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师子——狮子何时引入中国及汉代石画石雕

“舞狮”,又叫“狮舞”,是喜闻乐见、遍及全国、形态多样、风格迥异的民间文化形式。

许昌仿古建筑设计师石雕 施工工艺

追根溯源,“舞师”可以追寻至汉魏。

可是,中国并不产狮。

知道有狮子这种动物,大约也从汉代才开始。

《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
”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
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封牛及师子。

“狮子”,在汉代被叫“师子”,是西域语的音译。

不过,说“狻麑”便是狮子,应不准确。

古代,传说中有“狻麑”和“虦猫(浅毛虎)”,大概率是《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西征所闻所见的西域动物,其原型可能与狮有关,但并未引入过中土。

郭璞所说“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封牛及师子”,见于《东不雅观汉记·敬宗孝顺天子》——“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封牛”,李贤《注》:“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命之。
即今峰牛。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其父汉安帝驾崩后,由干娘宋娥联合宦官孙程等发动“西钟之变”登基,是东汉第八位天子,在位十九年,逝时年仅三十岁。

刘保力行改革,剪除外戚,击败鲜卑,建立考试制度,规复张衡官职,主导了东汉复兴,与西域和南阳群岛交往频繁。

如此,疏勒王供献“师子”“封牛”等即顺理成章了。

实在,目前所知,王莽期间中原已有狮子真实形象,并刻为石画。

如洛阳五女冢M461陶井栏石刻画(见图一);南阳陈棚墓过梁画像石(见图二)等。

故意思的是,南阳陈棚墓石画中,不仅有“师子”,还有“封牛”,虽与《东不雅观汉记》记载吻合,只是韶光上彷佛还要早些。

以是,极可能从张骞初始西域,就不仅让当时的中国人知道了狮子,很可能还引进到了中土。
不过东汉之后更多见而且被载于文籍而已。

东汉中期、晚期,不仅石画中的狮子更为多见,而且有了不少石雕。

如淮阳北关M1石座(见图三);河北望都M1示其盖(见图四);山东嘉祥武氏祠石雕(见图五);四川芦山杨君墓石雕(见图六);西安碑林博物馆藏东汉石雕(见图七);河南博物院藏许昌出土汉代石雕(见图八);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雕(见图九),等等。

从考古创造看,汉代狮子石画或石雕,多被刻于或立于高规格汉墓及附属建筑物之前。

《水经注·汳水》:“(汉熹平中某君)去世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
隧前有狮子、天鹿(禄)”。

狮子,和天鹿、辟邪、羊等,东汉频繁涌现于墓葬及其附属建筑,或与此时以上“神兽”形象和吉祥寓意逐渐分开贵族圈,而向社会化遍及有关。

#谈谈古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