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蒲江档案通过一些老照片,为您讲述飞仙阁的故事。

▲图为飞仙阁摩崖石窟

佛仙阁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首先为大家呈现的是档案馆藏50年代初的飞仙阁大门照片,花牌坊四柱三开间,在大门牌坊外有泥土便道,还有一座用木头和泥石搭建的过沟便桥,一位头戴笠帽身穿黑衣长衫人挑担健步走在便桥上(究竟是赶集归来的老农还是下乡货郎,已无从考证)。

▲图为上世纪50年代花牌坊大门

  1977年建筑飞仙阁门外碎石公路时,飞仙阁周围仍是林木稀少,大门几无变革。

▲图为1977年建筑飞仙阁门外公路 再来看下建于1981年的飞仙阁新大门,其形制基本沿袭旧大门,由原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高文师长西席书“飞仙阁”三字。
大门对联由原四川省博物馆馆长何世珍师长西席和我县吴芝海师长西席撰写,照片所见一副为“数历沧桑熙熙来人犹叹将军依天去;几经风雨攘攘去客且看志士换地来。
"

  通过新旧照片比较,飞仙阁已经变成了绿水青山环抱的不雅观光胜景。

▲图为飞仙阁新大门

  上世纪50年代,从8号龛大佛处往对面望去,摩崖石刻有保护棚和木栅栏。
随着韶光的推移,这些举动步伐后来衰朽殆尽。
近年来,我县相继开展了飞仙阁周边环境管理,危岩加固,增加了安防消防举动步伐设备,文物保护事情跃上了新台阶。

▲图为上世纪50年代大佛对面照片

▲图为上世纪90年代在大佛坪不雅观莫公台

  飞仙阁东侧约1公里,有一建于1984年的“秀甲蜀西”(杨超题)牌坊。
让我们再来看看两张牌坊的图片,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牌坊与现在别无二致,而牌坊左侧尚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可惜的是这棵银杏在1998年9月的一个午后,于风雨交加中倒伏于蒲江河中。

▲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秀甲蜀西”牌坊照片

  次年,朝阳湖镇公民政府从温江某苗圃场购得两棵银杏,补栽在牌坊左侧,通过最近拍摄的一张图片可以看到,补栽的银杏长势良好,胜景重现。
值得一提的是牌坊上的一幅对联,为浩瀚文人墨客所激赏:

一阁凌虚烟霭有无跨鹤翁归苍茫外;

两湖叠翠雨晴浓淡泛舟人在画图中。

  此联为我县吴芝海师长西席据明代状元新都才子杨慎(杨升庵)为昆明西山华亭寺撰联修正而成,原对联为: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不得不说,从立意、用典到对仗,吴先生长西席确实改得好!

▲图为“秀甲蜀西”牌坊近期照片

飞仙阁趣谈  有关飞仙阁的老照片的话题到此为止,在文尾我们再聊三个有关飞仙阁摩崖石刻有趣的话题。

  第一:外国人在石窟里。
在9号龛摩崖造像中,两个力士造像均为波斯人(现在的伊朗)形象,这充分解释蒲江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海纳百川,国际朋侪纷至沓来。

▲图为飞仙阁9号龛

  ▲图为飞仙阁9号龛胡人特写

  第二:可以看到唐代蒲江人的形象。
从飞仙阁60号龛的养活人来看,这两口子体态丰腴,衣服光鲜,面带微笑,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津润,幸福指数蛮高。

▲图为飞仙阁60号龛

  第三:不雅观音娘娘最早是不雅观音叔叔。
在飞仙阁可以完全地看到不雅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演化。
不雅观音崇奉在两汉之际随佛教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汉化的进程,个中最范例的例子便是不雅观音菩萨的女性化。
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即便是在神界,也是男女对等的,例如伏羲女娲。
但在佛教中,从如来到罗汉,险些都是男性,这完备颠覆了中国人的认知系统,显得极为不平衡。
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们对佛教的接管程度更高,那么就急需在佛教中加一位女佛。
比较于要么体型硕壮、要么拿着武器凶神恶煞的罗汉,将手持宝瓶、肤白貌美的不雅观音叔叔转变为救苦救难的不雅观音娘娘就显得顺理成章。
在南北朝和隋代期间,是不雅观音显女身逐渐增多的期间,而到了唐代,武则天废唐立周,为了让群官百姓信服,也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政权,便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下凡,被钦定为女儿身。
既然一国之主都是下凡的女菩萨,那么不雅观音的女性化也是天经地义的。
唐朝之后,佛教虽然地位不如之前,但是影响已经深刻烙印在了民间,尤其是不雅观音娘娘。
在普通老百姓心里认为慈善、护生这样温顺的事,神仙姐姐比高大威猛的男性更得当。
再后来不雅观音又增长了送子这样的技能,女性不雅观音的形象就更加有亲和力了。
久而久之,女性不雅观音的形象就在中国公民的印象里形成了固定模式,也成了群众接管程度最高的一位神仙姐姐。

▲图为70号龛男不雅观音

▲图为81号龛女不雅观音

  看,是不是又涨知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