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00多页的大开本巨著——《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磐安人从宋代、明代、清代、民国直至解放初,千百年间用聪慧与体力心力撰写出来的建筑史,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婺派建筑的不同类型、发展过程、地方特色等内容; 也是磐安人捉住实质,因时制宜,将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落地实践并作品质升华的哲学史。
20多年前,“徽派建筑”开始名扬天下,“婺派建筑”却是知者甚微。有一位热心学者,30多年来,一贯勤学不辍研究金华大地上的古建筑,最早提出“婺派建筑”这一学术观点,为金华大地上的建筑正名立言。他便是建筑学家、原金华市国土方案局总工程师洪铁城教授。
今年77岁的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婺派建筑”的论文,和《东阳明清住宅》《经典卢宅》《沉浮榉溪》《“十三间头”拆零研究》等多部书本。
2018年底,他花费了30多年韶光拜访考证后撰写的《中国婺派建筑》出版。之后,他接着进行了《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的创作。
2004年12月,洪铁城(左二)陪同罗哲文(左一)、吕济民(右二)、谢辰生(右一)在磐安稽核古建筑。杜羽丰 摄
对磐安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钟爱有加
到目前为止,我国公认的三大建筑流派是敦煌建筑、藏派建筑和徽派建筑,而且更多关注的是官方宫庭建筑,而对民居则研究的并不深入,一讲起建筑,人们每每就想起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客家土楼、四川吊脚楼等等,至于金华一地的建筑,长期以来名不见经传,只能屈尊于“徽派建筑”的名下。
1996年,洪铁城奉调到金华事情,在很多会议上听到不少人说金华的古建筑是“徽派建筑”,他以为欠妥。金华的古建筑有自己的内涵和特色,有属于自己的存在特色。他很想为它正名,以是相对应地提出了“婺派建筑”的观点。之后,他花了30多年韶光形成了《中国婺派建筑》这一主要成果,为厚重的金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考证研究中,他创造以市本级而言,由于城市变迁太大,婺派建筑已所存无几。市区现存的天宁寺、侍王府、城隍庙、通济桥等古建筑,是南方几个省较为同等的建筑形式,不具备独立的婺州特色。如果真要叫响“婺派建筑”这个品牌,他以为该当以东阳、义乌、磐安、永康和武义等地古民居为拳头产品。他们保留下来的明清期间单元式住宅比较多,且很完全,很经典,特殊有代价。
磐安县处在浙江省最中央位置,被称之“浙江之心”。在磐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供应的“三普”资料中,从明清代,到民国期间,直至上世纪60年代,整整五百多年,磐安县婺派建筑现存总数达350多座,相称可不雅观。特殊宝贵的是建于明代的住宅建筑,进入“三普”资料的有14座之多。
洪铁城是该县城市方案培植顾问,他对磐安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钟爱有加。早前,为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他总是一有机会就跑到屯子稽核古建筑,已到过150多个村落落,40多个景区景点,几十年来与磐安结下了深厚情意。
为了考证,他曾经进出过堆满杂物、垃圾秽气充鼻的孔宅明代廿四间头,回来后,额部就涌现了斑块,后经年夜夫诊断,是疱疹。
他也曾随10多人爬过40℃陡坡的火烙头,两个年轻人一个前拉一个后推帮助他完成攀登,回家后双膝酸疼多日。
好多次雨后去乡下,几个人搀扶他颤巍巍地走过没有小桥、蹬步的溪流。
……
磐安榉溪孔氏家庙 杜羽丰 摄
磐安的“婺派建筑”有自己的特点
1996年6月,《沉浮榉溪》正式出版,这凝聚了他对这个孔子后裔聚居地长达10年的研究。洪铁城坦言,就建筑本身而言,衢州家庙不如曲阜,榉溪家庙不如衢州,但榉溪家庙的代价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洪铁城在数次前往榉溪后认为榉溪孔氏家庙可以直接争取“国保”。2004年12月,他特意约请三位古建筑泰斗前往榉溪稽核。在孔氏家庙,一位专家当场指出,正厅明间木梁上雕着龙,除了天子御用建筑,这龙只被许可用在孔氏家庙建筑上,榉溪孔氏家庙在人文意义上极具代价,报告“国保”实至名归。继“婺州南宗”磐安榉溪孔氏家庙后,洪铁城又为玉山古茶场获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付出了不懈努力。
今年5月10-12日,磐安举办了由他牵头的“名家走进大盘山暨第四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并把“弘扬婺派建筑文优,推动村落庄旅游发展”设为主题。著名作家张抗抗、叶廷芳、汪兆骞、韩小蕙,著名建筑师孙成仁、刘临安、李敏泉及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副社长居吉荣等人到会,都对“婺派建筑”很感兴趣。
洪铁城在书中写到,磐安县的婺派建筑,与东阳、义乌、浦江、永康、武义、兰溪、婺城、金东等县、市、区的婺派建筑大致相同,也以马头墙、大院落、敞口厅、精装修、大户型为五大特色。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或溪岸、山脚、坡地、平川、大山岙等,选址互异;十三间、十一间、十五间、九间等及四合院异形院,形式多样;或用青砖、乌石、生土、鹅卵石等,就地取材;讲究因时制宜,实用第一;还有便是把握机会,宜变则变,坚守型制。
“这些不一样之处,便是磐安婺派建筑在五大特色、文化品位、官式做法与儒家气质不变的大条件之下,创造出来适应山区地形条件的多少很多多少变革。”洪铁城说,这种变革,不是变坏变差,而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得相称的因时制宜,更加的通情达理了。
而且他还创造,磐安遗存数量多,类型多,而且早,早在明代就有极为规范、成熟、俊秀的婺派建筑基本单元“十三间头”。
此外,磐安虽处深山老林,但藏龙卧虎,人才辈岀。“如果不是亲自经历,谁会相信当下中国厕所革命前沿人、多功能攻防盾牌发明者等,包括“量子之父”潘建伟的爷爷,都是磐安人!
”洪铁城说。
磐安横路村落村落口 杜羽丰 摄
磐安物质文化遗产:山地版“中国婺派建筑”
2018年底,花了30多年考证撰写的《中国婺派建筑》一书,被金华市政协定为“文史资料”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金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学者吴远龙总结: 《中国婺派建筑》这一主要成果,为金华一地建筑正了名立了言,为厚重的金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地域文化自傲。它既是学术上的一个重大打破,也是建筑实践上的主冲要破;既是金华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打破性造诣,也是对中国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极大丰富。
今年春节,洪铁城又紧接着进行了《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的写作。由于有了30多年的资料积累,他这本书在写作时更为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只用了4个月的韶光。
在写作当中,他给自己出了个难题,磐安人的先祖是何人?千百年来为什么要选择大盘山作为他们的永久聚居地?为什么初心不改,苦苦地坚守着婺派建筑,苦苦地坚守在大盘山?他认为这些是一个该当回答,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这也是他出版这本《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的目的意义。
他说《磐安县志》有载: 磐安大家族都是北方仕宦。因此末了他认为,核心问题就在于千百年前,北方士人们看中山青水秀的大盘山为适于自己子孙后代居住之处,是他们几十代人初心不改坚守着建于山青水秀的大盘山家园的起因所在。在山地版《中国婺派建筑·磐安卷·绪论》中他写下,从中可以看到大盘山,千百年来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收养了儒家子女;可以看到大盘山,千百年来用父亲般坚实的双手抚育了儒家儿孙;可以看到大盘山,千百年来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关爱护卫了儒家文脉。
这本书出版往后,“上篇”十四章以笔墨为主,加上“绪论”“后记”共10万字140多页,“下篇”约260页,有照片400多张。文中对磐安县地理人文作简单先容,然后对现有婺派建筑按不同科目进行细分与评述,终极归纳了磐安婺派建筑存在的五大特色与五大代价。
在这本书里,还可以读到磐安的婺派住宅、祠堂、寺庙建筑及文化举动步伐,保存量十分可不雅观,难能名贵。从精彩案例榉溪村落、梓誉村落、墨林村落先容,到普通民居比较,历史环境要素解读,以及对非遗项目的深层次识知,可以看清一个空想人居模式的存在。
他还末了为磐安千百年的遗存作出一个结论:“山地版中国婺派建筑”。洪铁城说,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称之记录中国儒家文化在大盘山区落地生根、着花结果、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历史档案。