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建道筑格
,不做建筑师。你会从事什么职业?
做建筑,又不止于做建筑。纵不雅观建筑大师的作品,它们或表示出特立独行的个性思想,又或许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期精神,而支持于伟大作品背后的,每每是建筑师对建筑这一行业的独到成绩。这些独特又富于代价的思考,与哲学、美学、人文、历史、科技等浩瀚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建筑,不仅仅是好看、实用这么大略,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诠释着自己;而建筑师,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这一重身份,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理智与情绪、他们的文化背景与脾气差异、它们的发展环境与灵魂意见意义性,都是其创新的灵感来源。
本日一起来看看不同建筑师,曾在采访中透露出,自己如果不做建筑师,会从事什么职业?大概通过这些答案,可以一窥其“建筑师身份之外”,还有着若何的兴趣或憧憬,这些建筑行业之外的成分,又是否或多或少地以某种形式被他们表达在作品和设计之中呢?
作者|Kin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不雅观点,不代表平台不雅观点和态度
王澍
我首先是个文人
©Zhu Chenzhou
王澍,中国著名建筑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因其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广受认可。王澍与陆文宇领导的"业余建筑事情室"以其独特的设计方法和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尊重而有名。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他:“作品能够超越辩论,并蜕变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乃至具天下性的建筑。”
"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恰巧会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一行。
——王澍《素朴为家》
"
王澍童年看书很早,通读了无数外洋文学译文,学识上的养分和灵感授予他叛逆与孤傲的底气。在充斥着各种声音的喧华环境里,他始终保有一份独特而复苏的个人思考。他的设计哲学强调建筑与文化、环境和传统之间的有机领悟。他的作品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深刻内涵的设计。
金华瓷屋 ©Lv Hengzhong
宁波历史博物馆 ©Zhu Chenzhou
宁波历史博物馆 ©Zhu Chenzhou
宁波历史博物馆项目,王澍就地取材,回收再利用原园地拆迁剩下的废弃陶瓦片,为建筑立面授予山川表面般的纹理。这一设计手腕在材料上对园地的过去致敬,在微不雅观形态上也保留了原有园地的影象,充满新意又传承古韵。新的建筑与旧的园地在材料上形成共鸣,充满人文温度的手腕使建筑成为了一种文化基石。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Iwan Baan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Iwan Baa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同样显示了王澍对材料的历史代价与叙事性的尊重,该项目再利用来超过二百万片拆除房屋时回收的废弃瓦片。
富阳文村落 悬挑屋顶尖端向上的曲线设计成与传统建筑飞檐相呼应的形态 ©李樾祺
富阳文村落 屋顶上的开洞则许可楼梯一贯通到屋顶上,将楼梯与建筑物连接起来,并不才面的空间中形成光井。©李樾祺
富阳文村落是位于中国杭州的,以再生瓷砖包裹的文化综合体,波浪形屋顶由形态多样的瓦片覆盖,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王澍将心中的村落庄图景展现给每一位来访者。
宁波美术馆 ©Lv Hengzhong
宁波滕头案例馆 ©Lu Wenyu
瓦园 为2006威尼斯双年展建造的装置 ©flickr user eager
当代城市高楼林立、灯火通明,然而这充满技能性又带着功利色彩的天下在王澍看来,这些“当代建筑最无能之处在于,它们首先是一些自足的作品,它们常常找不到返回真实的生活天下的道路”。
身为建筑师,如何在新建的地皮上保护濒临消散的传统文化影象,是一种社会任务感的表示。传统建筑,是文人与工匠的结合,重返自然,唤醒潜在影象,王澍在“如何于新建筑中保持历史连续性”这一问题上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绝不当协的独特答卷。
2018年,王澍·陆文宇展在法国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博物馆展出
Image Courtesy of 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
安藤忠雄
我的选择逐渐集中在“建筑”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拥有300多项建筑设计作品。这位来自日今年夜阪的建筑师,凭借独具一格的净水混凝土和简约当代的几何造型,走向天下并得到国际认可,包括2005年的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金奖、1995年的普利兹克奖、2010年约翰·F·肯尼迪中央艺术金奖、2015年意大利共和国功绩勋章等。
今年7月,他在《十三邀》节目中接管了许知远的采访。他表示,十五岁时,因家中须要改造,于是请了附近的木工前来帮忙,“这也是自己第一次打仗到建筑”。这些木工废寝忘食的精神,对事情异乎平凡的投入和专心,深深打动了年少的安藤忠雄。
于是,“那时候我想学建筑,想去开辟全新的天下。这是我十五岁时的梦想,从那往后我一贯保持着这样的态度。”
经安藤改造后的老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知远也问他:“如果不做建筑家,可以做更危险的职业,比如赛车手、武士,会选别的职业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安藤忠雄做出了以下回答:
"
我的职业是由许多的有时匆匆成的,比如说:我没能去上大学;在我家(须要改造时)附近有木工,和木工一起盖自家的屋子;在大阪周边还有奈良和京都,于是有了许多看到浩瀚建筑的机会;包括日本有个详细美术协会,我快二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他们,他们很多人的活法很特殊,和他们的相识也很有时。
而这么多有时的成分叠加在一起,我的选择逐渐集中在一点……(那便是成为建筑师。)
——安藤忠雄
"
面对许知远给出的其他职业想象,安藤忠雄并未选择个中一种。他表达了自己成为建筑师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的想法,各类看似有时的成分,汇聚在他身上,推动他,启示他,面对自己的内心,他看到一束光照亮在一个点上,那便是成为建筑师。在看采访的过程中,也能感想熏染到二心坎对建筑这一行业身怀神圣的义务感,如若再重来一次,也乐意连续从事建筑的那一颗“初心”。
住吉的长屋,图片来源于网络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的出道作品。一方面,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对住宅实质思考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表示了他强烈的个人信念。中庭的自然留白,为狭窄的住宅创造出无限的小宇宙。同时,人类的韧性足以体会这座中庭的自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
从住吉长屋中庭的这一抹留白起,我们在他职业生涯的浩瀚作品中,都看到他对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追求。建筑,在安藤手中,成为城市中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他对建筑材质、几何构造、空间持续探索的同时,首创性地将光、风、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 左:光之教堂 中:风之教堂 右:水之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之教堂 ©Antje Verena
光之教堂 ©Tadao Ando Architect and Associates
光之教堂 ©Naoya Fuji
光之教堂项目中,安藤在东立面放置了十字架,白天光渗透进来,室内从一个玄色体块变为一个发光的盒子。这一混凝土构造彰显了极简主义美学。混凝土的浇筑和成形办法使其在自然光下散发熠熠光芒。
水之教堂 ©Ji Young Lee
水之教堂 © Ji Young Lee
水之教堂 ©Tadao Ando
水之教堂 ©Ji Young Lee
在水之教堂,人们进入这个神圣的空间,透过大面积玻璃墙,可以瞥见池塘和山坡上的树丛,并被这片景致所震荡。教堂的其他三面墙壁是由混凝土制成,池塘中间的形成一个十字形。教堂周围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建筑的体验,尤其在当地被冰雪覆盖时。
日本札幌一处寺庙 Screenshot of video courtesy Hokkaido Fan Magazine
日本札幌一处寺庙 Screenshot of video courtesy Hokkaido Fan Magazine
日本札幌一处寺庙 Screenshot of video courtesy Hokkaido Fan Magazine
安藤忠雄在日本札幌的 Makomanai Takino 墓地中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由薰衣草覆盖着的寺庙。游客在仰望佛像的同时,还能感想熏染佛像的头部是在天空光环的包围之中。
和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 HEM
和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 HEM
和美术馆,螺旋楼梯所指向的光的来源,也是安藤忠年夜志中建筑神圣性的来源。“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并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冒死忘我的韶光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足。”
安藤忠雄新作:MPavilion 10
©John Gollings courtesy of MPavilion
安藤忠雄新作:MPavilion 10
©John Gollings courtesy of MPavilion
MPavilion 10 是安藤新作,近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女王花园开幕。安藤先容这个项目时表示:“我希望人们在参不雅观时,能让这个空间进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的感官融入空间的光芒和微风中,从而产生新的互动。我希望他们能体验到与自然、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所有作品中呈现出的“这一束光”仿佛便是照亮安藤忠雄不断前行的动力,他当仁不让地走在这条路上,对事物保持感性,保持好奇。他创造出的建筑空间也力争传达给每一位访客,对自然和周边,多一点感性、感知。这是安藤十五岁在心里埋下的种子,一起生根、萌芽、发展。哪怕被问及其他选择,仍心无旁骛,专心于建筑行业,守护这份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冲动。
马岩松
怀揣电影导演梦的建筑师
©Edoardo Giancola
作为首位在外洋赢得主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是中国新一代建筑师中的主要代表之一。谈起为何选择建筑,马岩松的经历也颇有误打误撞的觉得。他从小喜好画画,希望成为一咭片子导演。有趣的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创造了他的建筑天赋,“你去学建筑吧”,他后来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小时候我想当个电影导演,我一开始对建筑实在没有太大兴趣,由于我以为建筑很多是程式化的。我那时候喜好画画,我想当一个拍电影的,我最想拍那种科幻的题材。
后来我读了建筑,乃至以为我做建筑的办法还是有点像做电影的办法——我把建筑如何去描述一个想象的天下,作为一个最核心的事情。有时候它能变成现实,有时候不能,但是最主要的是,建筑师和创作者很忠实地把自己内心对未来的想象描述出来了。
——马岩松
"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 ©TAL+Baiyu
2023年10月12日,《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在深圳开幕。MAD建筑事务所成立近20年来的52个主要项目都在此集中呈现。马岩松在展览序言开篇中提到“建筑是关于感想熏染,氛围和韶光的。”“对话”、“进程”、“觉得即真实”、“狂想”四个章节里,人们一步一景,感想熏染着马岩松用建筑表达出的对未来生活想象。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现场,玲琅满目充满诗意和思辨的表达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
©TAL+Baiyu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现场,玲琅满目充满诗意和思辨的表达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
©Mart Verda
梦露大厦惊艳了天下,这也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中标外洋标志性建筑 图片来源于Dezeen
一位评论家曾说,被亲切称为“梦露大厦”的双塔,在本为平淡无奇的城市地皮上尽情地舞动摇曳。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全体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旋转,来应对不同高度的景不雅观感想熏染。马岩松希望“梦露大厦”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想熏染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该项目的曲线形态不仅使其成为密西沙加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更如建筑师所希望的,不断引发着当地居民的想象力。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Hufton+Crow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项目,为孩子们的发展供应更多可能性。“漂浮的屋顶”连绵起伏,孩子们在这里上天下地,追逐梦想。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央 ©CreatAR Images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央 ©MAD Architects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央项目,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尽现“山水城市”理念,让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融为一体,仿佛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作。
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央 ©MAD Architects
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央,多个场馆散落在青绿茶田和“竹叶”屋顶之下,如同一处大地艺术景不雅观。奥妙的屋顶设计知足功能的同时,也成为景不雅观,赋能园地氛围。
海口云洞图书馆 ©CreatAR Images
海口云洞图书馆 ©CreatAR Images
海口云洞图书馆雕塑感极强,自由有机的形态为人们开启一段新的时空之旅。洞型空间的层次和繁芜性将空间一层层拉开,供应给到访者一个想象力的失落重场。
义乌大剧院方案 Image Courtesy of MAD Architects
义乌大剧院项目方案,远山是背景,近水是舞台,全体大剧院犹如义乌江上层叠起伏的风帆孤舟,安然优雅地漂浮于水面之上,与江水相映,柔和共鸣。“绸——檐——帆”的渐进形态,呼应了江南的片瓦式建筑形态,也折射了这片吴越之地的景致之美。义乌又多一处市民共享自然、在自然中的沉浸式体验。
马岩松的建筑“是活的”,“是充满能量的”,它们带着设计师对未来和城市生活的想象,深入我们的内心。引发出我们心底最丰富、充足又纯粹的情绪,就像一部好电影带给我们的无穷启示。
胡如珊
我想去传授教化
图片来源于微信"大众年夜众号 neriandhu如恩设计
胡如珊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得到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方案硕士学位。自2004年,她与郭锡恩在上海共同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办公室。不到20年的韶光,事务所的规模扩展至近百人,项目也揽扩建筑、室内、家居、平面、展陈等。如恩设计研究室曾荣获2011年INSIDE设计节大奖, 2010年度英国建筑评论杂志AR新锐建筑奖及美国建筑实录杂志2009年度天下十大新锐建筑设计事务所。
胡如珊超过东西方的设计语境,理解、结合不同文化,并将它们作为建筑措辞反响至设计中。其设计在地块、客户、文化和建筑构造事理的普遍性中寻求平衡。在新场所和旧历史之间创造故意义的对话,保留历史痕迹,细腻的材料选择亦与园地肌理相呼应。
"
如果不做设计,我想去传授教化,我认为教诲须要一些根本的变革去适应如今这个全新的天下。
——胡如珊
"
阿那亚艺术中央 ©Neri&Hu
阿那亚艺术中央 ©Neri&Hu
阿那亚艺术中央 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环形的庭院,作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Neri&Hu
阿那亚艺术中央项目旨在打破艺术中央与公共空间的固有定义。设计师以时令性的海水变革为灵感,试图将大自然的奇妙席卷于建筑内核。建筑外围体量厚重,最大程度利用了基地面积,中央位置挖凿出了一个颠倒的圆台空间,形成一座环形的阶梯式戏院,成为集艺术的空间与社区聚拢的好去处。
曲江艺术博物馆扩建 ©STUDIO FANG
曲江艺术博物馆扩建 ©朱润资
曲江艺术博物馆扩建 ©朱润资
曲江艺术博物馆扩建项目以“城市纪念建筑物”为设计观点的起始,不仅实现了博物馆扩建所需的文化与商业功能,也成为城市肌理和社会历史的具象缩影。原有的博物馆空间将这次扩建的建筑环绕于个中。
北京君山美学生活馆 ©Pedro Pegenaute
苏州礼堂 ©Pedro Pegenaute
胡如珊在建筑实践之外,实在已经生动于传授教化和研究领域。2021年12月,胡如珊被正式任命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建筑系主任。她不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CAUP)第一位女性系主任,还是第一位没在同济大学就读过的系主任。对付年轻建筑师或即将成为建筑师的学生们,胡如珊非常积极地鼓励他们“成为自己”,拥抱个性,将经历融入设计,而不是试图违背本性。
上海大戏院 ©Pedro Pegenaute
上海大戏院 ©Pedro Pegenaute
改造后的上海大戏院如同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坦然且紧密地嵌入相邻的建筑物之间。除地上一层之外,别的楼层的表皮皆采取石材包裹,表面放弃开口,凸显出向内的天光。该项目在重现历史建筑的同时,亦知足当代实用性,令其更具有成为地标建筑的潜力并持久地存在于上海这座日月牙异的城市里。
继胡如珊任职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之后一年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告,华人建筑师胡如珊被任命为该校斯图尔特·⻙茨曼设计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她也成为了担当此岗位的第一位华人女性,将于2024年春季学期起正式任职。胡如珊丰富而卓越的实践履历不断与她喜好的另一领域——传授教化、研究,相互促进、浸染。
斯图尔特·⻙茨曼设计学院院⻓弗里茨·斯坦纳教授表示:“胡如珊教授对设计界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对人与材料的深刻理解、对身份认知的深入探索。这一点,对付现今的建筑实践来说尤为主要。”
如恩出版物(选)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neriandhu如恩设计
胡如珊在同济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授课及评图场景,拍照:如恩
图片来源于微信"大众号 neriandhu如恩设计
结语
他们的作品特立独行,各具特色,每一份设计都是其个张扬的个性以及对空想的执着。建筑师之外,他们怀有各自的梦想,像是一份心灵的补给,在职业、行业之外,给予他们多一份驱动和灵感。超过、探索、寻衅、超越……期待看到更多震荡心灵之作,更多打破时期之作。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