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邸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
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
宋至和二年(1055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孔子嫡系子孙被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
作为宋、明、清三代的建筑,孔府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中国仅次于明、清天子宫室的最大府邸,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
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清代达到现在规模。

惠平易近镇圆形建筑设计 常用建材

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范例的封建贵族庄园
衙署大堂用于接管天子颁发的诏书,或处理家族内事务。
孔府后院建有花园,布局别具匠心,园内幽雅清新,堪称园林佳作,成为园宅结合的范例。
全体孔府府邸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有条不紊,在设计上遵照礼教与宗法原则,将建筑物主次有序地进行排列。
总体布局上,孔府建筑的排列办法以东西、南北横纵排列,房屋均坐北朝南,旁边对称,成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的紧张建筑位于南北走向,次要建筑位于东西走向,这与北京紫禁城的宫室排列相同等。
中路为孔氏宗子衍圣公所居,东路一向堂为次子所居,住所所处方位的不同,表示了宗子与非宗子的等级与地位差异。
中路官衙、内宅界线分明,显示男女授受不亲、内外有别的等级与宗法制度。
轴线上,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表示了主人与下人的尊卑差别。

孔府整体建筑以极尽精美、华美、派头为特点,雕饰精美绝伦,建筑形成品级森严,尽显贵族气势。

孟府,也称“亚圣府”,是古代文化巨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诲家孟子的故居,也是孟氏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主要的儒家府邸之一,始建于北宋晚期。
孟府坐落于邹城南关,位于孟庙西侧,是一座规模弘大的院落,也是山东除了孔府外最主要的儒家府邸。

孟府为多进四合院——前后有七进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前衙后宅式布局,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路,前为衙署,紧张建筑有大门、二门、仪门、东西厢房等,以大堂为界中为内宅,紧张建筑有世恩堂、赐书楼、上房院、延绿楼等,后为花园,南北为一条建筑轴线,旁边建筑为难刁难称式配列,共有楼、堂、阁、室200余间,布局严谨大气,典雅中透着几分威严。

孟府均为传统抬梁式建筑,主体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高大持重,全砖到顶,灰瓦,整体建筑用石材不多,表示了建筑严谨风雅、风格古朴的特色。
孟府整体风格典雅大气,雕饰精美,整座府邸透着威严煊赫的气势,与孔府金碧辉煌的皇家派头比较,多了些生活和宜居的氛围。
不过,在近年的维修中,重绘的彩绘使其失落去了原有的神韵。

二、地主庄园

在山东的传统村落庄中每每有一些世袭的大家庭,他们霸占大量的院落,形成一片街区,建花园,修道路,世代居住,形成一方王谢,而靠地皮和做生意发财的地主也会兴建大量的居住建筑和配套的附属用房,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主庄园。

烟台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
是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营建的住宅,坐落于栖霞古镇都村落,是山东清末民居的代表之一。
从整体看,庄园的总体为我国传统四合院形式——沿街设门房、倒座和附属用房等,一长排的东西厢房分别是储藏室、伙房、粮库、磨坊和佣人的住房,后房临街是晚辈儿女和家仆的住房,围合成一个完备封闭的内向性大宅院。
在这个大四合院中又重重套有数个小宅院,院与院之间相对独立,互不相通,每个院落的东向或者西向开侧门,由偏离中轴线的一条贯穿南北的过道(更道)来联系。
求安全、安静的功利而不求中轴突出的形式,反响出胶东民居不中规中矩、灵巧、布局自由的建筑文化特色。

牟氏庄园建造讲究,建房所用建筑材料都是自己生产。
牟家在牟氏庄园的东南设立窑场,接管了蓬莱、黄县(今龙口市)烧窑的履历,严格烧制砖瓦,连尺寸和规格都以两地为标准,建房用的砖瓦都用豆汁浸泡过,吃足了水分再盖。
庄园所用的石料有专门的工匠到东南的山上开采,每一块石头都打磨得光滑如镜,并根据石块的大小和色彩进行墙面和地面的砌铺。
特殊是牟氏庄园采取以柞炭灰铺屋顶的办法,既防潮隔热,又减轻屋顶的重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以砖木为紧张承重体系的牟氏庄园历经数百年依然保存无缺,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起了决定性的浸染。

牟氏庄园是在继续了胶东特殊是栖霞山区传统民居的根本上发展而来的,虽然它的建造年代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但格局和施工的手腕却一贯延续传统的形式。
它的建筑集中表示了胶东山区民居的优点,并且对每一种材料的利用都发挥到极致,对胶东民居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继续浸染。

滨州魏氏庄园

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缙绅地主魏肇庆的宅第。
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传统民居建筑群,具有范例的地方风格。
其主体构造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稠浊构造。
平面布局是按照北方民居传统办法,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
全体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
鳞次栉比的住宅房屋与高耸的城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了军事防御功能。

魏氏庄园住宅群体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
现存院落6个,住房40余间,房屋以硬山为主,部分采取棚顶屋顶,主体建筑带前厦回廊。
院落群分别由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
中路院落为主体建筑,属于范例的北方四合院住宅。
两侧跨院分别有学堂院、裁缝院、厨房院等。
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
各房间冬季取暖和采纳北方传统的火炕式。
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储备大量粮油,有两眼砖砌水井,碰着战役或灾荒,纵然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此外,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硬山设有吊桥,连接城墙顶部。

庄园内部的装饰和山东民居的风格同等,整体风格比较简朴,细部讲求。
在门楼、照壁上利用砖雕的装饰手腕,石雕和木雕手腕利用较少,采取传统的吉祥图案。
又有科学方便的供水举动步伐和排水系统。
庄园不仅以博识的建造工艺有名于世,院内的装修艺术更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登梁氏庄园

梁氏庄园。
是清代文登首富梁氏家族数代营建的宅第,位于文登市高村落镇万家村落。
道光十七年(1837年),梁萼涵从荣成孟家庄搬至文登万家村落安家,在村落中建起著名的梁氏庄园。
咸丰二年(1852年),为扩大庄园规模,其后人又多次大量购地,频年大兴土木。
经梁氏家庭数代营建,庄园至1925年建造完成。

历史上梁氏庄园曾占地百亩,拥有瓦房、小楼及陪房、佃户房等1000余间,布局以多进四合院为主。
庄园四周砌有3米高的围墙,四角与东西两侧,有6座炮楼,东西墙外各挖一条护庄河。
梁氏庄园院落普遍比较宽敞,庄内3条东西大街,6座大门。
梁氏庄园建筑集中胶东、滇西、晋中三个地区的风格,个中主宅房屋屋脊有起脊,山墙头两边都是等腰三角形,表示了胶东地区的特色,山墙头则呈现圆或半圆状,是晋中、滇西建筑风格的表示。
梁氏庄园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不同样式的山墙。
在同一处建筑上采取多样的封火山墙十分罕见。

梁氏庄园所用的砖瓦为自己建窑烧制,规格较大,砖块布局精细,墙立面由青砖铺砌,白灰勾缝,历经风雨现依旧持重肃穆。
庄园内现存的很多宅子的大门还保留着原始的面貌,门楣上雕刻精细。

梁氏庄园残余建筑群是胶东地区创造的大型古建筑群,兼具胶东、晋中和滇西三地的建筑风格,领悟了北方四合院建筑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成为清末民初北方民居建筑的标本,其建筑本身表示了胶东半岛的建筑艺术和胶东的民俗风情。

李秉和庄园

李秉和庄园。
位于即墨市金口镇李家周疃村落,是当地富商李秉和于清朝乾隆年间所建的一座范例的古城堡式中国庄园。
全体庄园以圩墙环围,东宽西窄,略呈梯形。
庄园圩墙开南、北、东3个圩门,皆为砖砌拱门,南、北门上筑有古式城楼,其模样形状均仿即墨县城的古城楼设计建造,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气势伟大。
圩墙外周围挖有深约3米、宽约6米的城壕沟,长年积水,吊桥悬空,有城池堡垒之势。
北门内一条长达270米的大街将庄园分成东、西两宅,两宅又各分东、西两院,临大街一壁为住宅。
东宅临圩墙一壁为菜园。

庄园建造以砖石为主,房屋高大,木构架完全,以抬梁构造为主,呈卷棚形式,近代往后受西方建筑影响较大,利用了许多近代建筑的装饰工艺,除紧张建筑有外廊檐柱外,别的建筑有独立挑檐。

庄园整体风格朴素,符合山东近代地主庄园的特色,从保存下来的现有建筑来看,其砖雕石雕在全体山东民居中风格朴实。
庄园仅在外廊以回字纹挂罩,没有过多装饰。
李秉和庄园具有浓郁的当地建筑色彩,其建筑和装饰都表示了即墨地区的建筑民俗风情。
(选自山东省志民俗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