧的入口进入连廊,是一家咖啡馆。转角侧的连廊与博物馆原有建筑相连,为游客开启地下展厅的参不雅观之旅。©Laurian Ghinitoiu
广场之下是占地1100平方米的地下展厅,它成为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的场所,无柱的设计让展厅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利用。突出地面的采光井增加了地下的采光,也丰富了广场的视觉元素,成为一种艺术装置。
地下展厅的采光井成为广场上的一种艺术装置 ©Laurian Ghinitoiu
位于转角连廊中的过道低于广场水平面,为游客供应了一种有趣的游览体验。 ©Laurian Ghinitoiu
地上连廊的设计增加了地下展厅入口处的挑高和采光,让楼梯的存在并未给空间造成压迫感,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AFP
采取无柱式设计的地下展厅 ©Hufton + Crow
09
意大利·博尔扎诺
Hanna Arendt学校扩建工程
设计:Cleaa Claudio Lucchin & architetti associati
建成韶光:2013
Hanna Arendt学校地处一片历史建筑群中 ©Alessandra Chemollo
Hanna Arendt学校的主体建筑是建于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这座由意大利政府确定的文保古迹所处的博尔扎诺市老城区也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古建。在不能改变地上古建筑形态的限定条件下,为了知足学校扩建的须要,建筑师选择了“地下学校”的设计。
“地下学校”就在这块空地之下 ©Alessandra Chemollo
深挖17米,一座四层楼高的混凝土建筑为学校供应了9间教室、6间办公室、公共活动区域、温室花园以及各种相应的配套举动步伐。
“地下学校”大致的空间环境 © Alessandra Chemollo
“地下学校”底层的温室花园和办公室 ©Alessandra Chemollo
建筑装置了恒定的光芒掌握系统,让房间内外的照度保持同等,不受韶光的影响。大量高透光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利用让自然光和人造光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照明效果,再配上天井的大天窗、外墙的隔热层、楼梯通亮的黄色,极大地改进了这座地下建筑的舒适性。
纵然深处地下,学校的环境也通亮通透。©Alessandra Chemollo
古建筑地基凹凸不平的纹理在地下营造出峡谷的空间感,与角落里的室内温室花园、庭院中的彩色字母造型休闲椅一道提升了地下空间的视觉亲和感。
上:古建筑的地基构成“地下学校”的外层围墙;下:“地下学校”庭院中的椅子。©Alessandra Chemollo
“地下学校”楼底细况 ©Alessandra Chemollo
回到地面上,紧靠古建筑厚重石墙的,仅仅是学校地下区域的主入口和花园之间采光井的玻璃天窗,园地原有环境的和谐感并未被毁坏,古城的空中视野也得以保留。
“地下学校”地上环境 ©Alessandra Chemollo
后记
事实上,下沉式的空间设计并不少见。回溯历史,无论是印度的阶梯井,还是中国北方的地坑院,都凝聚着人们因时制宜的聪慧与创意。
如今,下沉式的观点也早已被广泛运用于公园广场、景不雅观庭院、室内、露台等空间的设计中。
当代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某一种建筑形式或空间形态的一枝独秀,尊重在地性与人文性,以多元审美去实践城市的方案与培植,才能让城市成长的方向不但是向上或向下,而是向未来。
主编:牧之、鹤鹤
撰文:昨山
编辑:昨山
拍照:详见图注
校正:慧莹
设计:阿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