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到株洲石峰区净水塘,间隔2000多公里,但一方小院让20名远道而来的务工者意外收成了家的温暖。昨日,在大略的欢迎仪式后,经由了三天两夜长途跋涉的20名务工者正式入住“怒江小院”,开启新生活。
建起“怒江小院”欢迎20名务工者
“做工程的人深知离乡背井的辛劳,建起‘怒江小院’,让他们能舒心、安心。”净水塘家当新城整体开拓PPP项目部干系卖力人先容,中交集团参与扶贫事情已有多年历史,承担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的定点扶贫任务。
这20名务工者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为小学、初中文化,只有少数几名曾外出务工,从事的也是大略的流水线作业、保洁、保安等岗位,没有一技之长。如今,他们成为净水塘新城的培植者,不仅每月可得到保底4500元人为,更主要的是,将学到钢筋加工、混凝土检测、各种机器设备操作等技能,“有技能傍身,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的亲友们。”上述卖力人先容。
这20名务工者之前在宾馆安顿,经由核酸检测后,昨日已正式入住“怒江小院”。
采纳“装置式建筑”,从开工到落成仅用20天
“怒江小院”位于石峰区铜霞路的中交三航局集中配送中央内。小院单独设围墙、门禁,进入院内,“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在20天前,这里还是一方黄土。”项目部干系卖力人先容,从地皮平整、硬化到开工培植,这座小院只花了20天工期,是标准“装置式建筑”,就像积木拼搭一样。
小院实现了WIFI全覆盖,住房分高下两层,每一间都安装了空调,男的三人一间,女的两人一间。小院还配有篮球场、乒乓球室、会议室、餐厅和浴室。
集体入住后,将开始岗前培训
“好干净,好凉爽。”昨日下午,拿到事情服后,穿着一袭民族传统服装而来的耗亮梅就迫不及待地进入房间,换上了事情服。在20名务工者中,今年25岁的耗亮梅与其余一名女士的岗位是厨师,卖力为大家烹制具有家乡风味的一日三餐。
“有高山,有峡谷,我们那里有句老话,叫‘到了怒江大峡谷上,猴子见了也要掉眼泪’。”耗亮梅先容,她从小住吊脚楼,很小便随父亲栽种土豆、玉米,老家很少有大块、平整的地皮,山路全靠脚力来走。前几年,家里通过易地迁居住上了当代化的砖房,她也跟随老乡去深圳电子企业打过一次工,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都憋在家里出不去,又开始为生活发愁。
来到新的环境,耗亮梅笑得合不拢嘴,“我要加油好好干,多赢利寄回家。”
同乡熊金寿也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而来,36岁的他最大的期待便是在这里能学到一些技能,“我想立时跟家里人说,在这里很好!
”
据悉,从本日开始,这20名务工者会开始岗前培训,之后项目部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形,进行岗位分配。
(株洲首席 李卉 通讯员 李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