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贵遗产。看到塔,你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思古之幽情,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我见过的塔不算少: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白塔,农安的黄龙塔,应县的大木塔,永济的莺莺塔,等等。它们都各具特色,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这些塔我在许多地方都能找到其“姊妹”——或八角或六角或圆形,只是角的多少与塔的高低不同而已。但在新疆的吐鲁番,我看到的苏公塔却分歧凡响。它那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真让人过目难忘。
苏公塔坐落在吐鲁番城东约2公里处。那是一座巍峨的均匀向上紧缩的圆柱形建筑。据先容,塔身高37米,底部直径10米,全部用黄褐色砖砌就。虽然色调嫌单一,但风雅的建筑设计却填补了这一毛病。那些砖块叠砌成各种花纹——菱形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这些花纹又组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达十几种之多。这些图案都雅大方,极具韵律感,听说是按照维吾尔族的传统样式设计的。来自内地的游人,容身塔前,无不凝神不雅观望,时时发生发火声声惊叹。
更令人叹为不雅观止的是苏公塔的内部构造。塔内用砖砌出一个螺旋体的中央柱。这个中央柱不但可以代替木构造支撑与加固塔身,又可作为阶梯供人攀登直上塔顶。当你拾级而上时,不能不佩服建筑师的巧夺天工。
与苏公塔牢牢相连的是一座能容纳千人做星期的大清真寺。寺与塔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整体。寺院呈长方形,门为尖顶拱形,内部大龛也全是以拱形相连。维吾尔族的建筑特色在这里表示得非常浓厚。
我把稳不雅观察了一下,无论是塔还是寺院,很丢脸到木材派上用场。有人见告我,这是由于古时吐鲁番木材稀少,用料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运,于是聪明的建筑师就颇费苦心地想出了这种因时制宜的办法。听说,那位建筑大师便是维吾尔族人伊布拉音;而他设计的这种塔在全国至今绝无仅有。听到这些,我对这位少数民族建筑师不由得肃然起敬。
立在苏公塔入口处的一块石碑见告了我们建塔的韶光和缘由。那碑有两面,一壁为汉文,一壁为维文。汉文为阴刻:“大清乾隆天子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率 扎萨克 苏赉满等,念额敏和卓自受命以来,享寿八旬三岁。上天福庇,并无纤息灾害,保祐群生,因此报答天恩,虔修塔一座,费银七千两整。爰立碑记,以垂永久,可为名教,恭报天恩于万一矣。乾隆四十三年端月吉日谨立。”维文内容与汉文大致相同,只是多了“安拉是我们的主人,大家须要他的帮助”几句。由此得知,建塔的紧张目的是额敏、苏赉满以之表示对清朝天子的忠心。
碑文中的额敏,据史籍记载是吐鲁番鲁克沁王后裔,1694年生于哈拉和卓,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首领,曾为祖国统一作出过不小贡献,是乾隆很相信的人。乾隆为表其功,先后封其为辅国公、镇国公,直至付与郡王之位。苏公塔因系苏赉满继位后为其父所建而得名,但又因额敏在世时也参与此工程,也被称为“额敏塔”。
苏公塔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无缺无损。它本日已成为俏丽新疆主要的旅游胜地,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登临其上,眺望银妆素裹的天山与吐鲁番盆地的绿洲,便会发自心底地哼出那首抒怀的歌:我们新疆利益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