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周原遗址首次创造了先周期间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成为认定周原遗址先周期间聚落性子的关键材料。该建筑基址位于岐山县京当镇王家嘴村落西北,坐北朝南,基址整体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整体构造为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目前已戳穿南半部分,初步判断由正堂、东西厢房、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根据叠压冲破关系判断,建筑年代上限为京当型商文化晚期,下限不晚于先周文化晚期,考古人员进而认定该建筑年代应为先周期间。这座建筑是周原遗址首次创造的先周期间大型建筑。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期间之最,由此表明王家嘴一带是周原遗址先周期间聚落的中央。
考古人员还在周原创造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城址(内城),规模远大于以往创造的同期间西周城址。城址位于周原遗址西北部,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呈较为规整的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城址北、东、南三面有人工城壕,西面以王家沟为壕。结合叠压冲破关系及以往创造的城内外遗存分布情形,综合判断其始建年代为西周早期。
外城东墙及门址
同时,还创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西周晚期城址(外城),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城址,外城城址总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南墙长2415,东墙长1770,外城南墙、东墙与内城南墙、东墙大致平行。北墙钻探创造两段,位于内城北墙的东延长线上。东南城角已戳穿完全,平面可见纵横的夯土板块。在召陈建筑基址的东北,发掘了一段长90米、宽约10米的东墙,并创造长17、宽5.3米的门道遗迹。门道曾遭火焚,被倒塌的红烧土覆盖,地面上出土了西周晚期铜鼎残片。城内一侧连接曲尺形夯土台,限定了入城后要向南转向,类似瓮城构造。门道南侧的城墙内外各创造马坑一座,可能是与城门有关的敬拜遗存。城墙基址下压西周晚期灰坑,夯土内出土西周晚期陶鬲。综合各种信息,推断外城建于西周晚期。
王家嘴1号建筑基址
专家认为,先周期间大型夯土建筑的创造,补充了以往周原遗址无先周期间高档级建筑的空缺。结合以往关于聚落规模与文化性子的认识,可以肯定周原遗址乃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东周期间美阳县位置的确认,可结合文献进一步证明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就在周原。规模巨大、布局方正的西周城址的创造,是探索我国先秦期间筑城史的重大进展,为厘清周原遗址聚落构造、干系遗存性子,以及聚落与社会变迁过程供应了参照背景,为三代都会建制供应了难得的实例。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