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是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最具象征的载体,古代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秘闻的最佳象征。
宜宾从西汉高后六年的沧桑风雨中走来,是一个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翠屏区历代都为宜宾城市的中央和主要地段,在历代的发展和变迁中留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如寺庙、古塔、名楼、会馆、民居、祠堂、牌坊、摩岩、石刻及近代部分西式建筑,这些造型精美,型态互异的古人聪慧的结晶,在艺术和技能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造诣,是千百年来无数宜宾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承载下来的精华,也便是我们宜宾公民的艺术宝贝。
叙府往昔"大众年夜众号创办以来,本日起,将连载宜宾精美古建筑100处系列文章,全部文章为原创作品,文章来源本人编著出版的《宜宾市翠屏区古建筑史话》,《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拥有合法版权,转载注明出处。本日第一期,宜宾大不雅观楼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好建筑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鼓吹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等用场。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纵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怀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中国各地的古代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楼(lóu):据《说文解字》楼,重屋也。(形声。字从木,从娄,娄亦声。“娄”意为“双层”。“木”指“木屋”。“木”与“娄”联合起来表示“双层木屋”。
宜宾古代也曾大修楼台、亭阁,然由于历史变迁,多数名楼己名存实无,今犹以大不雅观楼位于城中,最为壮不雅观。
一、大不雅观楼宜宾城中西街为明代老街,位于大什字至大不雅观楼以西,过府堂坝至小什字口一段,因与东街对应,古代时街道按方位定名,如东街、南街、北街等。
大不雅观楼以西、过府堂坝一段为明代老街,曰“西街”,今太和院子和民生街民生市场一段为明清城墙所围,西街筑有城门,明代曰“文昌门”。
西街一段在明代中期建有“谯楼”,“经书楼”(后毁于明末兵火之中)。后又重修“谯楼”,清代取名曰“大不雅观楼”。
谯楼,亦称“钟鼓楼”或称为“更铺”。我国古代社会没有钟表计时,而是用钟、鼓、晷、喷鼻香(点喷鼻香)、漏(漏沙)等方法来打算韶光。城市中一样平常清晨撞钟,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谯楼的浸染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可以说,他同城楼一样,是明清期间每个县城都会建造的一种楼宇。其明清期间谯楼建制多为过街式门楼,台基高约两丈旁边,中开拱砖券门,台上建有两层或三层楼阁,内悬钟、鼓、晷、漏等计时或报时之器。海内现存谯楼较多,尤以宜宾大不雅观楼为出名。
宜宾大不雅观搂,别号“谯楼”。位于宜宾市中区西街口,是宜宾市翠屏区的标志性古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不雅观楼坐西向东,高22.5米,长27米,宽18米,呈长方形,占地面积654平方米。底层为石彻高台,台高5.45米,等分为四个拱形顶壶门以十字形通道相接,高台南北宽25.5米,个中门宽3.5米,东西边宽22米,抬梁木构造三重檐山顶,布灰色琉璃瓦,正脊为烧制玄色盘龙脊,中置宝顶,石台上面三层,全系斗栱木质构造,每层檐下施快意斗栱,四周辟窗棂,高敞明丽,古朴巍峨,斗拱,露明梁架均饰旋子彩画,第三层东檐下有匾“大不雅观楼”三字,同层西面檐下有匾“西南半壁”四字。
若在古代登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玉带环城郭,令民气旷神怡,由此而得“大不雅观”二字名之。全体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门洞四个,可容车马通畅。楼西右侧有一道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
根据《宜宾县志》载,清雍正翰林、大理寺正卿邓时敏【注】作的《叙郡谯楼记》称:乾隆年间, “宜宾都司谕修……言郡有谯楼(在府署之东)创自明代嘉靖中……”。
据史载:大不雅观搂原名谯楼,首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第一次毁于明末,清代康熙年间知府张利宾【注】重修,至清代乾隆甲申年(1764年)间又遭火焚,木建筑尽毁,唯石台址遗存。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年)叙州知府托隆【注】重修,正匾题名“大不雅观楼”,大不雅观楼三字每字1.5米见方,系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注】所书,大不雅观楼背面檐端匾题“西南半壁”,则由清代名仕顾汝修【注】所书。
根据最新的宜宾资料创造,清代大不雅观楼前曾有对联一副,为清代宜宾著名墨客伍泽明【注】撰书:上联:“乾坤浩大无双构”;下联:“今古奇不雅观第一楼”。
“西南半壁”四字取自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与南诏修睦,经由宜宾县石城山而写《石城山》诗。诗云“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弹压西南天半壁。”清代顾汝修能精选此诗结句中的四个字以题赠宜宾,反响了他对宜宾历史的某些不雅观点和见地确实很有卓识。此四字气势恢宏,准确生动,发人寻思,引人入胜。
2000年4月,中心电视台《军事百科》“聚焦长江”摄制组来宜宾,特殊选取“西南半壁”匾拍摄并作讲授,已全部载入该专题片的“序集”之中。
清末民国期间,宜宾民间百姓有谚语形容大不雅观楼的雄伟高大壮不雅观,“好个大不雅观楼,半截在天里头”。
新中国成立前,宜宾大不雅观楼也曾是破败不堪,风雨飘摇。楼上曾用来关押壮丁,楼下为托钵人居住之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宜宾历史文化古迹,宜宾市政府多次拔巨资抢修了一部分精良历史古建筑,如大不雅观楼、旧州塔,流杯池等,后又多次拔款维修,使大不雅观楼重放异彩。
至今日,宜宾大不雅观楼建成200余年,雄踞市中央,是老城区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宜宾翠屏区古代遗留下来浩瀚古建筑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全的一座古代精良建筑。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不雅观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邓时敏(1710~1775),字逊斋,号梦岩,四川广安人。雍正十年(1732年)四川乡试第35名举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恩科二甲89名进士,入翰林院授以编修,升为侍讲学士。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入汉军正黄旗。在乾隆年间一贯为官效忠于朝廷,有很高的功德。
【注】张利宾:字于王,顺天人,生员。顺治初任汲县知县。长才大略,娴于吏治。当鼎革之初,军兴频数,供兵养马,凡事就理。设农官以劝农,创立县城隍庙,建县庠明伦堂。在任五年,兴利除弊,果敢有为。去后民立生祠于城隍庙右,祀之。升庆阳同知,转龙怎知府(《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三十一载为“康熙六年任叙州府知府”)。
【注】托隆-----清代镶黄旗,长白人,满洲监生,乾隆十七年(1572年)任叙州知府。
【注】冀宣明----清代陕西上雒人(商县)有较高的书法成绩。
【注】顾汝修----字息存,号密斋,生于四川省资中县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卓有造诣的政治家、外交家,正派清廉的朝廷高官,还是一位在艺术领域拥有至年夜名誉的文化名人。而且也是一位品行可嘉,文章学术均有极高成绩的学者,著有《经史编》、《均引编》、《蕴真集》、《谈助编》、《知困草》、《朗山吟》、《迟云楼尺牍》、《四勿箴》、《味竹轩诗文集》、《载英集》等。
【注】伍泽明——(1873--1937年)清代宜宾赵场人,著名墨客,尤善诗词楹联,工小楷,师长西席生平执教,弟子浩瀚。
下图为1954年拍摄的大不雅观楼照片,是宜宾目前关于宜宾大不雅观楼最早的照片。
来源:叙府往昔 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